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粮食种植面积10553万公顷,比上年增加70万公顷;棉花种植面积559万公顷,增加7万公顷;油料种植面积1094万公顷,减少60万公顷;糖料种植面积167万公顷,增加10万公顷。
全年粮食产量50150万吨,比上年增加350万吨,增产0.7%,其中,夏粮产量11534万吨,增产1.3%;早稻产量3196万吨,增产0.3%;秋粮产量35420万吨,增产0.6%。
全年棉花产量760万吨,比上年增产1.3%。油料产量2416万吨,减产4.2%。糖料产量11110万吨,增产11.4%。烤烟产量239万吨,减产3.9%。茶叶产量114万吨,增产10.9%。全年肉类总产量6800万吨,比上年减少3.5%。其中,猪肉减少9.2%;牛、羊肉分别增长6.1%和5.8%。全年水产品产量4737万吨,增长3.3%。全年木材产量6974万立方米,增长5.5%。
全年新增的有效灌溉面积107万公顷,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36万公顷。
2006年全国的粮食总产量是多少万吨:
50150
49800
50500
50350
2001-2006年,我国上市公司数目增加最多的年份是:
2006年
2004年
2003年
2001年
2006-2012年,上表中指标数值逐年减小的指标有:
0个
1个
2个
3个
经国家统计局核准,2006年某省生产总值641.05亿元,比上年增长12.2%;人均生产总值11753元,比上年增长11.3%。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全年第一产业完成产值69.60亿元,比上年增长3.5%;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334.82亿元,比上年增长15.7%。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产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由“十五”末2005年的12.0:48.7:39.3转变为10.9:51.6:37.5;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分别为3.5%、62.7%、33.8%。
其中,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0.11亿元,比上年增长12.2%。按城乡分:城市的消费品零售额122.78亿元,增长16.3%;县及县以下的消费品零售额57.33亿元,增长4.4%。按行业分:批发零售贸易业145.96亿元,增长10.5%;住宿餐饮业30.29亿元,增长24.1%;其它行业3.86亿元,下降2.8%。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零售额37.22亿元,增长19.1%(批发企业年销售额在2000万元及以上、零售企业年零售额在500万元及以上统称为限额以上企业);其中,汽车类零售额4.68亿元,增长6.5倍;石油及制品类12.41亿元,下降7.7%;文化办公用品类0.32亿元,增长1.1倍;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2.90亿元,增长43.6%;食品、饮料、烟酒类8.51亿元,增长39.9%。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Ⅰ.2006年城乡消费品零售额差距进一步扩大
Ⅱ.2006年三大产业产值较2005年增长率最大的是第三产业
Ⅲ.批发零售贸易业和住宿餐饮业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例2006年比2005年高
仅Ⅰ
仅Ⅲ
Ⅰ和Ⅲ
Ⅰ、Ⅱ和Ⅲ
某批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经历了多次价格变化。甲从农户手中收购后,加价40%转给乙;后来,乙因为货物积压太多担心变质,便削价5%倒手给批发商丙;丙又加价20%批发给零售店;零售店加价20%销售。问农户手中价值100元的该批农产品,到达消费者手中需要多少元(结果四舍五入):
175
183
192
201
某宣讲团甲宣传员骑摩托车从红星村出发以20公里/小时的速度去相距60公里的八一村,1小时后由于路面湿滑,速度减少一半,在甲出发1小时后,乙宣传员以50公里/小时的速度开车从红星村出发追甲,当乙追上甲时,他们与八一村的距离为:
25公里
30公里
35公里
40公里
2017年,M省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31328.1亿元,比上年增长13.1%。其中,民间投资18759.6亿元,增长14.5%,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59.9%。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投资10395.0亿元,增长12.3%;非国有投资20933.0亿元,增长13.6%。分投资方向看,民生投资3015.9亿元,增长12.8%;生态投资1402.5亿元,增长12.5%;基础设施投资8517.4亿元,增长15.9%;高新技术产业投资2213.0亿元,增长24.7%;工业技改投资6130.2亿元,增长3.9%;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7258.4亿元,增长13.5%。分区域看,A地区投资12395.3亿元,增长13.2%;B地区投资7110.4亿元,增长13.5%;C地区投资5232.7亿元,增长13.8%;D地区投资6429.4亿元,增长14.0%。施工项目共有58178个,比上年增长16.4%。其中,新开工项目43966个,增长7.5%。投产项目42862个,增长28.4%。2017年,M省房地产开发投资3426.1亿元,比上年增长15.9%,其中,住宅投资2194.4亿元,增长17.3%。商品房销售面积8532.3万平方米,增长5.5%,其中,住宅销售面积7368.3万平方米,增长2.5%。商品房销售额4460.7亿元,增长18.9%,其中,住宅销售额3570.8亿元,增长14.7%。年末商品房待售面积2015.5万平方米,下降30.5%,比上年末减少886.0万平方米。
