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关于月球起源的理论认为,最初地球是一个高速旋转的,外层由熔化的岩石内层由熔化的铁组成的球体;在地球旋转过程中,它表面的部分飞了出去,并逐渐冷却,最终形成了月球。
这种理论最支持以下哪条结论:
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大型卫星
月球表面的温度比地球表面的温度低
月球铁的含量要比地球铁的含量低
地球还有许多别的卫星
在半个世纪前撞上地球的巨大陨石内,科学家们发现了距今70亿年的星尘。这是地球上已知存在的最古老物质。这种古老的尘埃由比我们的太阳更古老的颗粒组成,通过垂死的恒星进入宇宙。这种尘埃最终借着1969年坠落于澳大利亚的默奇森陨石来到地球。这也是研究人员第一次在地球上的岩石中发现太阳前颗粒。在这项新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分析了来自默奇森陨石的颗粒。他们把颗粒碾碎后加入酸性物质,以溶解矿物和硅酸盐,从而仅留下太阳前颗粒。
最适合做这段文字标题的是:
太阳前颗粒的价值
默奇森陨石的由来
地球上最古老的物质
陨石的科学研究价值
①说起挖井的技术与历史,国人最可自豪。据说甲骨文中就有“井”字,华夏民族的祖先们早就知道用石头做成铲子可掘地寻水了。有科学史家研究认为,中国古代的凿井技术是一项重大发明,并在11世纪传到欧洲,影响极为深远。
②近代地质科学建立后,人们对地下的好奇心有增无减。而研究岩芯,是地质科学家最偏爱的手段之一。岩芯就像地球的“起居注”,一天不落地记录了地球的生活作息和成长经历——地球的体温怎样变化?地球偷偷埋藏了多少宝藏?大地为何震动?火山为何喷发?地球如何从最初的“水深火热”变为养育万物的“母亲”?这些问题的答案,岩芯里几乎都有。倘若能够让地球亿万年沉积下来的岩石重见天日,那无疑是最理想的研究载体。
③于是,人类开始联合起来在地球上的许多地方打千米以上的深钻孔。目前最深的钻井是苏联打的,深达12262米;次深的是德国9101米的KTB深孔,两孔深度均远超过珠穆朗玛峰的海拔高度。我国虽然起步较晚,但地理环境可谓得天独厚。经过科学家的艰苦奋斗,终于研制成功了属于自己的钻探利器“地壳一号”。这个钻机有何能耐敢称“一号”?通过一组数据,我们便可知晓:组装前的钻机设备总体积6000余立方米,总重量1500多吨,其中长度超过10米的结构件33件,单件最大长度13米,单件最大重量约40吨,需要50辆长21.5米的六轴重型拖挂运输车才能装下。这些巨型部件经过9个复杂的步骤安装完成后,整个钻机约20层楼高,相当于一个半足球场大。钻机钻深预计可达万米,最大勾载700吨,相当于120头成年大象的重量,总功率4610千瓦。“地壳一号”不仅庞大,更兼具灵巧。它真正实现了钻机设备的数字化、自动化与智能化,工人只需在操作室触动按钮和监测,钻机设备就可自动完成全套动作,既高效又安全。
④预计“地壳一号”所在的大庆油田“松科2井”将与已经完成的“松科1井”钻探成果一起,构成完整的白垩系岩芯。白垩纪既是恐龙大繁殖时期,也是发生大灭绝的时期。现在的研究显示,白垩纪是地球不断升温的时期,和现在很像,其平均气温比今天高10摄氏度左右,这一时期的地层会完整地记录那时的环境变化。这些成果,将对我们今天的全球气候变化研究意义重大。另外,大庆油田之下是否埋藏着更深的“油盆”,也有待“地壳一号”给出答案。
本文说岩芯就像地球的“起居注”,与这里的“起居注”意思最接近的是:
年轮
副本
扫描仪
刻度尺
极光是来自大气外的高能粒子与高层大气中的原子相互作用的结果,这种相互作用常发生在地球磁极周围区域。据现在所知,作为太阳风的一部分,高能粒子到达地球附近时,被地球磁场俘获,朝向磁极下落。它们与氧和氮的原子碰撞,击走电子使其成为激发态的离子,这些离子发射不同波长的辐射,产生红、绿或蓝等色的极光特征色彩。
根据这段文字,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太阳风在高层大气自放电产生极光
地球磁场强度影响极光的发生频率
激发态的离子可以发出不同的色彩
上文中的“其”指的是氮和氧原子
所有卫星在返回地球大气层时都会焚毁并产生氧化铝微粒,这些微粒会在大气层中飘浮很长时间,最终对环境造成影响。目前大约有6000颗人造卫星环绕地球旋转,其中60%的卫星已经停止运行,成为太空垃圾。专家警告称,随着人类不断发射卫星和太空飞船,太空垃圾极有可能坠向地球。据此科学家认为,应致力于研发木质人造卫星。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支持上述观点?
