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难理解,对人类艺术创造所怀抱的这种神圣感,会使我们像珍视大汶口的“日月山”陶尊、康王大盂鼎、米洛的维纳斯,或悲鸿先生失魂落魄地寻找他视同生命的《八十七神仙卷》那样去寻踪、朝拜和珍藏这些独一无二的人类秘真,直到千秋万代,子子孙孙永保之。
这段话支持了这样一个观点:
人类会对艺术像生命一样去珍藏,让子孙永久保存
只有对艺术创造怀有神圣感的人才有可能去寻踪、朝拜、珍藏
悲鸿先生对人类创造的所有艺术都充满了神圣感
除了“日月山”陶尊、康王大盂鼎、米洛的维纳斯外,就没有值得人类珍藏的艺术了
已知赵先生的年龄是钱先生年龄的2倍,钱先生比孙先生小7岁,三位先生的年龄之和是小于70的素数,且素数的各位数字之和为13,那么,赵、钱、孙三位先生的年龄分别为:
30岁,15岁,22岁
36岁,18岁,13岁
28岁,14岁,25岁
14岁,7岁,46岁
地质纪年的名字和分类方法经常改变,不同年代的时间界限也飘忽不定。这有的是因为年代的重新定义,有的是因为测年方法不同,还有的是因为世界不同地方的研究者以不同的岩石作为同一年代的界标,导致具体时间界限存在争议。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地质学家们使用“金钉子”来作为公认的固定界标。
1869年,美国首条横穿美洲大陆的铁路贯通,这条铁路对美国的发展意义极其深远。为了纪念铁路的修建,在铁路竣工时钉下了最后一颗由黄金制成的道钉。这枚“金钉子”成为美国铁路划时代的标志。地质年代的分界线与其有异曲同工之处,于是“金钉子”被借用到地质学中。“金钉子”正式名称叫“全球层型剖面和层型点位”,有资格被称为“金钉子”的地方,是标志地质年代分界线的代表地点。这里的岩石和化石,记录了某个具有全球意义的重大地质事件。“金钉子”由国际地层委员会提名,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IUGS)审核批准。“金钉子”一旦钉下,这个地点就成为某一地质时代分界点的唯一道标,即使对这里的岩石年龄测算结果发生改变,它的地位也不会发生变化。
1972年,第一颗“金钉子”被钉在捷克,这里发现了非常好的笔石化石。这是一种已经灭绝的水生无脊椎动物,它的出现标志着志留纪和泥盆纪的分界。但“金钉子”系统发展缓慢,在发布1989年版的地质年代表时,从寒武纪到现在的91个重要的地质年代分界点,钉上了“金钉子”的不到15个。
从1999年起,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加强了这方面的工作,竞争也变得激烈起来。有时候决定“金钉子”落点的不仅仅是科学,比如二叠纪到三叠纪分界的“金钉子”,虽然喀什米尔和伊朗也有地质记录上合格的地点,但这些地方太难到达了,不利于科学研究,于是中国浙江省长兴煤山地质剖面胜出。
现在全球的“金钉子”已经超过50颗。科学家希望,能尽快把过去6亿年来的重要地质分界都能钉上“金钉子”。但越是古老的年代,“金钉子”候选地点就越难找,因为越古老的石头越稀有,那时候也不会有什么大化石。如前所述,前寒武纪时期的多数年代界限是人为划定的,并没有地质根据,也就谈不上钉子。2004年,在澳大利亚钉下了前寒武纪的第一颗“金钉子”,它标志着6亿年前覆盖地球的冰河年代的结束,以及埃迪卡拉纪的开始。这就是标准放宽的结果――关于埃迪卡拉纪的地质和生物事件,并没有全球普遍存在的记录。
关于“全球层型剖面和层型点位”的确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由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负责提名
由国际地层委员会进行审核批准
只有在证据确凿的前提下才能更改
是唯一代表某一地质时代的分界点
美国一项研究表明,二手烟雾对非烟民的危害远甚于烟民本人。吸烟的人在损害自身心血管系统的同时,系统可以进行自我调节以便于抵消吸烟造成的部分后果,而不吸烟的人的身体无法适应烟雾吸入后的变化,因此,被动吸烟对非烟民所造成的影响远远大于对烟民的影响。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可以支持上述研究结论:
肺癌患者85%以上是由吸烟导致,癌症死亡总数的30%是由吸烟导致的
烟民和非烟民结成夫妇,后者死于心脏病的风险比前者高30%
被动吸烟是位于主动吸烟、饮酒类疾病之后的第三类最可预防的死因
日吸四包烟的有20年的烟龄的烟民,其配偶有可能死于肺癌
非高峰时段,地铁每8分钟一班,在车站停靠1分钟,则乘客到达站台2分钟内能乘上地铁的概率为:
食育行动是指通过科学的营养知识普及活动,以适合一国国情的方式,让居民渐渐养成良好的饮食生活习惯,其意义在于提升公民的营养知识,继承传统饮食文化,培养良好饮食习惯,倡导低碳消费,并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属于食育行动的是:
烹饪学校要求学生安全地使用工具处理食材
社区开展帮助居民改善健康状况的体育锻炼活动
有关部门颁布了《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年)》
某食品学院培养学生能够分辨天然食材与加工食材
最大的四位数比最大的两位数多的倍数是多少:
99
100
101
102
一声巨响、凄厉的尖叫······被吓得呆若木鸡,一动不动的体验,你有吗?再次听到类似声音,即使时隔多年,恐惧也会被重新勾起。大脑是如何存储恐惧记忆的?
