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初,经中国科学家和新闻工作者共同合作,地处藏东南的深5382米、长496公里的雅鲁藏布大峡谷被确认为世界第一大峡谷。前不久,部分中国科学院院士指出,中国发现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世界第一大峡谷,是20世纪末国际上一次重大的地理发现。还有院士强调,如果说中国出土的秦兵马俑是中华民族古代文化艺术高度发达的见证,那么,雅鲁藏布大峡谷则是新发现的大自然中具有科学意义的世界第一奇观。
这段话主要谈论雅鲁藏布大峡谷的:
自然景色
研究价值
形成的原因
发现与确认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埃利亚斯·卡内提的杰作《群众与权力》是一部分析不同族群特征的最具影响力的著作。该著作从不同角度剖析群众的形象,首先是按国别、地缘、族群来展开,并去分析每个国家特殊的文化背景,由于作者没有从经济层面展开分析,在国别分析中范围仅限于欧洲,因此,本文尝试_______________。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句是:
从经济层面来谈谈欧洲族群特征研究对我国的启示
从文化层面来谈谈特殊文化背景对欧洲族群的影响
从文化层面来谈谈欧洲文化背景对日本族群的影响
从经济层面来谈谈中国和日本的族群特征及其启示
在启蒙思想家的眼中,中国的科举制度是当时世界上最公平最理性的创制了。除了推崇教育的文明中国,他们想不出还有哪一个国家能够用考试这么科学的方法择仕选官。用考试去决定社会的上升流动,实在要比靠出身和阶级公平得多、理性得多。从历史角度来看,说中国是个考试的国度,并不完全是种贬称。
然而,考试的缺陷也十分明显,它是一套硬化的标准,并不适合每一个人。有些孩子不大会考试,但他可能具有考试考不出来的惊人才华。所以由古至今,制度总会为少数人开一扇方便之门,比如说“举荐”。如今欧美许多名牌大学都有各式各样的方式去吸收考试不行的“特优生”,或者凭学生被公认的惊人成就破格录取,或者倚重某些可信人物的大力担保。
考试本来是公平的,考试之外的多样途径本来也能弥补考试的不足。但是每一个社会都还有贫富差距的问题,有钱人的孩子的确能得到更好的教育,因为他家有钱请家教,能送他上学费比较贵的名校,所以他考试成功的机会也就比较大了。就算不看考试,理论上富家子弟的表现也可能会好一点,因为他见过世面,面试的时候比较有自信,而且他会得到不少音乐艺术等校外教育的熏陶,容易发展出一般同龄人所没有的能力。
教育是种社会再分配的体系,怎样不让富者恒富,精英永远是精英,这一直是个令人头疼的问题。就拿英国的牛津和剑桥来说吧,大家对它们的印象就是“精英贵族名校”,也就是说它们不只精英,而且贵族。如果你中学是在伊顿或哈罗这些地方上的,你进牛津、剑桥就有一半的保证了。于是英国的“重点大学”都有扶助困难学生的奖学金,几十年前还开始了中学校长推荐的计划。他们会请一些较贫困地区的中学校长推介少数极有潜力的学生,给他们特殊的面试机会。饶是如此,直到2007年,牛津大学也还是只有1/10的学生来自穷困家庭。
去年8月,备受舆论压力的牛津大学终于公布了一项惊人的计划:它的入学导师会在挑选学生的时候格外注意学生的地址,看看他是不是住在较为差劲的小区,如果是的话就要优先对待了。牛津入学登记处总监麦克•尼克松(Mike Nicholson)说:“只看成绩太残忍了。我想确认一个学生是否来自高等教育机会比较稀少的地区,我们应该让他们打破障碍。”这个计划用心良苦,但又有不少人嘲讽它是“住址博彩”,以学生的住址掩盖了学生的真正的能力。怎么做都不是,可见教育的公平实在是个不容易对付的难题。
作者对考试的态度是:
大加鞭挞
不置可否
赞誉有加
基本认可
鲁迅∶《呐喊》的作者
医生∶大夫
番茄∶西红柿
土豆∶马铃薯
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创立者
关于文学作品与其主人公,下列对应正确的是:
《桃花扇》——崔莺莺、张君瑞
《西厢记》——杜丽娘、柳梦梅
《牡丹亭》——李香君、侯方域
《长生殿》——唐玄宗、杨贵妃
文学翻译,尤其是经典文学的翻译,是特别专业的事情,需要锲而不舍的_______、旁征博引的考证和_______的付出才能做好。可惜绝大多数读者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他们当中有些人甚至对文学翻译有一种_______的傲慢与偏见。
依次填入画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追求 长年累月 理所当然
追寻 不离不弃 自以为是
求索 持之以恒 根深蒂固
探求 聚精会神 前所未有