1969年-2006年,我国发射的返回式卫星,其隔热罩由浸渍白橡木制成,1500℃时可安全燃烧
木头不会阻挡电磁波或地球磁场,天线可放置在木质卫星主体内部,使卫星设计更加简单
科学家已筛选出能有效承受极端温度和空间辐射轰击、可做卫星主体结构的合适木质材料
木制卫星在回收时可直接燃烧,不会向地球大气层释放有害物质,也不会向地面倾泻碎片
现在人们认识到,极光一方面与地球高空大气和地磁场的大规模相互作用有关,另一方面又与太阳喷发出来的高速带电粒子流有关,这种粒子流通常被称为太阳风。由此可见,形成极光必不可少的条件是大气、磁场和太阳风,缺一不可。具备这三个条件的太阳系其他行星,如木星和水星,它们的周围也会产生极光,这已被实际观察到的事实所证明。
这段文字主要介绍的是:
太阳在极光形成中的作用
形成极光的必备要素
存在极光现象的行星
人们对极光的观察和认识
世界卫生组织(WHO)曾宣布天花在地球上已被消灭,并发出通告:以后凡是辨别的一例天花者,就发给他一千美元奖金。到1979年底为止,虽然收到了九十多份报告,但经派专人调查,所有报告都是将水痘、麻疹类疾病误认为天花。没有一个能领到这笔奖金。
下列哪一项判断是不正确的:
所有提供报告者都希望得到奖金
WHO的官员确信天花已被消灭
天花与水痘、麻疹毫无共同之处
如果有一个人得到了奖金,就意味着天花还没有从地球上消灭
2020年2-3月,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接连发现三颗近地小行星,并对其开展了跟踪观测,以评估与预测对地球环境和人类生存安全可能产生的影响。若近地小行星撞击地球,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小行星穿越大气层时,其部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产生高温
小行星穿越大气层时,大气中的氮气在高温条件下与水化合成硝酸盐,形成强酸雨
小行星穿越大气层后,其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产生极大加速
小行星撞击地球后,可能引发地震、海啸、火山喷发、森林大火等次生灾害
航天器经过大气层返回地球时,会与大气层摩擦导致温度急剧升高。为使航天器克服“热障”安全返回地球,国外某研究机构在回收微小卫星EGG上做了新的技术尝试。EGG在下降过程中张开由二氧化碳充气扩张而成的半球形隔热减速伞,之后其受到的大气阻力显著增加,开始缓慢进入大气层并顺利落向地球。
上述技术尝试基于的前提是:
航天器表层材料需具备耐受超高温的性能
研究航天器耐热材料的成本比减速伞成本要高
航天器落入大气层时过热是下降过程的常见难题
航天器以较慢速度进入地球可减少摩擦导致的发热
有人发现了外星人造访地球。以上断定为真,则以下哪项一定为真:
外星人根本不存在
外星人只要造访地球就会留下痕迹
科学家研究发现:地球不适应外星人生存
外星人有星际旅行探索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