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高校准备选派2021年第一批出国访学的中青年学者,选派分为高级访问学者以及青年骨干教师两类,选派的条件分别为:前者要求是教师或者科研人员,年龄在40周岁以上且具有高级职称;后者要求是具有博士学位的近三年新进校的教师。
关于该校选派出的2021年第一批出国访学人员,以下哪项判断一定为真?( )
选派为青年骨干教师的都不具有高级职称
没有博士学位的都在40周岁以上
科研人员都不是近三年新进校的
具有博士学位的都是近三年新进校
谜语有多种猜法。比较法是将字形、字义相近或相反的词放在一起,加以比较而扣合谜底;溯源法是追溯谜面的来源及其与原出处的上下关联,然后再扣合谜底;拟物法是将人或人体某部分物化,将谜面字词语义或所言之事物化,扣合谜底。
①谜面:枕头。要求打一成语。谜底:置之脑后
②谜面:桃花潭水深千尺。要求打一成语。谜底:无与伦比
③谜面:加一笔不好,加一倍不少。要求打一字。谜底:夕
关于①②③谜语的猜法,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①溯源法,②比较法,③拟物法
①溯源法,②拟物法,③比较法
①比较法,②溯源法,③拟物法
①拟物法,②溯源法,③比较法
赵甲、钱乙、孙丙、李丁和周戊分别住在赵楼、钱屯、孙家堡、李庄和周店五个村中。已知:
(1)每人的姓氏与所在村庄的第一个字不同;
(2)赵甲和孙丙不住在李庄;
(3)钱乙不住在孙家堡或周店;
(4)李丁不住在赵楼或钱屯;
(5)周戊不住在钱屯或赵楼;
(6)除非赵甲住李庄,钱乙才住李庄;
(7)若赵甲住孙家堡,则孙丙住李庄。
根据以上信息可以得出以下哪项:
李丁住孙家堡
钱乙住李庄
孙丙住周店
赵甲住钱屯
在同学聚会上,甲、乙、丙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都做出了一定的成绩,成为了明星、教授和经理。另外,
(1)他们分别毕业于音乐系、物理系和中文系;
(2)明星称赞中文系毕业者身体健康;
(3)物理系毕业生请教授写了一幅字;
(4)明星和物理系毕业者生活在同一个城市;
(5)乙向音乐系毕业者请教过乐理问题;
(6)毕业后,物理系毕业者、乙都没有和丙联系过。
由此可知:
丙是明星,甲毕业于物理系
乙毕业于音乐系
甲毕业于音乐系
中文系毕业者是明星
戏剧和书法篆刻家使用的繁体字等小众文化产品,正面临阵地锐减、影响下降的处境。这样的表现,从技术层面说,并无大的问题,因为实用主义统治的时代,那些已经不甚实用的东西,可以退出技术的范畴,但是,从文化产品的延续性而言,那些被动辄几千年中国文明史检验了的文化,它绝不能不为人知,也不能只由书法家、戏剧家等专门人士扛着,如果最后的结果即是这样,那么终会曲终人散,留下一段段文化悲剧。
下列属于文中“文化悲剧”的是:
大量历史文物流失海外
繁体字被简体字取而代之
多种民间曲艺面临失传困境
少数民族生活被现代生活同化
甲、乙两人同时观看同一场相声晚会,甲在家中通过电视看现场直播,而乙是在现场观看,甲家距电视台30公里,问:甲、乙谁先听到演员的声音?
甲先听到
乙先听到
同时听到
无法听到
某建筑工程队工人要用铁丝捆扎塑料管,有四种规格的铁丝可供使用。1.6米长的能捆10根,1.2米长的能捆8根,0.8米长的能捆6根,0.4米长的能捆4根。要捆扎好24根塑料管,工人至少要使用( )米铁丝。
2.0
2.4
2.8
3.2
清朝雍正年间,市面流通的铸币,其金属构成是铜六铅四,即六成为铜,四成为铅。不少商人出于利计,纷纷熔币取铜,使得市面的铸币严重匮乏,不少地方出现以物易物的现象。但朝廷征收市民的赋税,必须以铸币缴纳不得代以实物或银子,市民只得以银子向官吏购兑铸币用以纳税,不少官吏因此大发了一笔。这种情况,雍正以前的明清两朝历代从未出现过。
从以上陈述可推出的结论有:
①上述铸币中所含铜币的价值要高于该铸币的面值
②上述用银子购兑铸币的交易中,并不按朝廷规定的比例成交
③雍正以前明清两朝历代,铸币的铜含量均在六成以下
④清朝雍正年间,铸币是唯一的货币形式
①③
①②
③④
②③
牡丹和玉兰都不会在正月里开花,但是《岁朝图》里却出现这两种花卉,并且都代表“玉堂富贵”的意思。古人为了让这些花不按时令盛开,想到了一个办法,叫唐花,有时也写成火字旁的“煻”,煻就是烧火的意思,类似我们今天的温室技术。冬天在温室里加温,催花早放。这样的技术其实在汉代就已经有了,不过在汉代的时候更多是为了满足皇帝冬天吃蔬菜的需求。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岁朝图》里牡丹和玉兰花的象征意义
“唐花”这一专门术语的由来以及含义
我国古代已经出现了实用的温室技术
温室技术源于皇帝冬天吃蔬菜的需求
许多调查显示,实现了地域转移的农村劳动力,绝大部分集中在20-35岁之间,其中男性的比重大大高于女性,且受教育程度高于农村劳动力的平均水平。从迁移者的家庭经济状况来看,通常在其家乡处于中上等水平。和这些已经走出去的人相比,还留在农村的劳动力素质相对偏低,要实现向外转移,需要克服文化、年龄以及经济条件等方面的限制。
这段文字主要说明的问题是:
农民具备什么条件才较易外出务工
已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的主要特点
农村劳动力留守家乡的具体缘由
农村劳动力实现经济状况改善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