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曾运用复杂科学的方法分析制度问题,认为制度应当包括体制和机制两个方面。体制是指系统在某一时间点所处的状态和结构,机制则是指系统演化的过程和动因。由于系统是动态的,处于不停的演化之中,因此单靠权力分析、利益集团分析、规范分析等静态的结构分析方法来研究它是不够的。正如著名的制度经济学家诺斯一针见血指出的:“我们生活在一个经济变迁的动态世界中,但我们的理论却是静态的。”
(二)制度可以经由强制性制度变迁(他组织作用)而产生,也可以通过诱制性制度变迁(自组织作用)而演化。按照复杂性科学的观点,对经济的运行而言,既定的制度规则能稳定交易主体的预期。在既定的制度框架下,交易主体之间都知道对方会按照什么规则来行动,因为大家都相信对方是理性的。如果确实如此,那这一制度就是适当而稳定的。如果在既定制度框架下,交易主体难以发挥作用,难以将商业机会变为现实,那就说明这一制度需要加以改变,正是通过这样一个制度环境与市场主体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造成自组织作用和他组织作用的结合,推动着经济的发展和演化。
关于第二段中划线部分的内容,下列说法没有被提到的是:
适当的制度无需做改变
适当的制度可以将商业机会变为现实
不适当的制度需要加以改变
适当的制度有利于交易主体发挥作用
某单位举办趣味体育比赛,共组织了甲、乙、丙、丁4个队,比赛共5项,每项第一名得3分,第二名得2分,第三名得1分,第四名不得分。已知甲队获得了3次第一名,乙队获得了3次第二名,那么得分最少的队的分数不可能超过多少分:
5
6
7
8
今年是“大白兔”奶糖的60岁生日,以60周年为主题的巡展活动正在陆续开展中。作为一个传统食品品牌,“大白兔”的销售渠道和宣传偏重线下,能够进一步让年轻一代感知“大白兔”品牌的魅力。“大白兔”也意识到了保持年轻化的重要性,并开始做出改变。当前市场竞争激烈,国外糖果品牌纷纷进入中国,加大投入,带来年轻的视觉表现和包装、营销方式,国内民营糖果品牌则层出不穷,作为老字号品牌的“大白兔”必须在传承的前提下作出创新,让品牌年轻化,拥抱年轻消费者。
接下来文章最可能讨论的是:
转型并非易事,作为老字号品牌的“大白兔”寻求年轻化也要找准定位
年轻一代的消费升级和审美升级为“大白兔”的转型升级提供了良机
“大白兔”在跨界合作中的比较优势
“大白兔”未来的发展前景
经济增长下滑源于人口的老龄化,果真如此吗?有结论指出:人口结构越年轻,国家越穷,而反之则越富。那么为什么要恐惧老龄化呢?人们认为衰老会让人变得脆弱,65岁以上的人是社会的负担。不过,一些人的生产力要远远高于其他人,而这并不关乎年龄。事实证明,人口老龄化需要结合人力资本,特别是教育和健康状况来综合考虑。全球大多数国家年轻人受教育程度高于年长者,他们通过提高教育程度来提高生产力水平的办法,或许可以弥补人口少的缺陷。
这段文字旨在说明:
人们完全有能力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
要多角度分析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没有任何影响
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造成负面影响
今日,有报道说,有些颜色极为亮丽的服装中含有荧光增白剂,会对人体健康存在危害。同时,国际食品包装协会公布的调查报告显示,部分纸质餐具仍存在有荧光增白剂,多家知名方便面品牌外包装仍然含有荧光增白剂。
荧光增白剂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它是一种具有亮白增艳作用的色彩调理剂。其作用原理是吸收不可见的紫外光,转换为波长较长的蓝色或紫色可见光,蓝色的光释放出来后,与物品发出的黄光进行叠加,互补形成白光,使物品发出的白光增强,人们肉眼可感觉到白色物品明显变得更白、更亮、更鲜艳。
在纺织服装行业,纤维自身的白度往往达不到人们的要求,尤其是天然纤维如羊毛、蚕丝、棉花、麻等。由于环境与生长周期的差异,会轻微吸收可见光中的蓝光,从而造成蓝色不足,使白色的纤维看起来稍带黄色,给人以陈旧之感。为此,人们在洗涤剂中或纺织品整理过程中加入荧光增白剂,从而起到使衣服颜色更亮丽的目的。
那么,荧光增白剂对人体到底有什么隐患呢?医学临床试验已经证明:荧光增白剂一旦进入人体,就不容易分解,毒性会在肝脏或其他主要脏器中积累,构成潜在的真核生物酵母的致癌突变作用,最明显一点就是与伤口处的蛋白结合,不利于伤口愈合。
值得欣慰的是,中华环保联合会环保技术标准研究专业委员会联合北京服装学院,目前正就荧光增白剂的安全隐患问题,开展相关标准的申请与制定,并提出建立生态环保体系标准,这将从根本上解决荧光增白剂的安全隐患问题。
根据第二段的语意,下列判断不成立的一项是:
不可见的紫外光可以通过转换波长,而变成蓝色或紫色的可见光
蓝色的可见光与物品的黄色可见光叠加,会互补形成白光
荧光增白剂是通过转换光波的长度而使物品亮白增艳的
荧光增白剂并不能真正改变物品的颜色,只是肉眼的错觉而已
为什么欧美人和亚洲人拥有不同的思维方式?
