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文,在行文中用不同的文词以表达相同的意思。
下列属于变文的是:
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中国分餐制的历史可上溯到史前时代,经过了不少于3000年的发展过程,而会食制的诞生大体是在唐代。这种饮食方式的改变源于桌椅形制的改变——周秦汉晋时代,筵宴上实行分餐制,用小食案进食是个重要原因;而高桌大椅的出现,成为分食制向会食制转变的一个重要契机。
西晋王朝灭亡以后,生活在北方的匈奴、羯、鲜卑、氐、羌等族陆续进入中原,先后建立了他们的政权,这就是历史上的十六国时期。频繁的战乱,以及居于国家统治地位民族的变更,使得中原地区自殷周以来建立的传统习俗、生活秩序,以及与之紧密关联的礼仪制度,受到了一次次的强烈冲击。正是这种大的历史变革,也导致了家具发展的新趋势。传统的席地而坐的姿势也随之有了改变,常见的跪姿坐式受到更轻松的垂足坐姿的冲击,这就促进了高足坐具的使用和流行。公元5—6世纪,束腰圆凳、方凳、胡床、椅子等新出现的高足坐具,逐渐取代了铺在地上的席子,“席不正不坐”的传统要求也就慢慢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①在敦煌285窟的西魏时代壁画上,我们看到了年代最早的靠背椅子。②有意思的是,椅子上的仙人还用着惯常的蹲跪姿势,双足并没有垂到地面上。③在同时代的其他壁画上,又可看到坐胡床(马扎子)的人将双足坦然地垂放到了地上。洛阳龙门浮雕所见坐圆凳的佛像,也有一条腿垂到了地上。④
及至唐代,各种各样的高足坐具已相当流行,垂足而坐已成为标准姿势。1955年在西安发掘的唐代大宦官高力士之兄高元珪墓,发现墓室壁画中的墓主人像。他端坐椅子上,双足并排放在地上,这是唐代中期以后已有标准垂足坐姿的证据。可以肯定地说,在唐代时,至少在唐代中晚期,古代中国人已经基本上抛弃了席地而坐的方式,最终完成了坐姿的革命性改变。
用高椅大桌进餐,在唐代已不是稀罕事,不少绘画作品都提供了可靠的研究线索。如传世的《备宴图》,描绘了宫中大宴准备情形:在巍峨殿宇的侧庭,摆着大方食桌和条凳,桌上摆满了餐具和食品。再看敦煌473窟唐代宴饮壁画,画中绘一凉亭,亭内摆着一个长方食桌,两侧有高足条凳,凳上面对面地坐着9位规规矩矩的男女。食桌上摆满大盆小盏,每人面前各有一副匙箸配套的餐具。这已是众人围坐一起的会食了,这样的画面在敦煌还发现了一些,构图区别不大。
还有西安附近发掘的一座唐代韦氏家族墓中,墓室东壁见到一幅《野宴图》壁画。画面正中是摆放食物的大案,案的三面围放着大条凳,各坐3个男子。男子们似乎还不太习惯把双腿垂放下地,依然还有人采用盘腿的姿势坐着。还值得一提的是传世绘画《宫乐图》,图中十多个作乐的宫女,也是围坐在一张大案前,一面和乐,一面宴饮。有一宫女手执长柄勺,正将大盆内的饮料分斟给她的同伴们,有的宫女正端碗进饮。所不同的是,她们坐的不是多人合用的大条凳,而是一种很精致的单人椅。
大约从唐代后期开始,高椅大桌的会食已十分普通,无论在宫内或是民间,都是如此。家具的革新直接影响了饮食方式的变化。分餐向会食的转变,没有这场家具变革是不可能完成的。据家具史专家们的研究,古代中国家具发展到唐末五代之际,在品种和类型上已基本齐全,这当然主要指的是高足家具,其中桌和椅是最重要的两个品类。家具的稳定发展,也保证了饮食方式的恒定性。
根据本文,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唐代餐具种类中已有筷子和汤勺
家具的稳定发展使会食制延续至今
在西魏时代已经出现了胡床
西晋时期垂足而坐已成为标准坐姿
通报不具有什么特点:
典型性
教育性
权威性
说理性
某高校学生会选拔乡村支教志愿者,初试合格者中,语文类5名,数学类6名,文体类4名,从中选取9名志愿者,但每类至少要选2名。问就9名志愿者的科目类别构成而言,共有几种选拔方式?
