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作人身权,又称著作精神权,指著作权人对其作品所享有的各种与人身相联系或者密不可分而又无直接财产内容的权利,是作者通过创作表现个人风格的作品而依法享有获得名誉、声望和维护作品完整性的权利。著作财产权,又称著作经济权,是著作人身权的对称,是指著作权人自己使用或者授权他人以一定方式使用作品而获得物质利益的权利。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某知名网络小说作家要求出版社使用其真实姓名出版其作品,则该作家行使的是著作人身权
画家王某将自己的画作以高价卖给了姜某,则姜某获得了该画作的著作财产权
某知名舞蹈家创作的舞蹈深受群众喜爱,不少人纷纷模仿并进行商业演出,该舞蹈家要求停止这一侵权行为,则她行使的是著作人身权
某剧作家创作的电视剧因深受观众喜爱而被翻拍,该剧作家要求电视剧制作方不得修改故事的结局,则他行使的是著作财产权
许多关于不借助外力能够漂浮起来的断言,几百年前就已经有了。但是,那些作出断言的人,只要不是在欺骗的条件下,从来就没有达到过十五英尺的高度。如果漂浮起来是可能的,那么,其科学意义,甚至更广泛地说,它对人类的意义将是极其巨大的。然而,那些不加批判的观察,或提出不诚实主张的人,会把人们引入歧途,并使我们偏离理解世界这一人类的主要目标。
这段话中,作者对于“关于人不借助外力能够漂浮起来的断言”的态度是:
肯定
否定
欣赏
赞美
将以下6个句子重新排列组合:
①任何心理活动,任何创作,也许都具有“一次性”。
②揣度别人是很困难的。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③作者的回顾,事后的创作谈,能在多大程度上与实际创作情状复合,是值得怀疑的。
④甚至揣度自己也未见得容易多少。
⑤人不能把脚两次伸进同一条河里。
⑥比方说这篇小说写过这么久了,尽管我现在能尽力回忆当时写作的心境,但时过境迁,当时的心境是绝对不可能再完整准确地重现了。
排列组合最连贯的是:
③⑥⑤②④①
⑤①⑥③②④
①⑥③⑤②④
②④⑥③⑤①
2001年,占世界人口4.68%的美国人消耗了世界卫生资源的46.7%,人均卫生费用支出4873美元;占世界人口0.5%的加拿大也消耗了2.22%的世界卫生资源。美、加两国的卫生资源可谓充足,但是调查显示,当时还有13%的美国人、11%的加拿大人没有享受到必需的卫生服务。在美国,53%的医疗需求未得到满足者认为,这主要是由于费用过高导致的;在加拿大,32%的未满足者认为,等候时间过长是主要原因。
作者通过这段文字最有可能想说明的观点是:
不能笼统的将未满足需求作为卫生资源总量供给不足的根据
发达国家消耗了世界上大部分的卫生资源
美、加两国的卫生水平高,卫生资源总量充足
世界各国占有与消耗的卫生资源是极不均衡的
在一些地方,夜间经常能看到美丽的极光,这种奇异又神秘的极光一直吸引着我们。产生极光的原因是来自大气外的高能粒子(电子和质子)撞击高层大气中的原子。现在所知,作为太阳风的一部分荷电粒子在到达地球附近时,被地球磁场俘获,它们与氧和氮的原子碰撞,击走电子,使之成为激发态的离子,这些离子发射不同波长的辐射,产生红、绿或蓝等色的极光。极光的形成与太阳活动息息相关。每逢太阳活动积极的年份,可以看到更为壮观的极光景象。当夜晚来临,红、蓝、绿相间的光线布满夜空中,场面极为壮观。
最适合做这段文字标题的是:
大部分地区还是看不到极光
极光的形成与太阳活动相关
极光场面极为壮观
极光是怎么形成的
1999年,某学院首次举行举重比赛。在这之后,每年举行一次,直至2005年比赛终止。在这短短的几年中,有四个系得过冠军:中文系、历史系、化学系和数学系。比赛结果如下:
1.在同一年内没有并列冠军队
2.数学系是唯一连续几年获胜的运动队
3.中文系既没有在1999年获胜,也没有在2005年获胜;化学系也是同样情况
4.历史系在逢偶数的年份中都没有获胜过
如果数学系在1999年的比赛中获胜,在2005年的比赛中也获胜。那么下列哪个判断肯定正确:
如果化学系在2000年的比赛中获胜,那么中文系在2003年的比赛中获胜
如果历史系获胜两次,那么数学系在2000年的比赛中获胜
如果数学系连续获胜三次,那么历史系在2003年的比赛中获胜
如果中文系和化学系相继获胜,那么历史系只能获胜一次
当前,城市越来越像一台精密的仪器,任何一个没有拧紧的螺丝钉,都可能引发系统性问题,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没有城市规划、设计、建设、运行等各个环节强化标准,没有城市管理各个部门之间统筹协调,安全的目标就难以真正实现。然而,少数地方还停留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阶段,往往是“按下葫芦浮起瓢”;有的在治理实践中条块分割、各自为政,“各人自扫门前雪”。
下列选项中最符合作者观点的是:
当代城市要讲求治理的精细化
城市安全管理需要系统性思维
城市管理需要多部门通力协作
城市治理需要多环节统筹监管
最近有技术研发团队推出了一款“AI(人工智能)浓缩书”应用软件,宣称可以“提取全书干货”,文字量大约只占整书的10%,“为你提炼出这本书的结构、精华和观点,把作者的基本思路和整本书的框架都理出来。”研发团队认为,该软件能够帮助读者完成最初的选择过程,读者通过阅读浓缩的框架、观点、精华,判断这本书到底是不是自己需要的,是否值得进一步细致阅读。
以下各项如果为真,哪项最能驳斥研发团队的观点?
浓缩过程中语句的选择无法完全客观,同时浓缩后原文的逻辑和思考也无法保留,无法做到客观呈现作品
经对比,大部分知识类书籍经过浓缩后的版本,只能保留原书大约85%的内容
经过浓缩的小说,只有故事梗概而缺乏细节描写,读者无法体会到人物之间细致的情感交流和互动,难以被感动
经过浓缩的文史、哲学等书籍,只能保留知识框架而不能呈现具体思维过程,不利于读者的判断思维能力发展
我们知道,各种物质都有气体、液体、固体三种状态,在适当的温度和压力下,这三种状态可以互相转化。但是,如果温度超过374℃,那么无论把压力增加到多大,水蒸气也无法变成水,如果压力足够高的话,它的密度会大大高于气体而接近水的密度。这样的状态与气体、液体、固体都不同,被称为物质的第四种状态——超临界态,而374℃被确定为“超临界温度”。处于超临界状态的物质,就被称为“超临界流体”。
这段文字之后作者最有可能说明的是:
物质达到第四种状态的化学途径
哪些物质不会进入“超临界状态”
“超临界流体”的性质及相关特点
“超临界温度”对物质形态的影响
我们已经目睹,那些科幻小说中原本只存在于想象之中的未来科技逐一实现,并且改变了真实的世界。也许有一天,科幻小说不再思索和模拟技术的实际作用,而把全部注意力放在叙事者的主题,人类宿命甚至宇宙命运之上,我们仍要感谢它们帮助我们幻想过未来世界。只是,但愿永远可以有人像儒勒•凡尔纳在一百多年前那样由衷地发问:难道人们真的不可能用更短的时间环游地球吗?
根据这段文字可以知道,作者希望科幻作品:
尽可能想象科技发展对人类的影响
更加关注科幻故事情节本身的发展
能够继续激励和启发未来科技的创新
应努力探讨未来科技应用的具体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