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文化的早期阶段,文化呈现出一种综合的形态,这种形态成为孕育中国传统医学和古典文学的共同摇篮。在这两个学科尚未独立分离出来的时候,中国传统医学与古典文学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杂糅现象。无论是诗歌、民歌、民谣,还是市井小调,都是古代医学重要的传播载体。另一方面,很多医学古籍本身就是有着丰富文学价值的作品。在阅读这些古典医学著作时,往往能够体验到文学中的那份必然和深邃。
下列说法与文意不符的是:
医学和文学在传统文化早期阶段并非泾渭分明
阅读经典医学古籍可能获得审美体验
中国传统医学与古典文学植根于共同的文化土壤
研读古典文学作品是研究传统医学的基础
某村庄南北两块小麦地里,南面的地施用了生物复合肥,北面的地则没有。收割完小麦测算后发现,南面的地亩产450公斤,北面的地亩产200公斤。由此可见,施用生物复合肥是南北两块地小麦亩产差异较大的原因。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削弱上述结论:
南北两块小麦地均由老杨管理
南北两块小麦地的土壤质量不同
村南小麦地里施用的生物复合肥已过保质期
村西的小麦地里也施用了该生物复合肥,亩产只有230公斤
在某大学文学院的课程改革研讨会上,负责语言学教学的朱老师说,在现代语言学中,文学的思维和知识毫无用武之地,这样就不必要求语言学专业的学生对文学基础有深刻的理解,因此,在语言学专业未来的教学体系中,文学基础课程就应该用其它重要的语言学类基础课程替代。
下列说法如果为真,能质疑朱老师的上述观点的是:
(1)语言学类基础课程难度较大,会导致学生的平均成绩降低。
(2)语言学研究对象之一的文学语言具有与众不同的特点,运用文学思维解读其特点最为贴切。
(3)该学院语言学专业的学生大多研究修辞学方向,而修辞学研究需要语言学和文学相结合。
(2)
(3)
(1)(3)
(2)(3)
某市交通管理局曾经推出一个创意很巧妙的公益宣传片:电视画面中,现代都市的交通变成了按照丛林法则任意穿行的“动物世界”,满是超载、不走斑马线、翻越护栏等交通乱象。这很巧妙地回答了上面的问题,如果没有汽车文明,我们的城市表面上是现代文明和高科技的产物,实则无异于丛林法则下的弱肉强食和混乱无序。
下列哪一项不是划横线部分“上面的问题”所指:
如果没有汽车文明的话,汽车社会将是怎样的场景
如何杜绝“路怒”现象以及汽车“违法变道”现象
汽车文明滞后于汽车时代,汽车社会将是何等境况
汽车文明没有发育成熟,汽车社会将是怎样的场景
①中国是玉米主要生产国之一,栽培面积和总产量仅次于美国
②玉米营养丰富,是农作物中热量最高的粮食,人们称之为“饲料作物之王”
③明末清初中国人口从1亿增至4亿,玉米功不可没
④现今,全世界约70%的玉米用以发展畜牧业,以换取肉、奶、蛋等生活必需品
⑤学者曾把人均玉米数量视为一个国家畜牧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标志
⑥明末清初时玉米传入中国,许多无法种植小麦的干旱、贫瘠之地也可开垦种植玉米,且产量比小麦高
将以上6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
⑥③④①②⑤
①②④③⑥⑤
②④⑤①⑥③
④⑤②①③⑥
特立独行的人生,无法被标签化定格,作家张贤亮即如是。2014年9月27日下午,张贤亮猝然病逝,“灵与肉”已经安息,可是在要“_______”的时刻,却似乎没有哪个标签能准确无虞地概括其一生:“新中国首个突破‘性禁区’的作家”“伤痕文学的代表人物”“中国先锋文学第一把火的点燃者”“一个成功出卖荒凉的人”。似乎只有把这些都合起来,才能拼凑出其遍是棱角的人生切面。
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曲终人散
结案陈词
尘埃落定
水落石出
迟钝的人说,文学需要天才,我既没有天才,就生来与文学无缘。纵然努力,也于事无补,白费精神。聪明人说,我有天才,这就够了,努力不单是多余的,而且显得天才有缺陷,天才之所以是天才,正在于他不费力而又有过人的成就。这两种心态都很普遍,误人不浅。
根据这段文字可以看出,作者认为:
天分是文学创造的基础
迟钝的人和聪明的人对文学的理解是不一样的
公众对文学的理解存在很多误差
跨入文学的大门单凭自身的天分是不够的
湖北提出建设全国现代农业基地。发挥农业大省优势,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_________、经营体系。提高种业发展水平,建设“武汉·中国种都”。
培育体系
物流体系
金融体系
生产体系
蜻蜓低飞预测天气,到蟾蜍搬家预测地震。中国古代民间积累了不少的经验。这些经验经过一代代人口口相传,时至今日,在民间——也包括今天的网络上来看,依旧有不低的信任度。而现代地震研究,强调的则是数据和概率。在古代对于某一地区的准确预报,放在今天信息汇集和横向对比、统计来看,则不再有普遍适用的意义。
对于中国古代民间积累的地震预报的经验,作者认为它:
是在老百姓中传承多年的民间智慧的结晶,具有相当的可信度
与重视数据和概率的现代地震研究背道而驰,不可信
具有偶然性,不能作为地震预报的依据
可以在现代地震研究中得到有效利用
《清明上河图》为北宋风俗画,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其作者是北宋画家:
张择端
黄庭坚
黄公望
吴道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