6
7
8
9
①两条河汇合到一起,如果河水颜色差异较大,水流交汇处就会形成一条分界线。如果这条分界线看起来非常清晰,而且又绵延很长,那就形成了“泾渭分明”这种风景。此类风景的先决条件是,相汇的两水颜色要有足够差异,通常是一黄一绿,有时也会是一深一浅。水的颜色与水体成分、水中包含物质等多方面因素有关。河水的含沙量很重要,如果江河流经黄土地区,水就容易被所含泥沙染成黄色,流经红土地区则会形成“红河”“赤水”。除了泥沙,人为污染、藻类暴发等也会使河水变成不同颜色。
②国外比较著名的“泾渭分明”出现在南美洲的亚马孙河上。流经巴西城市玛瑙斯时,亚马孙河的一大支流内格罗河汇入亚马孙河的干流,侵蚀了河道的土壤和岩石后被染成了浅黄色;内格罗河却因上游融入了太多腐烂的植物落叶,水体富含黑褐色腐殖质,整条河水都染成了可乐一般的色泽。两水交汇时形成了十几公里颜色分明的水带,非常壮观。
③两条水色不同的河交汇时都会“泾渭分明”吗?不一定。两股颜色不同的水流交汇,总有一个相互掺杂的过程,这个过程有长有短,有时水流过几米、几十米就“不分你我”了,有时“齐头并进”几公里甚至十几公里,依然能看到明显的分界线。河水的密度、温度以及酸碱度等因素会影响混合的快慢,而水量、流速以及交汇河道的角度,也会影响分界线的长短。通常情况下,两河交汇角度如果呈比较小的锐角,交汇后两道水流更易于保持各自之前的方向,几乎是“平行”流动,齐头并进,不会很快交融,于是出现绵延很长的分界线;如果以接近直角的方向交汇,水流的方向相互交叉,很快就能融合到一起,分界线也很快就模糊不清了。以上说的是两条河水量相当的情况。两河如果水量差异很大,那么水多的很快会稀释掉水少的,分界线会很短,而且不太明显。总体来说,两条河越是势均力敌、交叉的角度越小,越有可能形成“泾渭分明”的风景。河流入海口也常能看到类似景观——河流所含的泥沙,把蓝色的海水染黄了一大片。
④原版的“泾渭分明”出现在陕西西安郊外泾河与渭河的交汇处。两千多年前的《诗经》就有“泾以渭浊,湜湜其沚”的诗句,“泾渭分明”由此而来。然而此后漫长的岁月中,总有不少好事者实地考证,谁清谁浊却争议不休,甚至有人说泾河与渭河并不分明!为什么呢?原来泾河、渭河是否清浊分明,与河流汛期、河道环境变迁密切相关。渭河上游河道泥沙沉积多,河水常年浑浊。而泾河上游虽流经黄土高原,但河道深切入岩层,大多数时候泥沙少,河水清澈。但每当雨季,山洪会把大量泥沙冲刷入泾河,短时间内泾河含沙量会比渭河高得多。这时如果到泾渭交汇处,就会看到二河“同流合污”,甚至泾河比渭河更浑浊。
内格罗河的颜色是由什么决定的:
河道中独特的岩石
河道两边的黑色土壤
河水携带的黑色沙石
河水中的植物腐殖质
做好群众工作,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既要用好“老办法”,也要掌握“新办法”,走好网上群众路线。群众需求什么、期待什么,社会治理就应该重点关注什么。要了解群众的需求和期待,最基本的方法就是调查研究。调查研究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优良传统和群众工作的经验总结。用好这个“老办法”,当牢记基层是最好的课堂,群众是最好的老师。随着越来越多的群众通过互联网平台获取信息、表达诉求、提出建议、参与政治生活和社会治理,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也要掌握运用互联网,学会收集网络社情民意,了解网民所思所愿,积极回应网民的关切。
根据这段文字,以下不属于“新办法”的是:
把握网络舆情动向
深入实地走访考察
积极开展网络问政
关注网民需求期待
无论是经济、艺术亦或科技,每个行业都有专业术语。专业术语的功能一方面是填补一般用语对某些专有事物或过程未曾命名的空缺,另一方面是为了确保对专有事物或过程的描述更加精确。专业术语在专业性的沟通和交流中必不可少,因为它们为所在领域的专业人士们所认同,在实际应用中就像数学中的方程式一样准确地发挥作用。
不同的专业领域,术语是千差万别的。由于商业、手工业、农林牧渔业等行业自古已有,所以这些行业的术语比较陈旧,且大多由土语或借入语构成,已经融入了大众的日常用语中。因此,尽管有些术语的专业性很强,但由于我们对其熟悉度较高,比起其他行业的术语则更容易被我们理解。法律、医学、神学和哲学领域的一些专业术语也在源远流长的历史发展中被受过良好教育的阶层所熟知应用,继而将其中一部分融入到大众词汇中。
