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拥有可以直抵人心的柔性力量。一个故事对_______知识世界的帮助可能是微乎其微,对心灵世界的成长却可能是_______。
依次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构造 无足轻重
建构 无关大局
建构 举足轻重
构造 事关大局
4艘轮船负责6个码头之间的货物调配任务,已知这6个码头所需装卸工的数量分别为12人、10人、6人、8人、3人、9人,现在让一部分装卸工跟随轮船移动,而不是在各自的码头等待轮船到来后才开始工作,这样一来,可以使得6个码头所需装卸工的总数减少,则在不影响任务的前提下,所需装卸工的最少人数为多少人:
48
39
45
31
对弱势群体的态度是检验一个人、一个政党的试金石。据中国人民大学社会研究报告《走向更加公正的社会》的计算,如果将城乡贫困人口、经济结构调整中的失业和下岗职工、残疾人、灾难中的求助者、农民工等各类处于弱势地位的人口加总,再扣除彼此重叠的部分,大约有1.4~1.8亿人。这只是从经济上看的,同时还有“看病难、上学难、打官司难”的人,他们算不算弱势群体?是不是存在越不承认有弱势群体,弱势群体越大的问题?
这段话其实只是想说:
弱势群体的状况是区别社会文明的分水岭
目前的弱势群体划分还存在分歧和许多值得质疑之处
弱势群体的实际范围要比已公开宣布的范围大得多
对于弱势群体,我们应该有一个正确的政策
以下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三年当中,这个县粮食总产量,以平均每年递增百分之二十的速度,大踏步地向前发展。
我市各单位首批赴北京参观的代表均由先进生产者组成。
老师问清了原因,沉思了少许,慢慢地走到我身边。
为争取高速度,我们必须狠抓科学技术的现代化,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把国民经济搞上去。
某村青年甲、乙、丙、丁、戊5人到某房屋维修公司应聘。根据各自专长,他们5人被聘为焊工、瓦工、电工、木工和水工。已知他们每人只做一个工种,每个工种均有他们5人中的1人做,另外还知道:
(1)如果甲做焊工,则丙做木工;
(2)如果乙和丁两人之一做水工,则甲做焊工;
(3)丙或做瓦工,或做电工。
如果丁做电工,则可以得出以下哪项:
甲或做焊工,或做水工
乙或做焊工,或做木工
丙或做木工,或做焊工
戊或做水工,或做焊工
对于“五四运动”以下表述不准确的是:
“五四运动”发生在1919年5月4日
“五四运动”的口号是“外争主权、内惩国贼”
“五四运动”是由《新青年》发起的
“五四运动”的主体是北京学生
①一面是城镇化大潮冲击下的村庄,一面是_______在工业文明入口处的农民,面对着社会结构转型几乎_______整个乡村的现实,人们日益感到“激发农村的活力”同“解决农业人口的出路”一样重要。也正因此,“乡村振兴”的呼声日益高涨。
②乡村的振兴,首先要解决的是经济问题。道理很简单,放下手中“犁和耙”的年轻人,之所以选择从熟悉的乡村走向陌生的城市,也不过是为了过上一种更好的生活。如果留在乡村便能过上这样的日子,也就会有更多的人选择留下。这些年来,乡村旅游便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兴盛起来的。浙江安吉的“美丽乡村”、四川成都的“田园城市”等等,都是依托旅游产业带富一方乡土的极好的例子。
③然而,乡村的问题从来都不是个单纯的经济问题。即就当下风生水起的乡村旅游来说,也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新的难题。过度的商业开发就是其中之一。一些地方的乡村虽然被以乡村旅游等形式包装起来,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村民的收入,却因村庄完全被改装成了商品,充满着商业的气息,而全无传统乡村原先的文化与味道。
④尤其是对于那些本就有些资源和名气的乡村,由政府或企业出面圈建起来,村子里的人们悉数迁走,不出几年,沉淀了多少代乡村文化的地方就会变成一个人造的景区,再难见到“乡村”的影子了。如此过度的商业开发,消失的不仅是乡村的底色,更是村庄本身。而这与乡村振兴的初衷显然是南辕北辙的。
⑤乡村生活,本就是一种文化。就像沈从文《湘行散记》中写到的,“河面静静的,木筏上火光小了……。另外一处吊脚楼上,又有了妇人唱小曲的声音,灯光摇摇不定,且有猜拳声音……”最吸引人的,也就是吊脚楼上人们的那种生活。
⑥如今即使走进湘西那有名的“边城”,看到的也大多是人造的景观:作为商业项目之一的对歌,已经完全进入程式化的模式;沱江两岸的吊脚楼上,除了游客便是做生意的主家;再往里走,满街都是为游客专设的店铺,虽然也是古老的房子,出售的也是当地的腊肉、熏肉,却已看不出有多少“镇筸”生活的味道了。转来转去,给人的感觉更像是个换了壳的农贸市场。远不如沿着迂回的山路走进去,偶尔碰到一位背着背篓的老婆婆来得亲切、自然。
⑦乡村,并不纯然是被改造的。乡村振兴,也应该遵循着这样的认知,重在经营,前提却是尊重。首当其冲就是尊重乡村的文化。那些来源于乡村生活,即老百姓柴米油盐、喜怒哀乐里的生活文化,尤其需要关注。
以下概括与作者引用《湘行散记》用意不符的是:
对原汁原味乡村文化的追怀
对乡村生活程式化表演的反感
对泛滥的人造景观的不满
对乡村开展商业活动的鄙夷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文艺创作、学术创新拥有无比________的空间。而高质量的文化________,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时代发展所需。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浩瀚 需求
悠长 创作
广阔 供给
宽敞 库存
截至2017年末,全国农村贫困人口从2012年末的9899万人减少至3046万人,比上年末减少1289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的10.2%下降至3.1%,比上年末下降1.4个百分点。
分三大区域看,2017年东、中、西部地区农村贫困人口全面减少。东部地区农村贫困人口300万人,比上年减少190万人;中部地区农村贫困人口1112万人,比上年减少482万人;西部地区农村贫困人口1634万人,比上年减少617万人。
分省看,2017年各省农村贫困发生率普遍下降至10%以下。其中,农村贫困发生率降至3%及以下的省份有17个,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湖北、广东、重庆。
全国农村贫困监测调查显示,2017年,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377元,比上年增加894元。
2017年贫困地区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快于上年。其主要特点:一是粮食丰收,贫困地区农村居民出售农产品数量增加,粮食、肉羊等部分大宗农产品市场价格回升。农民家庭一产经营净收入人均2826元,增长3.2%,增速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二是随着产业扶贫、旅游扶贫、电商扶贫等深入推进,贫困地区二三产业加快发展,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取得可喜进展。农民家庭二三产业经营净收入人均897元,增长20.4%,增速比上年提高6.5个百分点。
2017年贫困地区农村居民分项收入增速全面快于全国农村居民。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3210元,比上年增长11.8%,增速比全国农村平均水平高2.3个百分点;人均经营净收入3723元,增长6.9%,增速比全国农村平均水平高0.9个百分点;人均财产净收入119元,增长11.9%,增速比全国农村平均水平高0.5个百分点;人均转移净收入2325元,增长14.8%,增速比全国农村平均水平高3.0个百分点。
2016年,西部地区农村贫困人口占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的比重为:
9.8%
36.5%
51.9%
57.9%
左图为5个相同小正方体组合成的多面体,将其从任一面剖开,以下哪一项不可能是该多面体的截面:
如图所示
如图所示
如图所示
如图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