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批评有一种概念,这种概念的批评表现得像是地方行政官和法官,正像另一种概念的批评表现得像是一个学究气十足的教师和暴君一样:这种概念认为批评的责任不是促进和指导艺术的生活——如果你愿意,可以说,艺术的生活只受到历史的促进和指导,即促进和指导艺术生活的是历史进程中心灵的复杂运动——而仅仅是在已经产生的艺术中区分美与丑,以完全严谨的见解严肃地肯定美的,否定丑的。
不符合文段中“这种概念的批评”意见的一项是:
这种概念的批评表现得像是地方行政官和法官。
这种概念的批评反对批评的责任是促进和指导艺术的生活。
这种概念的批评反对艺术的生活只受到历史的促进和指导。
这种概念的批评主张批评仅仅是在已经产生的艺术中区分美与丑。
在某闹市的街边,王某拿出三个黑球和三个白球,放在一个箱子里,让人们摸球中奖,一次付1元钱就可以从箱子里摸出三个球,如果摸出的全是黑球就可以得到10元钱奖励,问中奖的概率是( );每天有200人次摸奖,理论上王某每天可以获利( )元。
,120
,100
,120
,100
在一项针对留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调查中,当被问及“你适应中国的生活吗”时,超过60%的亚洲学生和欧美学生都选择了“比较适应”,可见伴随汉语水平的提高和对中国了解程度的加深,大多数受访者已经逐渐步入了跨文化适应中的“恢复期”,正在更加理性地认识中国,并且寻找办法解决文化休克带来的交际问题。但是,仍然有20%的亚洲学生处于“危机期”,认为“不太适应中国,对中国文化还很困惑”,而仅有8%左右的欧美学生有同样的感受。这说明,____________。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中国文化与亚洲文化有亲缘关系的说法似乎并不成立
文化距离的远近并不是影响跨文化适应的关键性因素
某种意义上讲,欧美学生比亚洲学生更能适应中国文化
对地域文化的了解程度决定其对该地域文化的接受程度
小王到某单位办事,只有一个窗口在办理业务,小王排在第6位,第一位客户开始办理业务的时间为9:02。假如每单业务的办理时间为6分钟,而且排在小王前面的人不会提前离开。那么小王在什么时候可以开始办理业务?
9:32
9:38
9:45
9:52
两个水桶一同被吊在井口上。其中一个对另一个说:“你看起来似乎闷闷不乐,有什么不愉快的事情吗?”另一个回答:“哎,我常在想,这真是一场徒劳,好没意思。常常是这样,才重新装满,随即又空着下来。”“啊,原来是这样。”第一个水桶说:“我倒不觉得如此。我一直是这样想:我们空空地来,装得满满地回去!”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知足才能常乐
看问题的角度不同,看到的结果也不同
乐观的人生总能发现生活中的乐趣
换位思考,乐观待人
一位年迈的妇女带着孙子,_______在北京西客站前,眺望着这充满民族风格的宏伟建筑群,嘴里不住地啧啧称赞。
填入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屹立
矗立
伫立
挺立
磷存在于我们的DNA中,是构成生命的基本元素之一,但它早期是如何到达地球的仍是一个谜。近日,科学家通过观测恒星形成区域,追踪到了含磷分子从宇宙到达地球的“旅程”。观测结果表明,含磷分子是在大质量恒星形成时产生的,刚形成的恒星会释放气流,在星际云中打造出一条通道。随着恒星震动和释放辐射,含磷分子在这些通道壁上沉积并产生大量一氧化磷粒子,这些粒子逐渐汇聚、融合,从一块小石头变成了彗星,而这些彗星,就成了生命的“信使”,携带着生命分子来到了地球。
以下各项如果为真,最能质疑上述结论的是:( )。
科学家已经在陨石中找到了证据,研究发现为数不多的一些陨石携带有包含了一氧化二磷等含磷分子的有机物
彗星撞击地球表面时,可产生36万个大气压,温度可达2500℃,会引发彗星晶体中的磷元素发生未知化学变化
早期的彗星撞击事件为地球带来每年10万亿千克的有机物质,它们进入地球环境后开启了地球生命的演化历程
仅仅是拥有DNA的所需物质是远远不够的,只有上千万甚至是上亿万分之一的概率才能满足生命形成所需的条件
①今天,世界上超过15亿人使用筷子,也就是说每五人中就有一人用筷子进餐。西方学者林恩·怀特等人根据取食方式,将世界文化一分为三,分别是手指取食、刀叉取食、筷子取食所构成的三大饮食文化圈。筷子取食方式主要流行在亚洲地区,筷子的发明地中国更是典型代表。
