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外国游客想了解齐鲁文化,下列最能代表齐鲁文化特点的旅游路线是:
烟台—潍坊—淄博—济南
济南—淄博—泰安—曲阜
青岛—烟台—威海—泰安
青岛—潍坊—济南—曲阜
排在第一位的江苏省制造业的质量竞争力指数领先西藏:
16.64
17.51
16.19
17.19
①1928年,洛阳金村的古墓里出土了数千件战国时期文物,其中有一面镜子,上面雕镂着一个披甲执剑、头上戴冠的武官。有趣的是,冠两侧都插着羽毛,专家认为那是一种名为“鹖”的鸟的尾羽,这种冠就叫“鹖冠”。“鹖冠”是战国到汉代时武官所戴之冠,鹖鸟生性好斗,至死不却,因此武官佩戴鹖冠,以此昭示英勇气概。
②武官戴“鹖冠”,文官的冠则叫“进贤冠”,代表文官有举荐贤能的义务。那么“进贤冠”又有怎样的装饰呢?山东沂南汉墓出土的画像石上有一个画面:两位身穿袍服的文官,头戴“进贤冠”,耳旁像簪花一样插着一支笔,这种装饰叫作“簪笔”。“簪笔”是汉代的一种制度,文官上朝奏事时,要在奏牍上书写,写完之后笔没处放,就插在耳边,久而久之就成了服制的定规。“簪笔”制度一直沿用到北朝,只不过换了一种形式,名称也由“簪笔”变成“垂笔”。
③在古代男子的冠中,最尊贵的是“冕”。“冕”是帝王、诸侯和卿大夫所戴的一种礼冠,专门用于重大祭祀,也叫做“冕冠”。“冕冠”每个部分的形制都有特殊意义,比如其顶盖叫作“冕板”,一般为长条形,前圆后方,后端又比前端高出三厘米左右,这是象征戴冠者的匍匐形态,表示对天地宇宙的尊崇;“冕板”的前后两端分别垂挂数串玉珠,叫做“旒”,一旒就是一串珠玉,旒的多少视身份而定,帝王专用十二旒,其余按等级递减为九旒、七旒和五旒。在“冕板”的两侧还垂有两根丝带,下端分别系着一枚丸状玉石,名曰“充耳”。“旒”与“充耳”的设计也有用意:“旒”用来“障视”,“充耳”用来“止听”,这是提醒人们在庄严神圣的祭祀场合,不看不正之物,不听不正之语,成语“视而不见”和“充耳不闻”即由此而来。
④冠冕形制如此复杂,却还不是极限。北周有位皇帝退位后当起了太上皇,为了将自己与现任皇帝区分开来,规定太上皇的冕用二十四串垂旒。但是旒数多了,走起路来更得小心翼翼、缓步而行,其实这也正是戴冠冕的用意之一,就是要让人端正行走。身形一端正,人就显得有气派,这就是所谓“冠冕堂皇”。
⑤当然,“冠冕”不仅仅是为了“堂皇”。《礼记•冠义》中说“冠者,礼之始也”,这是古人重视冠冕的主要原因。“礼”是古代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用于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是古代帝王稳定社会的手段。礼有如此宏大的意义,作为“礼之始的冠当然意义非凡。所以在古代,冠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戴的,古书上说“二十成人,士冠,庶人巾”,可见在当时,只有贵族子弟才能戴冠,平民百姓还没有这个资格。古代贵族男子到了二十岁,就要举行隆重的加冠典礼,以示成年,而后才能被赋予贵族子弟的各种权利和义务。冠礼极其复杂,单是加冠仪式就要举行三次,每次戴的冠都不一样,依次是缁布冠、皮弁和爵弁。这三种冠分别用于平日起居、打猎征战和祭祀活动,也分别象征着“士”的日常、战争和宗教生活。
⑥冠的象征含义既然如此之多,那么可想而知,冠是不能乱戴的,乱戴就意味着不尊礼。《左传》曾记载过一桩“失礼”之事:卫国国君请两个大臣来朝中喝酒,两个大臣早早就穿着朝服在朝中等候,国君却忘记此事,跑到园子里打猎去了,两个大臣只好到园中见他。国君听闻,戴着打猎的皮弁就出来了,惹得两位大臣十分愤怒。由此可见,依据场合戴冠才是合乎礼制的,即使君王也不能无礼。所以孔子说“君子正其衣冠”,其意不仅在于要衣冠周正,还在于要符合礼仪。正因如此,孔子的弟子子路在即将战死的时候,也要将自己被打落的冠系好,所谓“君子死,冠不免”。在死亡面前,子路还要结缨正冠,这在现代人看来未免太过迂腐,但这正是当时所崇尚的君子品格,也说明服饰制度对经国治世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么一想,“冠冕”确实要“堂皇”。
下面这段文字最适合放在文中哪一位置?
