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法理学家博登海默说:“正义有着一张普洛透斯似的脸,变幻无常、随时可呈不同形状并具有极不相同的面貌。”在他看来,正义具有不确定性,不同的裁判者、不同的情境下正义会以不同面目示人。其实不然,正义绝对不会变幻莫测,不可琢磨,他不是裁判者随心所欲的个人情绪宣泄,它一定体现了人性中的真善美,不会挑战人类的良知、美德、慈爱等正义的情感。我们不能苛求所有法官对同一事实形成完全相同的观点,但执法者追求正义,惩恶扬善的目标不能偏离。
对这段文字理解错误的是:
执法过程中应存异求同,避免各抒己见、莫衷一是
对同一事物的看法可以不同,但正义的标准是确定的
法官不能用“普洛透斯似的脸”来混淆是非,颠倒善恶
法官裁判应合乎基本准则和目标,不可背离正义和公平
动物和人的差异很多,按照演化生物学家道金斯等人的观点,最大的差异可能在于动物缺乏“文化”。野生动物个体在环境中的部分行为,都可以追溯到它的基因:个体间的文化传承即便存在,影响通常也微乎其微。如果两群狼面对同一场景做出了不同的反应,那是因为它们的遗传特征不同,而不是因为它们各自经历了不同的狼群历史、有不同的狼群文化。就算有动物因为和人相处而从人类这里习得了复杂的行为,但当它回归野外时,也几乎不可能把自己学会的人类技巧教给其他动物,不能改变其种族的原有行为。
根据这段文字,对“文化”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种族成员共有的行为习惯
改造自我及其种族的能力
可以模仿和传承的行为模式
与遗传基因无关的行为模式
一些动植物为跟上环境变化的脚步,正在通过各种方式与气候变化赛跑。落基山脉地区的芥末等植物从1973年到2011年,开花时间提前了13天,与40年前相比,阿拉斯加的鲑鱼到上游产卵区繁衍后代的时间提前了约两个星期。澳大利亚的车桑子的叶片在过去一百多年里变窄了约2毫米。动植物的这些反应,说明它们自身具有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可见气候变化并不可怕,关键是变化的速度要在自然界的动植物所能承受的范围之内,也就是说要让它们能够跟上这场赛跑,不会因为落后太多而灭绝。
与这段文字意思不相符的是:
气候变化越来越快,动植物所能承受的范围将越来越小
植物提前开花、叶片变窄等是适应气候变化的生存策略
全球气候变化对于自然界生物来说,是巨大的生存压力
自然界的动植物为避免灭绝,正在与全球气候变化赛跑
很多人觉得,只要孩子听力没问题,掌握母语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到了学龄阶段,则以为孩子的语言学习和教育交给学校和老师就可以了。事实上,认为学校能解决一切问题恐怕只是家长的一厢情愿,家庭才是孩子语言能力形成的最初场所,也是最重要场所。在博纳德·斯波斯基语言实践、语言管理和语言意识的三维理论框架下,尤其是面对复杂的多语言环境,家长的语言意识显得异常重要。费什曼认为,家庭是母语代际传递、连接、使用和稳定的基础。已有研究显示,传承语或者双语能力的保持更多依赖家庭,而不是学校;而如果没有家庭支持,学校语言政策的效果也难以保证。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家庭语言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母语学习不能“自然而然”
家庭是母语学习的最佳场所
家长支持是语言学习的前提
1683年,牛津大学阿斯莫林博物馆向公众开放,标志着现代博物馆的诞生。博物馆发展至今,其功能在收藏、研究的基础上,新增了教育。博物馆作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重要组成部分,其三大功能中,收藏是基础和前提,研究是手段和过程,教育是目的和结果。“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以博物馆为窗口和媒介,能实现研究成果从专业小众向普通大众的转化,坚定文化自信、传承中华文明,进而实现文明互鉴,繁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教育功能的充分发挥是博物馆强国建设的核心要义之一。
这段文字主要说明:
教育功能是博物馆持续发展的核心关键
博物馆具有收藏、研究和教育三大功能
