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样调查数据显示,2014年1-5月A区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9053元,同比增长10.3%,增速较去年同期提高0.4个百分点,其中人均工资性收入为5421元,同比增长8.5%;人均家庭经营性收入为760元,同比下降0.6%;人均财产性收入为1241元,同比增长28.7%;人均转移性收入为1631元,同比增长10%。
2014年1-5月A区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5081元,同比增长9.9%,增速较去年同期下降1.7个百分点。
2013年1-5月A区农村居民8类生活消费支出中,人均支出最多的三类是:
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文化教育娱乐用品及服务、其他商品和服务
交通和通讯、居住、食品消费支出
交通和通讯、医疗保健、其他商品和服务
食品消费支出、衣着、居住
“十一五”期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2005年的3255元提高到2010年的5919元,增加2664元,年均增长12.7%;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年均增长8.9%。比“十五”期间农村居民收入年均实际增长速度高3.6个百分点。
2010年农村居民的工资性收入人均2431元,比2005年增加1257元,增长1.1倍,年均增长15.7%。在工资性收入中,在本乡地域内劳动得到的收入人均1178元,比2005年增加610元,增长1.1倍,年均增长15.7%;外出务工收入人均1015元,比2005年增加557元,增长1.2倍,年均增长17.2%。
2010年农村居民家庭生产经营纯收入人均2833元,比2005年增加988元,增长53.6%,年均增长9.0%,其中,农村居民家庭经营第一产业纯收入人均2231元,比2005年增加761元,增长51.8%,年均增长8.7%。农村居民家庭从事第二产业生产经营得到的纯收入人均182元,比2005年增加74元,增长68.2%;从事第三产业生产经营得到的纯收入人均420元,比2005年增加153元,增长57.4%。
2010年农村居民得到的转移性收入人均453元,比2005年增加305元,增长2.1倍,其中,2010年各级政府给予的农业生产补贴收入人均118元,比2005年增加100元,增长5.5倍;2010年农村居民领取的离退休金、养老金人均113元,比2005年增加82元,增长2.7倍;2010年农村居民报销医疗费人均27元,比2005年增加24元,增长8.7倍;2010年农村居民领取最低生活保障收入人均12元,比2008年增加7元,增长1.5倍。
2010年农村居民的财产性收入人均202元,比2005年增加114元,增长1.3倍,年均增长18.0%,年均增速比“十五”期间高3.5个百分点。
2005年,我国农村居民家庭从事二、三产业生产经营得到的纯收入人均为:
375元
446元
528元
602元
与1997年相比,2005年的日均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之和增加了多少亿元:
133.8
92.8
90.8
79.8
2010年,该省城镇居民户均拥有量超过1件的耐用消费品有几类:
2
3
4
5
抚州市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用于消费性支出的比例约:
68.6%
51.7%
76.1%
57.2%
根据下面提供的信息完成各题。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1年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情况》称,通过对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7.4万户农村居民家庭和6.6万户城镇居民家庭进行抽样调查,2011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977元,比上年增加1058元。剔除价格因素影响,实际增长11.4%,增速同比提高0.5个百分点。其中:人均工资性收入2963元,同比增长21.9%。
人均家庭经营第一产业纯收入2520元,增加289元,增长12.9%;人均家庭经营二三产业纯收入702元,增加101元,增长16.7%;人均转移性收入563元,增加110元,增长24.4%。
工资性收入对全年农村居民增收的贡献率达50.3%。工资性收入占农村居民纯收入的比重达42.5%,同比提高1.4个百分点。工资性收入快速增长主要是由于农民工工资水平上涨较多。人均农业纯收入1897元,增加173元,增长10.0%。收成好、价格高是农业收入保持较快增长的主要原因。2011年农村居民出售农产品增加的收入中,六成来自于价格上涨因素,四成来自于出售数量增加因素。
从调查数据可以看出,目前我国农村居民家庭收入主要来源于:
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性收入
农民工工资收入和农业纯收入
农、林、牧、渔业收入和工资性收入
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
在对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络3种媒体的近90万个文本的7亿字次进行统计后发现这7亿字次是由8225个汉字所组成,在前2500个高频字中,有357字是1988年制定发布的《现代汉语常用汉字表》一级常用字(2500字)中所没有的;在前3500个高频字中,有398字是《现代汉语常用汉字表》(3500字)中所没有的;在前7000字中,有615字是《现代汉语通用汉字表》(1988年制定发布,7000字)中所没有的。统计结果表明,《现代汉语通用汉字表》中也有244字未在本次8225个统计用字中出现。
以上文字说明了:
《现代汉语常用汉字表》《现在汉语通用汉字表》亟需修订
现代媒体用字与20年前相比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现代媒体用字新增比例迅速加大
时代发展,新增字和废止字的存在是正常现象
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首先保证了居民获得幸福的物质因素。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升,居民身体素质、寿命都得到提高。在市场经济的体制中,物质资源极大丰富,人们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性,来获得最大的物质享受。城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稳步提升,说明居民的生活水平在提高,这些都是人们保持幸福的物质保障。然而,现实情况也告诉我们,很多收入颇丰的中产阶级甚至富裕阶层还往往比工薪阶层更容易“抑郁”。这当然不是因为“有钱”让人变得不幸福,而是因为“不差钱”让物质丰富这样一个幸福增长点消失了。
这段文字想要表达的意思是:
中国的工薪阶层比中产阶层和富裕阶层更幸福
亿万富翁多数是不幸福的
物质丰富是幸福的基本保障,但它所能带来的幸福体验并不可持续
幸福的程度与财富的多少成正比
2018年,我国全社会用电量6844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8.5%,增幅同比提高1.9个百分点。具体来看,第一产业用电量72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9.8%;第二产业用电量4723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7.2%;第三产业用电量1080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2.7%;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968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0.4%。
2018年,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达1.87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约1700亿千瓦时;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全年发电总量比重为26.7%,同比上升0.2个百分点。
2017年,我国三大产业及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大小排序正确的是:
第二产业用电>第三产业用电>城乡居民生活用电>第一产业用电
第三产业用电>城乡居民生活用电>第一产业用电>第二产业用电
第二产业用电>城乡居民生活用电>第三产业用电>第一产业用电
第一产业用电>第二产业用电>第三产业用电>城乡居民生活用电
从统计图中可以看出,2001年北京、上海、福建三省市地方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差距十分接近,但从地方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看:
北京>上海>福建
上海>北京>福建
北京>福建>上海
上海>福建>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