由此可见,一种服饰的出现与流行有各种各样的缘由,但是纵观中国服饰史,就会发现这些缘由中最重要的还是政治因素。通过“冠”的形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一点。
①和②中间
②和③中间
③和④中间
④和⑤中间
从前,有一个奇怪的岛屿,岛屿上只住着M族人和N族人。M族人从不说真话,N族人总是说真话。有一天,小张来到这个岛屿,碰到该岛屿上的三个人。
小张问甲:“你是M族人吗?”甲做了回答。
乙根据甲的回答说:“甲不是M族人。”
丙说:“甲确实是M族人。”
根据以上陈述,可推出小张碰到的三个人中,有几个M族人:
0
1
2
3
在原先电调模式下,乘客想要一辆出租车,每次只能与一家公司联系,如果这家公司没有车,那他就要打另外一家公司的叫车电话,在这中间乘客要耗费更多的时间和金钱。打车软件则不分出租车公司,你只要在客户端上提交了叫车请求,那么该软件就会向周边装有该App的出租车发送请求。
上面这段话是为了说明:
打车软件使用范围广
打车软件增加了交易的可能性
打车软件节省了行车时间和金钱
打车软件的出现改变了信息不对称状况
几乎所有人都讨厌恶补式的学习。高强度、高压的学习不仅会影响学习效果,也不利于健康。而改变学习习惯与调整学习方式确实会行之有效。比如研究表明,体育锻炼有助于提升学习与认知技能——尤其是运动之后再去学习,新鲜空气和周围环境的变化也会促使你产生新的联想,进而解决问题。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体育锻炼能帮助人们提高学习效率
高强度学习不等于高效学习
先流汗再学习不失为一种高效学习方法
调整学习方式对达到高效学习有效
今年夏天,老李家的三个孩子分别参加了在杭州、昆明和哈尔滨举行的三项体育竞赛,即男子体操、撑杆跳高和马拉松长跑。已知的情况是:
老大没到哈尔滨去参加马拉松比赛;
老三没有参加在杭州举行的比赛项目;
在体操比赛中获得全国冠军称号的那个孩子没有到昆明去;
马拉松冠军并非他家老三。
你能猜出老李的哪个孩子是男子体操全国冠军吗:
老大
老二
老三
无法判断
某校招聘专任教师时有张强、李颖、王丹、赵雷、钱萍5名博士应聘。3人毕业于美国高校,2人毕业于英国高校;2人发表过SSCI论文,3人没有发表过SSCI论文。已知,张强和王丹毕业院校所在国家相同,而赵雷和钱萍毕业院校所在国家不同;李颖和钱萍发表论文的情况相同,但王丹和赵雷发表论文的情况不同。最终,英国高校培养的一位发表过SSCI论文的博士被录取。
由此可以推出:
张强没发过SSCI论文
李颖发表过SSCI论文
王丹毕业于英国院校
赵雷毕业于英国院校
甲、乙和丙三人在某中学分别教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和政治六门课程中的两门,已知:
每门课程只由甲、乙、丙三人中的一人负责;
数学老师和物理老师是邻居;
甲是三人中年龄最小的;
丙和语文老师、物理老师一起回家;
语文老师比政治老师年龄要大;
周末,英语老师、政治老师和甲一块打球。
由此可知,三位老师所教的课程是:
甲教物理和化学,乙教英语和语文,丙教数学和政治
甲教数学和化学,乙教政治和语文,丙教物理和英语
甲教物理和英语,乙教化学和数学,丙教语文和政治
甲教英语和化学,乙教物理和语文,丙教数学和政治
“有好消息,也有坏消息。”无论是谈起什么主题,这样的开场白都顿时让人觉得一丝寒意传遍全身。接着这句话,后边往往是这样一个问题:你想先听好消息还是坏消息?一项新的研究表明,你可能想先听坏消息。
如果以下各项为真,最能削弱上述论证的是:
若消息是来自一个你信任的人,那么你想先听好坏消息的顺序会不同
研究发现,若由发布消息的人来决定,那么结果往往总是先说好消息
心理学家发现,发布好坏消息的先后顺序很可能改变人们对消息的感觉
心理评估结果证明先听到坏消息的学生比先听到好消息的学生焦虑要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