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人口生育率的迅速下降在造成人口老龄化加速的同时,少儿抚养比也迅速下降,劳动年龄人口比例上升,在老年人口比例达到较高水平之前,将形成一个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抚养负担较轻、于经济发展十分有利的“黄金时期”,人口学家称之为“人口红利”。中国目前的人口年龄结构就处在人口红利的阶段,每年供给的劳动力总量约为1000万,劳动人口比例较高,保证了经济增长中的劳动力需求。由于人口老龄化高峰尚未到来,社会保障支出负担轻,财富积累速度比较快。
从这段文字可以推断出:
“人口红利”一定会带来经济增长
中国的“人口红利期”即将结束
“人口红利期”是一个国家人口变迁过程中的必经阶段
一个老龄化社会,必然已经结束了“人口红利期”
左侧立方体的6个面上有一条连续且封闭的线。如果将这个正方体摊开,应是右侧图形中的:【2011上海B114】
如图所示
如图所示
如图所示
如图所示
甲、乙、丙、丁四名青少年拥有手机、电脑、相机三种电子产品的情况如下:
①只有一个人同时拥有手机、电脑、相机;
②有三个人拥有手机,有两个人拥有电脑,只有一个人拥有相机;
③每个人至少拥有三种电子产品中的一种;
④甲和乙是否拥有电脑的情况相同(要么两个都有,要么两个都没有);
⑤乙和丙是否拥有手机的情况相同;
⑥丙和丁是否拥有手机的情况不同。
拥有相机的是:
甲
乙
丙
丁
以下是一组古迹的图片,下列选项中国家排序与这组古迹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墨西哥—英国—智利—希腊
墨西哥—希腊—英国—智利
智利—希腊—英国—墨西哥
智利—希腊—墨西哥—英国
考古学家前不久对某岛屿的S古城进行了考古挖掘,他们发现了一些残骸和典型的被地震摧毁的古建筑废墟。因此,考古学家猜测,公元300年时,这里发生了一场强烈的地震,摧毁了当时的建筑。
以下_____观点如果正确,能够最有力地支持考古学家的猜测:
大多数关于S古城的现代历史都记载了公元300年那次地震
在S古城发现了一些制作于公元260至350年间的,具有该岛风格的画像
在那些建于公元300年前后的坟墓中发现的饮酒容器也出现在S古城附近的坟墓中
在S古城,考古学家没有发现公元300年之后的铜币,却发现了大量铸造于公元300年之前的铜币
拥挤的居住条件导致的市民健康状况明显下降成为A城面临的重大问题。因为A城和B城两个城市的面积和人口相当,所以A城所面临的上述问题必定会在B城出现。
以下哪项最能反驳上述结论:
未能准确区分人口数量和人口密度这两个概念
未能准确区分一个城市的面积和人口这两个概念
拥挤的居住条件是导致市民健康状况下降的唯一原因
忽略了相同的人口密度可以有不同的居住条件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多数先行国家的行政重心逐渐向社会福利管理转移,它们的人口基础管理,普遍形成了一种以“人口服务”为主的新体制。这种体制并没有放弃人口的管控,只是这种管控的核心目标是人口服务,基本手段是人口服务,表现形式也是人口服务。它将管控寓于服务之中,而不是相反。我国社会转型的人口管理,显然也面临着类似的调整。
以下表述与这段文字意思不相符的是:
我国的人口管理应确立人口服务的管理宗旨
人口管控与人口服务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模式
先行国家的人口管理转型是行政重心转移的结果
人口管理的新体制通过人口服务实现人口管控
关于新中国历史上值得纪念的“第一”,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1949年,刚成立的新中国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
1957年,长江上第一座大桥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
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长征1号在甘肃酒泉发射成功
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我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挖矿”,简单说就是利用专用计算机即“矿机”来计算生产虚拟货币的过程。“挖矿”是一种形象的说法,却也很典型地透露了虚拟货币的生产状况:高耗能、高碳排放。有数据显示,一家拥有1万台“矿机”的矿场,2021年前4个月,纳税仅9万元,月均耗电量却高达4500万度,折算能耗约为1.5万吨标煤。
从文中数据来看:
“挖矿”产业链需要再完善
“挖矿”产业有治理的必要
提高“挖矿”技术可降低环保成本
高耗能是“挖矿”产业的最大掣肘
某公园有一个圆形的湖,在湖的直径EB处有一座观光桥,横穿整个湖。园区在平行于观光桥的MN处建造了一片雕塑群,用以介绍中国古代礼仪与民俗,其长度等于湖的半径。某游客在湖边与观光桥上边走边欣赏湖中的雕塑群,走过了A、B、C、D四处位置。如图所示,A为该湖的圆心,N、D、C在一条线上,且ND⊥AB。那么在这四处位置,游客的观察视角大于45°的有( )处。(观察视角,即游客在该点处观看景物的视野张角,例如在D点处,其观察视角为∠MDN)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