但每个行业都仍有一些让即使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也感到陌生费解的术语,这些术语在最近的五十年内明显增多,尤其是在自然科学、行政学以及机械技术等领域。在这些领域新鲜提法很容易闪现,尔后又在完成了历史使命后被舍弃。这些新鲜提法大多都仅在特定范围内使用,极少或根本不会被用于日常交流。尽管如此,现如今任何一个行业都不会像过去那样故步自封。
此外,科普使我们每个人都能了解到最新的发现和最前沿的观点。任何重要的实验或项目,哪怕是与大众生活看似相距甚远的学科领域,只要有所发现或突破都会很快被各类媒体所报道,并迅速被人们热议,比如说深海科考或航天技术等。这样一来,人们的日常交流中也会出现专业性话题并时常使用新的专业术语,从而使这些术语越来越普及。
根据原文,下列推论正确的是:
每个人都对科学实验或项目感兴趣
受过良好教育的人熟知并经常应用大部分的专业术语
与大部分行业相比,行政类的专业术语的数量近半个世纪增幅明显
不同的专业和行业经常交换使用专业术语,使专业术语得到普及
小强前三次的数学测验平均分是88分,要想平均分达到90分以上,他第四次测验至少要得多少分?
98分
92分
94分
96分
按照人的自我发展历程、实现人生价值和精神自由的高低程度,人生境界可分为四个层次,即欲求境界、求知境界、道德境界和审美境界。
最低的境界为“欲求境界”。人生之初,在这种境界中只知道满足个人生存所必须的最低欲望,故以“欲求”称之。当人有了自我意识,并且生活于越来越高级的境界时,此种最低境界仍潜存于人生之中。现实中也许没有一个成人的精神境界会低级到唯有“食色”的欲求境界,而丝毫没有一点高级境界。以欲求境界占人生主导地位的人是境界低下而“趣味低级”的人。
第二种境界为“求知境界”。在这一境界,自我作为主体,有了进一步认知作为客体之物的规律和秩序的要求。有了知识,掌握了规律,人的精神自由程度、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就大大提升了一步。所以,求知境界不仅从心理学和自我发展的时间进程来看在欲求境界之后,而且从哲学和人生价值、自由之现实的角度来看,也显然比欲求境界高一个层次。
第三种境界为“道德境界”。它和求知境界的出现几乎同时发生,也许稍后,就此而言,把道德境界列在求知境界之后,只具有相对的意义,但从现实人生意义与价值的角度和实现精神自由的角度而言,则道德境界高于求知境界,是不待而言的。发展到这一水平的“自我”具有了责任感和义务感,这也意味着他有了自我选择、自我决定的能力,把自己看作是命运的主人,而不是听凭命运摆布的小卒。
人生的最高精神境界是“审美境界”。这是因为此时审美意识超越了求知境界的认识关系,它把对象融入自我之中,而达到情景交融的意境;审美意识也超越了求知境界和道德境界中的实践关系,这样,审美境界既超越了认识的限制,也超越了功用、欲念和外在目的以及“应该”的限制,而成为超然于现实之外的自由境界。
在现实的人生中,这四种境界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很难想象一个人只有其中一种境界而不掺杂其他境界,只不过现实的人,往往以某一种境界占主导地位,其他次之。于是我们才能在日常生活中区分出某人是低级境界、低级趣味的人,某人是高级境界、高级趣味的人,某人是以道德境界占主导地位的道德家,某人是以审美境界占主导地位的艺术家……
对于“求知境界”与“道德境界”关系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把“道德境界”列在“求知境界”之后,并不意味着前者比后者出现得晚
到了“求知境界”,人具备了知识,为“道德境界”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责任感与义务感使“道德境界”不同于“求知境界”,并高于“求知境界”
“道德境界”中的“自我”已经根本不同于“求知境界”中的“自我”
唐朝中期以后,帝国再次陷入激烈的持续动荡中,农民起义和藩镇割据成为唐帝国后叶的_________。最终,中国进入了50余年的五代十国大分裂时期,看起来,黄河文明似乎已经_________。但是,为什么中国的文明没像古埃及和古巴比伦那样彻底衰亡,而是_________,一直延续至今呢?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主题 危在旦夕 薪尽火传
主线 岌岌可危 柳暗花明
主调 危机四伏 重振旗鼓
主流 危如累卵 涅槃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