以下描述中不正确的个数有( )。
(1)2017年M省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量比住宅投资增量多100亿元以上
(2)2016年M省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中,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速最大
(3)2017年M省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中,分区域看,A地区投资增长率最快
(4)2017年M省每平方米商品房销售均价低于6000元
1个
2个
3个
4个
2007年一季度,全国税收收入累计完成1128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收2296亿元,增长25.5%。全国共办理出口退税117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7.1%。
一季度,各月份收入规模均在3000亿元以上,分别完成4843亿元、3156亿元和3285亿元。收入增幅均在20%以上,分别增长27.6%、25%和23.2%,月度收入的均衡性为近年最好水平。
前2个月,与工业增值税对应的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同比增长18.5%,相应地,一季度工业增值税完成3102亿元,同比增长19.7%;房地产投资同比增长24.3%,与房地产投资相关的建筑安装业和房地产业营业税增长35.3%;一般贸易进口增幅同比增长24%,相应地,一季度,海关代征进口税收完成1419亿元,同比增长27%;汽车市场销售形势较好,前2个月,汽车销量同比增长25%,一季度车辆购置税完成204亿元,同比增长28%。
一季度,地方各税共完成67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收145亿元,高于全国平均增速1.7个百分点,其中,资源税在去年政策调整以及加强源泉控管的带动下,完成64亿元,同比增长33%;由于房地产市场供需两旺以及各地税务机关加强对土地增值税预征和清算的征管力度,土地增值税完成88亿元,同比增长85.2%;城镇土地使用税增长势头也比较好,完成46亿元,同比增长37.3%。
一季度,东、中、西三大地区呈现全面较快增涨态势,西部增长领先。东部地区税收收入完成792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4.9%,占全国税收收入的比重为70.2%;中部地区税收收入完成1762亿元,增长24.6%,占全国税收收入的比重为15.6%;西部地区税收收入完成1601亿元,增长29.8%,占全国税收收入的比重为14.2%,较上年同期提高0.5个百分点。
2006年一季度共完成车辆购置税约:
159亿元
164亿元
173亿元
184亿元
2006年是“十一五”的开局之年。江苏省各级卫生部门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紧紧围绕富民强省、“两个率先”目标。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重点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大力发展农村卫生、公共卫生、社区卫生,全面推进中医药、卫生监督、科技人才建设和卫生行风建设,各项工作都取得稳步发展。现将2006年江苏省卫生机构、床位、人员、医院工作、居民病伤死亡原因等基本情况简报如下:
卫生机构总数继续增加。2006年末,江苏省卫生机构总数17143个(含诊所、医务室、卫生所、社区卫生服务站),比上年增加1819个,增长11.87%。卫生机构总数增加较快的原因主要是各地加强了城市和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今年新增社区卫生服务站1418个,较上年增长56.61%,新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80个,增长74.07%,(相应的减少了卫生院65个,减少4.42%)。另外今年新增诊所229所,较上年增长11.19%。
2006年江苏省医疗机构16614个,其中:非营利性医疗机构11442个,较上年增长17.21%,占医疗机构总数68.87%;营利性医疗机构5073个,较上年增长上2.65%,占医疗机构总数的30.53%。医疗机构按经济类型分,国有3736个,占全省医疗机构的22.48%;集体5871个,占35.34%;联营73个,占0.44%;私营医疗机构5275个,占31.75%。与上年比国有医疗机构增加193个,增长5.45%;集体医疗机构增加1215个,增长26.04%;私营医疗机构增长了5.97%。医疗机构中:医院1061个,比上年增加47个;卫生院1407个,比上年减少65个(减少的卫生院大多被改建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部395个,比上年增加23个;专科疾病防治院(所、站)48个,比上年减少了1个;妇幼保健院(所、站)107个;与上年相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88个,比上年增加80个。另外,诊所、医务室、卫生所、社区服务站13361个,较上年增加1732个。
2006年度,江苏省卫生院的数量比医院的数量:
多34.6%
少34.6%
多346个
少346个
我国城乡就业人员从2002年的73740万人增加到2006年76400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从24780万人增加到28310万人;乡村就业人员从48960万人减少到48090万人,年均减少218万人。
2006年农村就业人员占全部就业人员的比例为()
58.9%
37.1%
62.9%
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