动物对于恐惧的记忆,一部分是先天的,比如老鼠闻到猫的气味就会害怕,另一部分则是习得的,与巴甫洛夫著名的条件反射实验差不多,当一种声音与恐惧联系在一起,只要再次听到这种声音,动物就会重新陷入惊恐之中。
很多恐惧记忆的形成,与大脑中附着在海马末端的杏仁核息息相关。这是一个产生、识别和调节情绪,并控制学习和记忆的脑部组织。原先,科学家认为,小鼠听觉恐惧的信息会从大脑的听觉感觉区流向杏仁核的侧杏仁核,再通往下游直接控制运动的区域,由此产生恐惧反应,而从杏仁核回到感觉皮层的投射,只有在猕猴等灵长类动物中存在。可是上海有位年轻的女研究员最近在浏览小鼠大脑连接图谱时突然发现,小鼠听觉皮层也有来自侧杏仁核的投射,于是她就和另一位女博士一起“追踪”了下去。
这一追,收获巨大。她们研究发现,从侧杏仁核投射回大脑初级听觉皮层的这个神经回路一旦被抑制,小鼠就不那么害怕原先非常恐惧的声音。这说明,假如我们可以在人脑中找到对应的通路,那么我们就可能通过调节这个通路,减轻焦虑症和创伤后应激障碍等疾病。这一基础研究的发现,将为未来脑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线索,“目前药物治疗脑疾病效果并不理想,而生理、物理刺激和干预,可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不过,更有意义的是,这两位年轻的女科学家发现了成年大脑存储恐惧记忆的模式——这是科学家从来没发现过的。
与电脑有一个像集中存储数据的硬盘不同,大脑是将信息存储在以突触为基本单元的神经网络中。突触是神经元之间的连接点,大脑中有数以千亿计的神经元,每个神经元都与上千个同伴相连接,它们之间传递信号,就是通过突触完成的。而突触会不断变化,形态、数目以及连接方式,都会随着学习和记忆改变。通过荧光标记,她们发现,侧杏仁核-听皮层的突触在经过恐惧训练后,明显增多了。通过观察发现,98%以上新形成的突触都遵循“部分新增”的规律。也就是说,这些新突触往往由旧有突触“改造”而来,这种形成新突触的方法,不仅可以节省空间、细胞能量,还可节省“建材”——结构蛋白的数量。她们在所有与学习有关或无关的突触变化中,都看到了这个现象,所以这可能是成年动物大脑中突触形成的普遍规律。目前,这项极具价值的研究通过脑科学卓越中心的合作机制,已有北京的人工智能科学家基于这一发现,开始研发新的人工智能存储网络。
下列对两位年轻的女科学家的研究成果解说错误的是:
虽然突触会不断变化,但其形态、数目以及连接方式,都不会随着学习和记忆改变
侧杏仁核-听觉皮层的突触在经过恐怖训练后明显增多
新突触往往由旧有突触“改造”而来,这不仅可以节约空间、细胞能量,还可以节省结构蛋白的数量
新突触连接主要通过在已存在的突触上添加新的突触结构的方式形成,提示了成年动物大脑皮层中新突触形成的普遍规律
甲的牛不慎走失,乙在路边发现,遂牵回家去饲养,并请邻居帮忙寻找失主,一周后,甲听说乙曾捡到一头牛,登门辨认后,确认是自家走失的牛并要求其归还,乙同意返还,但是要求甲支付报酬2000元和饲养牛所用的青草、杂粮等费用200元,共计2200元。甲拒绝支付,两人发生争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甲无需支付任何费用
甲应当支付2200元
甲应当支付2000元
甲应当支付200元
甲某打电话时忘记了对方电话号码最后一位数字,但记得这个数字不是“0”。甲某尝试用其他数字代替最后一位数字,恰好第二次尝试成功的概率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