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位诗人,被辛弃疾用“千载后,百篇存。更无一字不清真。”来形容。
以下属于这位诗人作品的是( )。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改革开放之初,一些国产商品的商标全用一般百姓看不懂的外文,但销路还不错。其原因在于:
人们崇拜外国的先进和繁荣,对外国科技及产品抱很大期望和幻想
当时来中国的外国人很多
商品是卖给发达国家的
包装出了错误
中国学术历来轻“术”。经济学、金融学都是太低级的“术”,所以,它们往往被忽略。遗憾的是,时下的儒家研究学者还是不能走出用文化来谈文化的圈子,特别是以儒家文化来评价儒家文化,其结论当然不会是别的,用“四书五经”来看“四书五经”,只能是越看越美。如果脱离传统儒家社会的实践现实,不去研究特定文化背后的成因(特别是经济成因),那么得出“以中华文明整合世界”这样的认识就不奇怪了。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中国文化研究缺少经济成因分析
传统中国学术历来看轻经济学科的价值
“以中华文明整合世界”的想法轻率荒谬
当代儒家研究学者依然没有走出轻“术”的窠臼
从绘画类别上看,人物画发展最早,涵盖内容也最为广阔。从人物画的演进层次来看,先是由鬼神而至人间,其目的在于“用”;然后由丹青而趋水墨,其演变则在于“艺”。汉代人物画都与灵魂鬼神有关,宗教意识浓厚,艺术追求的意义不太明显,都应归于“用”之范畴;东晋顾恺之等人的绘画开始脱离“用”的范畴,转而追求艺术的本旨。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说“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说的正是前一半;“近于艺”的后半段,实际是从唐宋时期才开始的。
下列说法与原文相符的是:
汉代人物画基本以实用为目的
张彦远对东晋人物画评价不高
顾恺之带来了绘画工具的革新
唐代人物画比汉代更具写实性
一个半径为r的圆用一些半径为的圆去覆盖,至少要用几个小圆才能将大圆完全盖住:
5个
6个
7个
8个
在影视剧的拍摄中,常见一些房屋道具倒塌或重物落下,却不会将演员砸成重伤,这些重物是用:
密度比实物大的材料做成
密度比实物小的材料做成
密度与实物相同的材料做成
密度与实物相近的材料做成
甲乙丙三个志愿者共同照顾李奶奶,甲每4天去一次,乙每5天去一次,丙每6天去一次。如果他们三个于5月5日在李奶奶家同时见面,则他们三人下次在李奶奶家同时见面的时间是:
7月4日
7月5日
9月1日
9月2日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指出,我们党历来重视党史学习教育,注重用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鼓舞斗志、明确方向,用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定信念、凝聚力量,用党的实践创造和历史经验启迪智慧、砥砺品格。这体现的哲学原理有: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②实践到认识到再实践再认识,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辩证发展过程
③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④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
①④
②③
①③
②④
印象主义画家莫奈致力于观察沐浴在光线中的自然景色,把握色彩的冷暖变化和相互作用,用看似_______实则准确的迅捷的手法,把_______的光色效果记录在画布上,留下各种瞬间的永恒图像。
依次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粗糙 转瞬即逝
模糊 千变万化
荒诞 五彩斑斓
随意 变幻莫测
有一行人和一骑车人都从A向B地前进,行人和骑车人的速度分别是3.6千米/小时、10.8千米/小时,此时道路旁有列火车也由A地向B地疾驶,火车用22秒超越行人,用26秒超越骑车人,这列火车车身长度为多少米:
232
286
308
10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