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承载力是生态系统在维持生命机体的再生能力、适应能力和更新能力的前提下,承受有机体数量的限度。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不属于保护环境承载力措施的是:
政府规定每平方公顷草场放牧的牧畜数量
某地政府出资修缮年久失修的道路,并规定载重超过20吨的车辆禁止通行
为防止外人随意游牧,政府将草场划分给牧民个人并在边界安装围栏
某风景区旅游区规定,每天进入景区的旅游人数不得超过1000人
在确立以夏、商、周为核心的中国上古史基本框架的基础上,“夏商周断代工程”将历谱推定、文献梳理、考古与碳十四测定等课题研究成果加以整合,提出了夏商周年表。尽管这个年代表还有不够_______之处,但它的提出毕竟标志着中国的上古史已不是_______的传说,而是可信的历史了。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细致 子虚乌有
精准 虚无缥缈
合理 扑朔迷离
精确 空穴来风
在某生态区由于激烈的生存竞争,老年大象的数量在逐年减少,但青年大象的生存、繁殖能力提高了,幼年大象的成活率也大大提高了。照此发展下去,可以预见两年内:
老年大象的数量将少于幼年大象的数量
幼年大象的比例将提高
青年大象比例将减少
青年大象的比例将增加
我有很多书想读,却读不进去,以致很多想了解的学问,都难以了解。牟宗三先生回忆年轻时在北大读书,有一天得到熊十力的《新唯识论》,一个晚上就读完了。这怎么可能呢?这部书一直放在书架上,我曾多次打开它,但都读不进去。有一次,我在美国作家迪拉德的《听溪者的朝圣》上,看到这个说法:《道德经》写的是“生活的艺术”。对于只有五千言的老子《道德经》,我从来没有读通过,因此无法得出一个贯通的看法。于是,我以“如何生活”的角度去读,结果第一次读通老子,并且得出中心思想,感觉非常不错。
这段话表达的主要观点是:
找到合适的角度读书则更易读通
书读不通便不能了解更多的学问
只有自己感兴趣的书才能易读通
某些理论性较强的书应多读几遍
某企业秉持人才为上的理念,一直致力于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十年来,该企业招聘的大部分机械工人来自甲职业技术学院,今年招聘的机械工人总数明显增加,但从该学院招聘的机械工人数量却大幅减少,而且招进来的很多人没有经过职业技术学院系统的学习。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解释该企业今年招聘情况的变化?
该企业增设了技术培训部门,以培训新招聘的机械工人
三年前,该企业的管理层进行了重大重组,决定推广AI的应用
从去年开始,权威的职业技术学院排行榜上,甲学院落后于乙学院
很多没有上过职业技术学院的工人很有才华,只是没有机会上学
从所给四个选项中,选择最合适的一个填入问号处,使之符合所给的题干所示:【2016联考/江西082】
如图所示
如图所示
如图所示
如图所示
随着年龄增长和阅历增加,我开始思考怎样用古典音乐语言表现中国文化,怎样将中国文化_______融入到我对古典音乐的诠释中。我会把中国文化的诗意美融入到演奏中。“穿衣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让观众在乐符的________中仿佛听到蝴蝶翅膀的振动声,看到蜻蜓点水般的涟漪款款。
依次填入画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韵味 共振
意蕴 流淌
精髓 飞扬
感受 跳跃
一个重公德、讲卫生、有礼貌的文明社会或文明城市,并不是靠“五讲四美”的群众运动或制定诸如“吐痰罚款”等措施所能建立起来的。倘使每个公民没有发自内心的需要,认为讲公德和自己的利益休戚相关,倘使没有这种公民意识的自觉,那么,无论依靠多么严厉的强制手段,也是无济于事的。
对这段文字的主旨概括最准确的是:
建设文明社会不能靠强制手段
公民意识对建设文明社会至关重要
公德与私利对于建设文明社会同等重要
参与公共事务是建设文明社会的重要途径
科学家研究发现,间充质干细胞的免疫调节具有这样一种可塑性,即它就像炎症环境的一个调和剂:当炎症反应加强时,间充质干细胞就会抑制免疫反应;当炎症反应减弱时,间充质干细胞反而可能促进免疫反应。这种特性在其治疗疾病的过程中需要引起高度重视。比如,科学家发现进入人体的间充质干细胞可以显著缓解肝硬化病人的病情,其肝脏部位的炎症反应明显减轻,肝功能指标如胆红素、白蛋白等明显好转。但是地塞美松会在相当程度上抵消间充质干细胞对于肝硬化的治疗作用。原因是当病人接受地塞美松和间充质干细胞的联合治疗时,肝硬化病人病灶部位的炎症会减轻,导致间充质干细胞的免疫抑制作用减弱,间充质干细胞的治疗效果完全消失,甚至会加重疾病。
根据这段文字,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间充质干细胞对肝硬化的治疗效果优于地塞美松
间充质干细胞会抵消地塞美松对炎症的抑制作用
间充质干细胞与某些药物的共同使用可能破坏其对炎症疾病的治疗效果
科学家可以依据炎症环境的特点来塑造间充质干细胞的免疫调节功能
板块结构理论认为,地球的外壳分为若干部分或称为板块,这些板块始终处于相对运动之中。板块的不断移动,使断层——穿过岩层的地质裂缝——的应力不断增加,造成岩层的略微变形,最终断裂而产生断层地震。这时变形的岩层会弹回来,像一根拉长的橡皮带绷断后一样。其后,断层的各边都移动,岩层的弹性畸变也消失了。
地震前断层周围的应力会增大,这个概念促使人们想到许多检测这种地震警报的方法,科学家可以通过重新测量绘制地图时使用的三角测量点的网络来测出微小的变形。他们也可以在适当的地方安放应变仪或倾斜计这类仪器。由于变形能改变蓄水能力(或者说通过使细小裂缝开启或闭合而改变岩层的孔隙度),因此孔隙内的水位也可以提供有用的信息。现在卫星已可以用来对地球表面的点进行测量,其精度可达几厘米,所以现在的许多测量点都可以从空间重新测绘。所有这些方法在可能发生地震时都会有所显示。
当一个断层的不同部分活动的方式互不相同时,如果断层的一个部分经常有中度地震,而它的一个邻近地带在历史记载中却没有发生过地震,那么断层的这个平静地带(称作地震空白区)就可能是将发生地震的地方。
但是断层的所有部分不都是照这种方式活动的。有些活断层从来没有产生过引起人们注意的地震。由于许多岩层极其缓慢变形的共同作用的结果,它们在不断地滑动,其速度与板块的移动相一致,这种活动方式所产生的地震很轻微,不借助灵敏的地震仪,是不会觉察到的,这个过程叫做蠕动。正在蠕动的断层不会发生严重的地震灾害,除非蠕动停止。通过对蠕动的断层和地震空白区的多年监视,研究人员能够确定出将来最可能发生地震的地区。
本文所表达的主要观点是:
板块运动与地震的关系
地震产生的原因及地震预报
不同的地质运动会产生不同类型的地震
借助观察蠕动是预报地震的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