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安排甲、乙、丙三人校对一本书,甲完成总任务的后,剩下的分配给乙和丙。若乙的工作效率是丙的
,且两人完成工作所用时间相同,则乙的工作量是总任务的:
2006年,全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总支出为3003.1亿元,比上年增加553.1亿元,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为1.42%。按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全时工作量)计算的人均经费支出为20万元,比上年增加2万元。
分研究类型看,基础研究经费支出为155.8亿元,比上年增长18.8%;应用研究经费支出为504.5亿元,增长16.4%;试验发展经费支出为2342.8亿元,增长24.3%。
分执行部门看,各类企业经费支出为2134.5亿元,比上年增长27.5%;政府部门属研究机构经费支出567.3亿元,增长10.6%;高等学校经费支出276.8亿元,增长14.2%。
分产业部门看,七大行业的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超过1%。医药制造业为1.76%,专用设备制造业为1.7%,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为1.48%,通用设备制造业为1.47%,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为1.38%,橡胶制造业为1.19%,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为1.19%。
分地区看,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超过100亿元的有北京、江苏、广东、上海、山东、浙江、辽宁、四川和陕西9个省(市),共支出2154亿元,占全国经费总支出的71.7%。研究与试验发展投入强度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有北京、上海、陕西、天津、江苏、辽宁和浙江7个省(市)。
2006年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低于100亿元的省(市)的平均支出为:
36.92亿元
239.33亿元
93.85亿元
45.21亿元
对人类和整个地球来说,环境教育的重要性毋庸赘言,它兼具功利主义和_______色彩,同时也必须有科学、社会和_____视野。在具体内容上,环境教育将技术开发及应用等科学知识与道德实践、伦理习惯养成相结合,坚守谦逊、勇气、克制、智慧、胆识和耐力等道德规范,秉承客观公正的精神。
依次填入画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理性主义 全球
实用主义 宏观
自由主义 微观
理想主义 人文
有科学家此前已经发现,生活在高原地区寒冷水域中的蛤蜊,寿命可比生活在暖水中的同类长10倍。科学家对此现象的解释是,冷水环境里的蛤蜊新陈代谢较慢,因此寿命更长。但是科学家最近发现,一种4500万年前生活在南极洲的蛤蜊,寿命可长达120年,这在动物中是少见的高寿,但是当时南极洲海域水温比现在高10℃左右,较为温暖。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合理地解释上述现象:
研究发现,4500万年前南极洲的蛤蜊在冬季生长而非夏季
新陈代谢缓慢并不是蛤蜊长寿的唯一原因
生活在寒冷水域的鱼类比生活在热带的鱼类寿命更长
生活在热带水域的蛤蜊的寿命并不比冷水环境中的蛤蜊的寿命短
一个国家一旦登上发展的阶梯,公民的要求就会增加。这时政府只保证增加收入是不够的,政府必须转变观念,从以物质为基础走向以规章为基础。针对亚太国家的研究发现,国民对他们所接受的公共服务相关联的项目如教育、医疗和公共安全的满意度,在他们对政府绩效的评价中占有重要的分量。近年来,亚洲国家对公共服务满意度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并且形成了一些富有特色的做法。
这段文字接下来最可能讲的是亚洲各国:
重视公共服务满意度的缘由
公民对公共服务满意度的数据
提高公共服务满意度的创新做法
公共服务满意度在政府绩效中的占比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应有之义。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把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确定为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的一项重要内容,强调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对“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作出全面部署、提出明确要求。这对于新时代新征程更好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势、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新的历史方位,深刻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的新变化,积极回应人民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的新要求新期待,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对民主政治发展规律的认识,提出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全面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重要作用,丰富民主形式,畅通民主渠道,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推动全过程人民民主取得历史性成就,成为新时代我国民主政治领域具有重大创新意义的标志性成果。
2019年,习近平在上海市长宁区虹桥街道市民议事厅考察工作时强调指出:“我们走的是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人民民主是一种全过程的民主,所有的重大立法决策都是依照程序、经过民主酝酿,通过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产生的。”全过程人民民主包括______________等过程。
民主选举
民主决策
民主管理
民主监督
执行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的“天问一号”探测器于2020年7月23日在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并于2021年2月24日成功实施第三次近火制动,进入火星停泊轨道。选择在去年7月发射,是因为此时( )。
恰好是最佳窗口期
发射探测器能最快飞抵火星
发射场有最好的气象条件
地球与火星的距离最近
数十年以来,科学家认为发现外星生命的最重要信息是这颗行星与主恒星的距离。在太阳系中,金星距离太阳最近,火星距离太阳较远,液态水无法存在。地球处于合适位置,存在着液态水和各种生命形式。然而,目前最新一项研究表明,仅凭借距离很难断定该行星是否具备生命存在的条件,宜居行星还必须具备适当的内部温度。
接下来最可能说的是:
外星生命和行星内部适宜温度的关系
科学家关于行星适宜距离的最新研究
什么样的行星能具备适当的内部温度
人们对行星的宜居条件存在认识误区
社会总抚养比可以衡量社会人均劳动年龄人口的抚养负担情况,是测度一个国家人口红利的重要指标之一。若社会总抚养比=(0-14岁人口数+65岁及以上人口数)/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数,那么按照2015年各年龄段人口绝对量和增长率计算,2017年年底我国社会总抚养比是多少?
36.1%
37.0%
37.7%
38.5%
人类探索火星的步伐正在加快。欧洲的火星探测器ExoMars已于2016年3月14日从哈萨克斯坦的拜科努尔发射场发射,寻找火星过去或现在的生命迹象。中国也有望于2020年发射火星探测器,成为火星探索队伍中的又一支重要力量。对于这个神秘且遥远的星球,人类的求知欲已不仅停留在寻找生命迹象,而是超前到了对火星宜居环境的研究。近日,荷兰瓦赫宁根大学模拟月球和火星的土壤条件,成功进行蔬菜栽培实验,证明在外太空建立人类居住地并不是空想。
这段文字主要介绍了:
新技术在探索火星中的作用
目前进行探索火星的主要力量
人类探索火星的主要进展
人类探索火星目的所发生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