《最后的通用语言》的作者奥斯特勒向读者讲述了世界主要语言_______的命运。事实说明每种语言的“唯我独尊”到最后均是_______。波斯语差不多花了1000年才确立通用语的地位,但在短短的16年里就沦为了寻常语言。如果现在我们_______英语至高无上的地位会永远持续下去,就是犯了“失忆症”与“典型的想象力缺乏症”。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历经坎坷 烟消云散 揣测
跌宕起伏 不堪一击 臆想
沧海桑田 明日黄花 幻想
此消彼长 败走麦城 预测
古代动物中有一类动物叫蜥螈,它_______具有两栖动物的特征,_______具有爬行动物的特征。_______古生物学工作者不容易弄清楚它到底是两栖动物还是爬行动物,_______过去把它放在爬行动物中,_______现在又把它放到两栖动物中去。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组是:
既 又 因此 以至 而
不但 而且 不过 尽管 但是
既 又 因此 以致 而
不但 而且 因此 尽管 但是
居里夫人说,我认定科学本身就具有伟大的美。一位从事研究工作的科学家,不仅是一个技术人员,并且他是一个小孩儿,在大自然的景色中,好像迷醉于神话故事一般。这种魅力,就是使我终生能够在实验室里埋头工作的主要原因。
作者说,从事研究工作的科学家“是一个小孩”,意在说明:
科学本身具有伟大的美
科学家对所从事的工作达到迷醉的程度
科学家一直沉醉于在实验室埋头工作
小孩迷醉于大自然的美景如同进入神话境界
我们要了解和评判一个作者,应该知道那个时代对于他那一类作品的意见,这些意见就是后世文艺批评史的材料,而在当时表示一种文艺风气。一个艺术家总在某些社会条件下创作,也总在某种文艺风气里创作。这个风气影响到他对题材、体裁、风格的去取,给予他以机会,同时也限制了他的范围。
对这段话理解错误的一项:
艺术家的创作受当时风气的影响
当时风气对艺术家的创作的影响是消极的
要了解一个作者,知道他那个时代对于他那一类作品的意见是必须的
时代对于他那一类作品的意见,反映了他那个时代的文艺风气
在人类寻求安定的社会秩序的过程中,法律始终只是一种实现路径,并不是所有的社会关系都能依靠法律有效调整,也并不是所有的立法都能解决现实中的复杂问题。轻视立法固然不可取,但把眼界过于集中在立法的书面活动上,动辄呼吁加强规则制定,也未必是一种追求法治的理性态度。
根据这段文字,作者批判的是什么观点或态度:
重立法而轻执法
重法治而轻道德
社会问题应当通过立法解决
完善的法律体系是法治的前提
井盖夺命事件在多个城市发生,白岩松在节目中质问:难道这样一件事情也需要总理来管吗?问得好!再往深一层说,中央或者国务院的确管不了那么多井盖或者类似的事儿,但管得了井盖类似事儿的层层官员,一定要像撤职和任职一样成为常态,谁该管没管就撤谁,永不再用。
作者最想表达的观点是:
中央领导和部门应严查井盖夺命事件责任人
城市公共设施管理问责制应该成为常态
井盖管理问责制应该成为常态
井盖夺命事件中国家管理层负有追责责任
中国古代四大名楼分别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鹳雀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的黄鹤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岳阳楼,“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滕王阁。上述引用诗文的作者依次是:
王之涣 崔颢 范仲淹 王勃
陈子昂 李颀 王勃 范仲淹
王之涣 李颀 范仲淹 王勃
陈子昂 崔颢 王勃 范仲淹
国潮正当时,是中国经济迅猛发展、文化自信不断增强的必然结果,这自然是让人欣喜的。但任何潮流,难免有________者,也不无泥沙俱下时。有一些创作者对国潮的理解出现偏差,剔除文化背后的历史语境与深刻内涵,将文化简化为民族符号的堆砌、传统元素的拼贴,浮于表面、________,缺乏真正的文化内涵。
依次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名不副实 走马观花
乘虚而入 囫囵吞枣
急功近利 不求甚解
浑水摸鱼 浅尝辄止
一个国家的发展应该致力于将经济发展的蛋糕做大,在此基础上,注重公平的分配。对区域经济发展来说,应牢牢建立比较优势的概念。不同的地方在自然地理条件上有巨大的差异。即便是两个自然条件完全相同,地理上相邻的省份或城市,最佳的发展模式也不是大家发展同样的生产结构,而是应该各自有分工。
作者通过这段文字重在强调:
不同地理条件的区域发展模式应当有所不同
地理相邻的两个城市也应该有各自不同特色
不同区域经济发展应与当地比较优势相吻合
最佳发展模式并不适合所有地理条件的区域
与发达国家新的城市发展理念不同的是,中国的很多城市仍然醉心于打造“花园城市”。如果将“花园城市”理解为花团锦簇、绿树成荫,这本身并不错。问题在于,很多地方将“花园城市”理解成了低密度和宽马路,特别是在新城建设中盲目追求宽马路、大广场和大的绿化带,这就错了。
以下说法最可能符合作者观点的是:
“花园城市”已经是一个过时的城市发展理念
“花园城市”并不单单指花团锦簇和绿树成荫
“花园城市”建设不应一味追求低密度和宽马路
中国对于“花园城市”的理念存在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