为什么前者倾向于个人主义,并且惯于以分析的方式推理,而后者绝大多数呈现出一种集体主义,并且习惯从整体角度思维?
这是个宏大的问题,人们曾从宗教信仰、生活方式,甚至基因中寻找答案。
今天,托马斯•塔尔海姆,美国维吉尼亚大学的一名社会心理学博士生,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解释。这些彼此差别的文化,部分来源于滋养它们的谷物:从新石器时代起,小麦在欧洲的主导地位和水稻种植在东亚和东南亚的盛行,可能持续地影响了人们的心理,并且在两种情况中产生了完全不同的认知过程。
以水稻种植为例,它要求农民之间通力合作。巴黎高等农艺科学学院农业系的奥利维耶解释说:“水从上游的田地流向下游的田地,因此农民之间首先要就水流的管理达成一致,以避免这家排水涝了那家的地。”
随着时间的流逝,合作的需要就会促进该地区集体主义价值的增长。“当人们需要别人帮他获得‘每日的面包’时,就必须更多地关注别人,并且学着妥协。”美国密歇根大学文化心理学研究者理查德•尼斯贝特总结说。
相反,小麦文化从2000多年前起就引入了畜力辅助耕种,并不太需要耕作者彼此间这样的合作。于是这种农业方式允许更为个人主义的价值萌芽,并且随着时间流逝,超越个人的农业行为,发展成为文化准则,传递给一代又一代人。
这些相对立的价值接下来导引出欧美人与亚洲人之间的第二项区别,这一次涉及到思维方式。
欧美人这边,个人主义助长了分析的思考方式:将属性归于物体,以便将它们从背景中整理出来,分门别类。而东亚这边,集体主义推进了更为整体的思考方式的发展,也就是说,“围绕关系而非类别、围绕系统而非物体组织起来的一种思考方式,表现出对背景的更多关注”,理查德•尼斯贝特描述道。
一个社会的个人主义文化,和身处其中的个体的思维方式,二者之间有何联系?“如果有人意识到自己属于一个更大的背景,他是这个背景中相互依赖的元素之一,那么他就很有可能以同样的方式观察周遭的物体和事件。”黑兹尔和北山忍于1991年在《心理学研究》上解释道。与之相对,个人主义倾向于发展出另一种思维方式,将物体独立于环境,强调其专有属性。
这个理论再次将文化与自然之间的深刻关系摆在我们面前。因为正是自然决定了粮食作物,乃至我们的思想。一如稻米和小麦,人类心灵也是大地的果实。
关于文中第二自然段提到的“以分析的方式推理”,下列理解不正确的是:
“以分析的方式推理”强调依据事物的属性和基本的成分来进行研究
“以分析的方式推理”意味着将物体视作独立于背景的存在进行研究
“以分析的方式推理”擅长挖掘事物之间的关系和事物构成的系统
“以分析的方式推理”倾向于对事物进行分门别类地研究
全省第三产业增加值第二多的市约是最少的:
7.6倍
7.8倍
10.5倍
10.9倍
饲养兔子需要场地,小林准备用一段长为28米的篱笆围成一个三角形形状的场地,已知第一条边长为m米,由于条件限制第二条边长只能是第一条边长度的1/2多4米,若第一条边是唯一最短边,则m的取值可以为:
6
7
8
9
世间的事物很少能比大学更美。在这里,憎恨无知的人奋力求知,_______真理的人传授真理,在青年们长知识的年华里,大学给予他们远大目标和共同生活的规范,给予他们渴望得到的亲密友情,让青年人永无止境地对永恒的主题_______。没有这些,青春便只是耗费时光。
依次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通晓 言无不尽
谙悉 各抒己见
敬畏 上下求索
掌握 高谈阔论
两公司为召开联欢晚会,分别编排了3个和2个节目,要求同一公司的节目不能连续出场,则安排节目出场顺序的方案共有:
12种
18种
24种
30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