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徒二人用15天合作生产1000个零件,前5天师傅的效率是徒弟的2倍,中间5天师傅休息,徒弟每天比原来多生产5个零件,最后5天两人又一起工作,师傅的效率不变,徒弟的效率比中间5天提高了50%,徒弟这15天生产的零件个数是:
450
500
550
600
清代,有一商人蔡某的朋友去世了。他差人把朋友的儿子叫来,要给他一千两金子。对方甚感惊讶和不解。蔡某解释说:“钱是你父亲生前寄存在我这里的。”朋友的儿子问蔡某:“我父亲留下字据了吗?他直到临终也没对我说过这事。钱,我不能要。”蔡某说:“没留字据,但字据在我心中,而不在纸上。”
通过上述事例,可以推断:
在社会生活中,有比金子更可贵的东西
不是社会中的每个人都需要钱
在社会生活中,只有少数人讲信用
钱对人们的生活并不重要
特定物,指具有自身单独的特征,不能为其他物所代替的物。
据此定义,下列属于特定物的是:
外婆传给妈妈的手镯
汉朝的一个出土文物
小张的结婚钻戒
宠物商店里待售的狗粮
数据安全和数据共享是数据治理的基本目标。受数据赋权观念的影响,现行刑法采用了控制模式,重在禁止“获取”“泄漏”“窃取”数据的行为,并借此对滥用行为进行事前防范。控制模式忽视了数据的公共产品属性,无法全面、有效保护数据法益,导致既无法有效维护数据安全,亦难以实现数据共享。旨在规制滥用行为的利用模式,是刑法数据治理模式调整的现实方向。利用模式可基于以下路径实现:刑法总则中设置专门条款,指导分则数据法益的解释;适当限制控制模式立法,发挥数据的独立价值;增加滥用算法罪、非法提供算法服务罪,弥补现行刑法规范供给不足的缺憾;积极探索涉数据犯罪的违法阻却事由,避免因刑法介入过度而抑制数据共享目标的实现。
这是一篇论文的摘要,这篇论文的标题最有可能是:
数据治理的传统观念及其更新
让数据安全为数据共享保驾护航
数据滥用——刑法数据治理的靶向
从控制到利用:刑法数据治理的模式转换
国家为了继续刺激消费,规定私人购买耐用消费品的,不超过其价格的50%的款项可以用抵押的方式向银行贷款,蒋老师欲购买一辆家用轿车,他现在的全部积蓄为P元,只够支付车款的60%,则蒋老师应向银行贷款多少元:
边缘计算指的是在网络边缘结点来处理、分析数据。边缘结点指的就是在数据产生源头和云中心之间任一具有计算资源和网络资源的结点。根据上述信息判断,下列关于边缘计算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手机可以看作人与云中心之间的边缘结点
采用边缘计算会增加网络数据流量
采用边缘计算可以减少能源的消耗
采用边缘计算可以减少响应时间
一个正方六面体上标有数字1、2、3、4、5、6,根据下图,“?”处的数字为:
1
2
4
6
某林场入口处的标语牌上清晰地写着“禁止破坏森林!违者罚款!”有一天,附近村民杨某到林场里面砍了一棵树,正待运下山时被林场护林员张某发现,张某不仅批评了杨某,而且要对杨某实施罚款,杨某不服,双方展开了激烈的论辩。杨某说道,我砍的是一棵树又不是森林,你不应该罚我的款。
以下哪项是张某最合乎逻辑的反驳:
破坏森林的都要罚款,你砍的一棵树也是森林
砍一棵树就是破坏森林,破坏森林的都要罚款
我是护林员,谁不保护森林我就要罚谁的款
破坏森林重在教育,罚款其实不是我们的目的
所谓的颜色,其实不过是某些波长的电磁波被我们的眼睛捕捉后所产生的反应。虽然所有温度高于绝对零度以上的物体都会放出电磁波,但是其中只有极少数特定波长的电磁波才能引起人类的光感。在太阳辐射而来的电磁波中,除了可见光之外,还有一些我们看不到的红外线和紫外线,如果将所有可见光都过滤出去,即使剩余的电磁波强度再高,我们也只能看到一片漆黑。
关于这段文字,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存在可见光是人眼感知颜色的基础
眼睛捕捉电磁波后所产生的反应就是光感
物体温度越高,释放的电磁波越强
可见光的强度越强,眼睛所看到的颜色越鲜艳
偷换概念∶逻辑谬误
山谷风∶海陆风
蔗糖溶解∶物理变化
三角形∶四边形
调查方法∶问卷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