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逻辑是以19世纪中期出现的数理逻辑为起点的,它使用特别符号和形式系统的方法来研究演绎推理及逻辑规律,是传统形式逻辑的直接延续和_______。
填入划横线内最恰当的一项是:
延伸
变革
发展
变化
用1、2、3、4、5、6这6个数字组成不同的六位数,所有这些六位数的平均值是:
350000
355550
355555.5
388888.5
虽然我们不能左右火山的喷发而带来的扬尘,但是我们可以绿色出行,减少用电,这样就可减少燃煤、燃油带来的颗粒物。另外我们可以多植树、多种花,这样不但可以吸收PM2.5等颗粒物,还能美化环境。PM2.5没有那么恐怖,我相信只要每人都努力为环境做点贡献,摘掉口罩,呼吸清新空气绝不是幻想!
这段文字意在表明:
只要每人都努力为环境做点贡献,PM2.5没有那么恐怖
防止PM2.5的污染要用最根本的防治手段
从源头上降低PM2.5的来源才是最根本的防治手段
防止PM2.5的污染一定要标本兼治
有位青年到杂志社询问投稿结果。编辑说:“你的稿子我看过了,总的来说有一些基础,不过在语言表达上仍不够成熟,流于幼稚。”青年问:“那能不能把它当作儿童文学作品呢?”
下列选项中与青年所犯的逻辑错误相同的是:
甲到处宣扬说:“我从来不炫耀自己的优点。”
甲说:“人生太短暂,我们应该珍惜时间,抓住机会,尽情挥霍。”
甲问:“我能用蓝笔墨水写出红字,你信吗?”乙答:“不信。”甲就提笔在纸上写了一个“红”字
甲开车撞到了行人乙,二人争执起来,甲说:“我有多年驾驶经验,责任不可能在我。”
一项最新研究发现,脑部DNA的变异是使人们患上抑郁症和焦虑症的原因,而且这种变化会传递给后代。但是,有反对者认为,脑部杏仁核活动的增加会使应对恐慌的大脑区域的活动增强,这是引发抑郁症和焦虑症的原因。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削弱反对者的观点?
DNA的变异是人类许多疾病的罪魁祸首
不健康的生活习惯也会引发抑郁症和焦虑症
脑部DNA的变异是使杏仁核活动增加的原因
有些抑郁症和焦虑症患者的脑部DNA会发生变异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到:“我国久传不息的名篇佳作都充满着对人民命运的悲悯、对人民悲欢的关切,以精湛的艺术彰显了深厚的人民情怀。《古诗源》收集的反映远古狩猎活动的《弹歌》,《诗经》中反映农夫艰辛劳作的《①》、反映士兵征战生活的《采薇》、反映青年爱情生活的《关雎》,探索宇宙奥秘的《②》,反映游牧生活的《③》,歌颂女性英姿的《木兰诗》等,都是从人民生活中产生的。”
依次填入画横线处正确的是:
丰年 离骚 凉州词
黍离 九歌 西洲曲
兼葭 涉江 击壤歌
七月 天问 敕勒歌
甲有桌子若干张,乙有椅子若干把。如果乙用全部椅子换回数量同样多的桌子,则需补给甲320元;如果乙不补钱,就要少换回5张桌子。已知3张桌子比5把椅子的价钱少48元,那么乙原有椅子多少把:
16
20
48
56
有两名司机曾经在车中亲身体验过龙卷风从身边吹过的恐怖。好在这股龙卷风正处于衰退末期,否则他们的卡车分分钟会被吹飞。但即便是衰退末期,这股龙卷风依然能使他们感受到强烈压迫感。车身不停地震颤,他们神经紧绷,生怕下一秒就会丢掉性命。其实,当遭遇强龙卷风时,最好能利用十字路口,朝龙卷风行进轨迹相反或直角的方向,快速逃离;如果来不及逃离,可就近寻找最低洼地点并迅速躺卧。
东半球西太平洋的风暴被称为台风,西半球大西洋和东太平洋的风暴被称为飓风,而南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风暴则被称为气旋。龙卷风比上面提到的风暴更具破坏力。龙卷风中心附近风速在每秒钟100米到200米,最大可达每秒钟300米,比台风近中心最大风速大好几倍。龙卷风范围小,但很集中,所以破坏力更强,而且与台风几天前就可以被监测到不同,龙卷风只能提前10分钟左右被监测到。