②但是在古代中国,筷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并不是主要的饮食工具,出现最早且被用作主要取食工具的是“匕”,是一种状如匕首、介乎刀和匙之间的餐具,长柄浅斗,像今天的汤勺。
③饮食史专家倾向于把食物分为两类:谷物类和非谷物类。以就餐而言,前者显然更重要,因为在许多地方,“吃一顿饭”通常就等于“吃了一种谷物”,无论是大米、小麦、小米还是玉米。在汉语中,“饭”泛指所有煮熟的谷物;在现代语境中,“饭”通常指的是“米饭”,也有可能指其他谷物煮熟的“饭”。这种表达方式,说明了谷物食品的重要性。在汉语口语中,非谷物类食物被称为“菜”,有时被称作“下饭菜”,有的方言中直接称为“下饭”。由此可知,“菜”的主要功能是辅助人们摄入谷物食品。
④在古代中国,“匕”之所以是主要的饮食工具,是因为中国人最初就是用“匕”来取用谷物食品的,筷子最初则是用来夹取非谷物类食品的。这两种配套使用的餐具,在文献中被称为“匕箸”,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勺子和筷子”。在“匕箸”的表述中,“匕”在前,“箸”在后,显示出勺子在进餐工具中的重要地位,从根本上说,显示的是中国古人食谱中“饭”与“菜”的主次关系。今天在朝鲜半岛,我们仍能看到这种饮食传统的延续。就像中国古代的饮食习俗,朝鲜或韩国人通常用勺子取食谷物食品(即米饭),而用筷子夹取非谷物类的食品。
⑤古代中国人和今天朝鲜半岛居民用勺子和筷子来进食,反映了饮食和文化的双重影响。从上古到唐代,中国北方以及朝鲜半岛的主要粮食是小米。这是一种适合该地区气候的作物,既耐寒又抗涝。不过小米烧熟之后不像有黏性的稻米易于团成块状,因此更适合煮成粥。根据中国礼仪文献,食粥用勺子更好,筷子则主要用于从有汤的菜中夹起食物,或夹取非谷物类的食品,是一种次于勺子的进餐工具。
⑥筷子的角色在汉代发生了变化,这与小麦粉制成的食品(如面条、饺子、煎饼和烧饼等)在此时开始变得日益流行有关。考古发现证明,古代中国人很早就学会用臼和杵研磨谷物制作面条。世界上最早的面条就是在中国的西北地区发现的,其原料是小米,有超过四千年的历史。到了汉代,由人或动物带动的石磨逐渐普及。除了小米,中国人也开始研磨小麦。这可能是受到中亚文化的影响。在研磨成为一种广为接受的小麦加工方法之前,中国人煮食完整的小麦,即“麦饭”,至少在中国,小麦的食用经历了一个从“粒食”到“粉食”的过程。这一转化并非一蹴而就,因为在面粉出现之后,许多地区仍然保留了食用麦饭的传统,不过毫无疑问,是面粉把小麦变成了更受欢迎的谷物食品。到了唐代末年,即10世纪初,小麦已经变得非常重要,足以动摇小米在中国北方农作物中的霸主地位。
⑦而在南方地区,稻米从远古时代起就是主粮,南方居民可能很早就使用筷子来取食米饭和其他配食。在宋代,由于选用了来自越南的早熟新品种,水稻产量在中国南方和北方都得到很大提高。到了明代,水稻种植面积持续增长。此外,大约从明代甚至更早开始,人们渐渐采用了合食制,即大家一同坐在桌旁进食,筷子被用来夹取所有食物。于是,勺子渐渐丧失了原来取用谷物类食品的功用,而主要用来舀汤,从以前用来吃饭的“饭匙”变成了“汤匙”,直到今天依然如此。
如果穿越回古代,根据本文,看不到下列哪一情景?
东汉人用石磨将小麦研磨成粉
战国时的秦兵以小米为食
春秋时的晋人以箸为主要饮食工具
清代人以合食方式聚餐
人类对技术的乐观或悲观倾向由来已久,但普林斯顿大学历史学家爱德华·泰纳的说法可能会使你大吃一惊:技术不仅没有给人类缔造福祉,反而极大地报复了人类。技术反噬人类的事例,我们可以举出许多;但我们与其把泰纳的说法当成一种绝望的声音,不如把它视为一种警告。日益复杂的技术文明常常会带来无法预料的结果,这些结果与人们当初的良好愿望大相径庭。
最能准确概括上述文字内容的是:
泰纳的说法表现出对技术的悲观倾向,我们对科学技术的看法应该是乐观的,但也应该吸取泰纳说法中的有益因素
我们不能因为泰纳的说法而对技术绝望,但应对技术可能带来的无法预料的后果保持警惕
泰纳的说法并不是危言耸听,技术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已经印证(或者部分印证)了泰纳说法的合理性
泰纳的说法缺乏辩证,他只是认识到技术对人类的疯狂报复,而没有认识到技术毕竟还是掌握在人的手中
某训练基地的一块三角形场地的面积是1920平方米。已知该三角形场地的三边长度之比是5:12:13,则其周长是:
218米
240米
306米
36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