发挥好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博物馆发展的同时功能性也在不断丰富
重大科技创造中很少有能像大型水坝这样让人痴迷的。可能正是因为人类长期遭受旱涝灾害的摆布才使得让水听人的调遣如此令人痴迷。但让人着迷有时也就使人盲目。有几个巨型大坝项目就有弊大于利的危险。建造大坝的教训是:大的未必总是好的。建一座巨大的、功能强的水坝已成为那些努力显示自己的国家和人民的一个成就的标志。但对国家和民族并没有多大益处,埃及在阿拉伯世界的领导地位因阿斯旺大坝而得以巩固。土耳其在力图跻身第一世界的计划中也包括修建阿塔特克大坝。
但大坝往往不如预期那样发挥功效。第一段第三句话暗示了:
人们若对现实视而不见便会很高兴。
盲人可能比看得见的人更幸福。
过于兴奋的人往往忽视至关重要的东西。
迷恋使人们丧失判断。
纵观历史,我们会发现人们迫切地想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从原始神话、宗教故事到民俗传说,都有许许多多关于“预测”的内容。这些预言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神秘”,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在自然发展历史上,科学家们也多次给出预测,其方法和神秘主义迥然不同。比如在古希腊文明早期,哲学家泰勒斯游历巴比伦,了解了日月食发生的周期性规律,成功地预测了一次日食。这个预测是基于巴比伦天文学家数百年的天文观测和规律总结,任何人只要努力学习研究,都可以做到。中国古代也有很多次这样成功的日月食预测。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历史上的很多预测其实就是猜测
人类早期预测主要是日月食预测
古代科学预测是基于对自然规律的认识
古今中外科学预测都有大量的成功案例
①这就造成人们像蚕蛹一般,越来越蜷缩进小小的“信息茧房”当中。
②研究表明,人类会习惯性地从已有的信念和假设角度来搜索、解读和获取信息,忽略甚至不看与自己价值观取向相左的消息。
③以情感诉求为支柱的“后真相”,其特征就是飘忽不定,科学精神更无从谈起。
④历史无法言说新闻具体是在哪一天诞生的,但可以肯定的是,假新闻在新闻诞生那天起就存在至今,并如同幽灵一般影响着公众情绪。
⑤假新闻泛滥,以至于《牛津词典》2016年年度词汇是“后真相”。
⑥不久前,欧洲国家马其顿的一座小城威莱斯,因出现了假新闻“淘金热”而登上西方各大媒体。
将以上6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
⑤④①⑥③②
②⑤③⑥④①
⑥⑤③②①④
④⑥⑤③②①
关于第一批人类如何来到美洲大陆,通常的说法是靠步行。在冰河时期,人们横穿了1500公里,从当时连接西伯利亚和加拿大北部的大片陆块迁徙过去。随着冰河期结束,这片称为“白令陆桥”的陆块成为白令海峡。然而,“陆桥说”已逐渐不再流行,一些迹象显示,人类有可能是顺着太平洋沿岸搭船前往美洲的。考古发现美洲有14000年历史的人类聚落,足以作为早期人们由出海口逆流而上、踏入内陆的佐证,例如位于俄勒冈州太平洋沿岸的佩斯利洞穴。现在,有更确切的证据表明,人类并未经由“白令陆桥”抵达美洲。
最适合做这段文字标题的是:
“白令陆桥”真的存在吗
人类航海史超出你想象
人类究竟是怎样来到美洲大陆的
考古发现再现远古人类迁徙路线
研究人员对4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实验,他们让这些学生记忆斯瓦西里语对应的英文单词,一共十组,每组十对词汇,每学习完一组,对参与者进行回想测验,测验中,每错一次,他们将会看到两种图片的一种,一种是可以产生负面情绪的图片,例如一把指向自己的枪;另一种是普通的图片,例如一把椅子或是一个空白影像。随后对他们进行一分钟的附加实验,清除短暂记忆的效果。最后再对这一百对词汇的记忆情况进行检测。测验结果显示,那些获得最好成绩的学生之前看的都是有负面影响的图片。因此,研究人员认为,负面情绪有助于记忆力提高。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能够解释这一现象:
看有负面影响的图片时,大脑仍在进行记忆信息的处理
这40名被试大学生中,有的人曾经学过斯瓦西里语
能引发负面情绪的图片更容易使人记忆深刻
人们在情绪不稳定时,注意力很难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