①龙卷风是怎么形成的?又是如何消失的?人类目前尚未完全了解这个“恐怖的怪物”。我们只知道,龙卷风是一种剧烈旋转的气柱,横亘在地球表面与云层之间,通常与积雨云有关联。②然而,大型龙卷风会持续更长时间,大约30分钟。据记载,最强龙卷风的风速超过每小时483千米,能把建筑物连根拔起,其空中直径超过3.2千米,几十千米内万物遭劫。最猛烈的龙卷风源自于所谓的超级单体雷暴,这种雷暴和普通雷暴的形成要素一样——地表的气流温暖湿润,上方的气流相对较冷且干燥。③接着,像热气球一样,温暖的气流开始上升,初具形成雷暴的条件。而要形成超级单体雷暴还需要风力增强、风向随高度改变、上升气流极速旋转等更多条件。超级单体雷暴形成后,在高空搅动,其区域下方就会有30%的概率形成龙卷风。这是因为超级单体雷暴中的气流下沉,就会引起地面附近的气流随之旋转。④然而,令科学家苦恼的是,有些雷暴会带来龙卷风,有一些则不会。
关于龙卷风,本文没有提到:
命名规则
破坏力
影响范围
中心附近风速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已经毋庸置疑。在这种情况下,数据成为一种无形的资产,但很少有人知道如何将这种资产“变现”。对于一个普通的企业而言,企业不仅拥有宝贵的客户数据,同样也拥有供应商数据以及内部财务、设计、制造、管理等数据,而在过去的数十年间,许多中国企业都已经一步步完成信息化应用,各种信息化工具正在将企业的运营数据化。但少有企业真正从纷繁复杂的数据中获取更多有价值的信息,数据成为一种资产,这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其实只是停留在了表面。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企业应使用信息化工具实现运营的数据化
企业应该进一步挖掘数据资产的潜在价值
将数据变成资产是企业大数据应用的主要目的
现有数据模式难以满足企业运营数据化的需要
采集蝴蝶标本在维多利亚女王时代的英国非常流行。英国大蓝蝶的标本很受欢迎,它不很大,也不很蓝,并不特别美丽,但数量稀少,且生活在人迹罕至的荒野。即便如此,仍然有大量的大蓝蝶被制作成标本。在19世纪末,已经开始有人呼吁保护它。进入汽车时代,到大蓝蝶栖息地更加方便,有的地方的大蓝蝶已经绝迹,保护更为迫切。1930年,英国建立了第一个大蓝蝶保护区。九年之后,保护区内的大蓝蝶种群灭绝了。此后,虽然保护区越来越多,但是大蓝蝶的数量越来越少。20世纪50年代,英国还有数万只大蓝蝶,到1972年只剩下300多只。1975年,英国通过《野生动植物保护法》,首次把大蓝蝶列为法定保护对象,但已无济于事。1979年,英国最后一只大蓝蝶死去。这是为什么呢?
每年六、七月间,是英国大蓝蝶飞翔的季节。大蓝蝶成虫的寿命只有四五天,在短暂的生命结束前,雌大蓝蝶必须找到合适的百里香产卵。百里香必须是生长在红蚁巢的边上,而且含苞待放。卵被产在百里香的花蕾里。一两周后,大蓝蝶幼虫孵化出来,就以花为食,大约两周,在蜕了三次皮后,幼虫掉到了地上,等待红蚁。幼虫靠分泌蜜汁吸引红蚁。红蚁将其带回蚁巢,为了得到蜜汁,它会用触角拍打它。蜜汁分泌完时,幼虫就有生命危险,这时它会像红蚁幼虫那样蠕动,发出红蚁的气味和声音,让红蚁误以为它是蚁巢中的一员。
大蓝蝶幼虫要在蚁巢中整整待上十个月,不仅能躲避天敌,还以红蚁的卵和幼虫为食。但是大蓝蝶幼虫仍然面临重重危险。红蚁蚁后会误以为它是一只以后也将变成蚁后的超级红蚁幼虫,而让工蚁杀死它;如果蚁巢规模太小,或者又来了另一只大蓝蝶幼虫,食物不够,最终也会饿死。
但红蚁本身对生活环境也有要求:它们喜欢温暖,在朝南向阳的山坡筑巢,地面上草的高度最好只有2~3厘米,因为草太高会遮住阳光,蚁巢温度太低,红蚁幼虫会冻死。当大蓝蝶的栖息地被划为保护区后,禁止烧荒、放牧,野草疯长;本来还有野兔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草的生长,但在20世纪50年代,一种传染性很强的病毒入侵英国,使野兔的数量锐减99%。草越长越高,大蓝蝶依赖的红蚁迅速消失,被另一种较耐寒的红蚁取而代之。这种红蚁也喜欢吃蜜汁,但它们能识破伪装,将大蓝蝶幼虫杀死。等到草皮高度超过10厘米,连百里香也难以生长、繁殖了,等人们发现这一奥秘,已经太迟了,英国大蓝蝶灭绝了。
为了让大蓝蝶再次飞翔,英国逐渐恢复了52处百里香草地,并通过割草、放牧控制草皮的高度,红蚁数量随之上升。1983年,大蓝蝶被从瑞典带到英国。到2008年,已有上万只。大蓝蝶成了第一个成功获得重生的濒危蝴蝶物种。
第3段中画线部分提到大蓝蝶幼虫面临的“重重危险”不包括:
巢中有一只大蓝蝶幼虫
被红蚁蚁后视为竞争对手
红蚁蚁巢规模太小
蚁巢中红蚁幼虫数量过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