好的作家像名茶一样,是岁月山川灵气之凝聚,除了后天的技艺训练,还与天赋和成长环境密不可分。中国当代文坛的中坚力量,如莫言、贾平凹、阿来、迟子建等,就鲜明体现了地域环境对其写作的深刻塑造。这些作家的出生地多是偏僻乡村,作品也主要是乡土题材,很多都以自己家乡作为“文学根据地”。这集中反映了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个现象,即乡土题材作品占绝大多数。哪怕写作和阅读的群体多数都居于城市,他们之间的交集还是乡村:住在城市的作家,写关于乡土的小说,给住在城市却保有乡土记忆的读者读。
这段文字接下来最可能讲的是:
作家的成长环境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当代文坛著名乡土作家的代表作品
当代文学为何热衷于乡土题材创作
当代中国文学叙事主题的变化趋势
①首先,文学在强大历史传统中形成了价值和审美的相对独立性,同时又在不断进行自我调整,展现出对新技术相适应的一面,最终使得文学借助技术平台进入网络。
②其次,网络通过设立新通道和新机制将文学纳入共同发展的轨道。
③文学与网络的结合,经历了既互相排斥又彼此吸引的矛盾运动。
④这样的融合不仅改变了网络本身的内容构成,也让网络世界成为一个有审美情感的、有价值温度的、要素更加完备的生态场。
⑤在这一过程中,传统文学倡导的权威性、崇高性和严肃性的美学逐渐被大众审美加以消解,逐渐形成了强代入感、重消遣性、易于读者接受的语言和叙事方法。
⑥其中包括建立交互性的反馈机制、嵌入超文本的编排方式、收费阅读和打赏制度等,对文学展开技术驯服和资本诱导,促使文学发展趋向符合大众审美和传播标准。
将以上6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一项是:
③①④②⑥⑤
①③②⑥⑤④
③④①②⑤⑥
①③④⑥②⑤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强调指出,乡村振兴,______是重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基础。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经济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产业兴旺
乡风文明
治理有效
生态宜居
我和我在基础物理学界的同事们是爱因斯坦的理性的后继者,乐于自认为我们是在探求美。有些物理方程丑得让人不愿多看一眼,更不用说把它们写下来了。毫无疑问,终极设计者只会用美的方程来设计这个宇宙!我们宣称,如果有两个都可用来描述自然的方程,我们总要选择能激起我们的审美感受的那一个。“让我们先来关心美吧,真用不着我们操心!”这就是基础物理学家们的呼声。
读者也许会把物理看成一个具有精确预言性而不适于审美沉思的科学。其实,审美事实上已经成了当代物理学的驱动力。物理学家已经发现了某些奇妙的东西:大自然在最基础的水平上是按美来设计的。我希望与你们分享的正是这种奇妙的感受。
“美”一词被赋予了一定的内涵。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对美的感受是依赖于心理、文化、社会甚至常常是生理等因素的。物理学显然不会关心这一类的美。
自然在她的定律中向物理学家展示的美是一种设计美。因强调几何对称,这种美在一定程度上使我们想到了古典建筑。物理学家在审视自然时所用的美学体系也是从这种朴素的几何确定性中吸取精髓的。请在纸上画出一个圆、一个正方形和一个矩形。快,哪一个图形更能使你愉悦?按古希腊人的观点,多数人大概会选择圆。当然,正方形甚至矩形也不会没有热忱的崇拜者。但存在一个客观的判据,它按圆形、正方形、矩形的次序来排定三种图形的名次,按此次序:圆具有更高的对称性。
或许我不该问哪一个图形更美,而该问哪一个图形的对称性更高。但是,按古希腊人对球形以及它们所构成的天体的完美性的雄辩论述,我还是要继续将对称等同于美。
对称性的精确数学定义涉及到不变性的概念。如果一个几何图形在某些操作下保持不变,就说这个图形在这些操作之下具有不变性。例如,圆在绕它的中心旋转时是不变的。作为一个抽象实体,不管我们把它转17度还是转其它角度,这个圆都不会变。而正方形就不一样,只有绕它的中心转90°、180°、270°和360°时(考虑对几何图形的影响时,转360°和转0°或不转是等价的)才保持不变。矩形的对称性比正方形的还要低,只有绕它的中心转180°和360°时才保持不变。
作者没有肯定的观点是:
物理学家已经发现了某些奇妙的东西
物理学家研究自然定律中展示的一种设计美
物理学家审视自然时所用的美学体系是从朴素的几何确定性中吸取精髓的
物理学是具有精确的预言性,而不适于审美沉思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