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2006年人口变动抽样调查,年末浙江省常住人口为4980万人,比上年增长1.67%。其中,男性人口2511.4万人,女性人口2468.6万人,分别占总人口的50.43%和49.57%。全年出生人口50.78万人,出生率为10.29%;死亡人口26.75万人,死亡率为5.42%。
据对全省城乡住户抽样调查,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265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335元,分别比上年实际增长10.9%和9.3%。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26.4平方米,比上年末增加0.3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55.6平方米,比上年末增加0.6平方米。
全年全省参加企业养老保险人数964.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87.6万人;企业实际缴费人数722万人,企业养老保险基金收入318.2亿元,支出192.3亿元,累计结余453.7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25.9亿元,基金支付能力稳定上升,支付能力达26个月。参加失业保险人数504.4万人,比上年末增长13.4%;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730.6万人,比上年末增长14.2%;工伤保险参保人数604万人,比上年末增长33.3%。
新型社会救助体系进一步深化完善。全省已有城乡低保对象62.9万人,其中城镇8.9万人,月均补助145.5元/人;农村54万人,月均补助72.3元/人。年末全省各种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拥有床位10.69万张,收养人员7.56万人。农村“五保”集中供养率92%,城镇“三无”集中供养率98%。现有1500多个乡镇(街道)和2.7万个社区(村)建立了社会救助综合管理服务机构,分别占总数的98.6%和73.4%,社会救助工作人员3.8万名。
根据以上资料,2006年全省用于农村低保对象的补助支出约为:
0.39亿元
4.69亿元
0.13亿元
1.55亿元
某省住宿餐饮业零售额增长迅速(如图所示),2003年住宿餐饮业零售额仅为259.45亿元,2006年突破400亿元,至2007年高达479.76亿元。2006年该省限额以上餐饮企业商品零售额为342952万元,比上年增加63012万元,增长22.5%,占当年该省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1.21%。按登记注册类型分组来可看,2006年内资企业商品零售额为280308万元,增长34.3%,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商品零售额13589万元,增长162.3%,外商投资企业商品零售额149056万元,下降25.7%。按国民经济行业分组来看,2006年正餐零售额280737万元,增长38.4%;快餐零售额54929万元,比上年下降21.8%;其他餐饮零售额6534万元,比上年下降0.95%。
2006年该省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为()
5668.6亿元
3675.3亿元
2834.2亿元
5873.1亿元
陕西省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与1995年相比增加了:
135%
130%
125%
120%
2006年我国进口铜材109.3万吨,比上年下降2.3%,价值63.6亿美元,增长45.3%。进口平均价格达5821美元/吨。其主要特点有:
加工贸易占主导地位,保税区仓储转口货物大幅增长,2006年,以加工贸易方式进口钢材90.9万吨,下降2.5%,占进口钢材总量的83.2%;保税区仓储转口货物进口铜材10.5万吨,增长24.4%,此外,一般贸易进口7.2万吨,下降16.9%。
进口主要来自周边国家和地区,国货复进口小幅增长。2006年,大陆自台湾地区进口铜材38.7万吨,下降3.9%;自韩国进口18.8万吨,下降15.3%;自日本进口9.9万吨,增长19.3%;自东盟进口8.5万吨,下降5.8%。自上述4个市场合计占69.4%。此外,国货复进口17万吨,增长2.8%。
外商投资企业是进口的主力军。2006年,外商投资企业进口铜材78.2万吨,增长1.6%;国有企业进口25.7万吨,下降8.1%;私营企业进口4.5万吨,下降19.6%。
2006年我国进口铜材量减价的主要原因有:国内市场供给能力有所增强;国内铜材生产上游产品供给持续增加;铜材价格攀升遏制了部分需求。2006年我国进口铜材加工的上游原材料电解铜的平均价格为6254美元/吨,上升74.5%。值得关注的是,我国作为铜资源短缺的国家,2006年铜材出口却呈快速上升趋势。2006年,我国铜材出口达55.9万吨,增长20.6%,相当于当年铜材进口量的一半以上。铜材的冶炼和加工属于高耗能和高污染行业,大量出口铜材既扩大了国内的供需缺口,也使国内能源和环保承受更大的压力,所以,需要采取合适的政策措施促使铜材的进出口更加趋于合理。
2006年保税区仓储转口货物进口铜材占全年的:
8.2%
9.6%
6.7%
11.8%
以现价计算,2006年至2007年印度与俄罗斯的增长率分别为:
28.86%,25.53%
28.53%,31.62%
23.55%,23.84%
30.47%,31.31%
2007年一季度,全国税收收入累计完成1128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收2296亿元,增长25.5%。全国共办理出口退税117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7.1%。
一季度,各月份收入规模均在3000亿元以上,分别完成4843亿元、3156亿元和3285亿元。收入增幅均在20%以上,分别增长27.6%、25%和23.2%,月度收入的均衡性为近年最好水平。
前2个月,与工业增值税对应的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同比增长18.5%,相应地,一季度工业增值税完成3102亿元,同比增长19.7%;房地产投资同比增长24.3%,与房地产投资相关的建筑安装业和房地产业营业税增长35.3%;一般贸易进口增幅同比增长24%,相应地,一季度,海关代征进口税收完成1419亿元,同比增长27%;汽车市场销售形势较好,前2个月,汽车销量同比增长25%,一季度车辆购置税完成204亿元,同比增长28%。
一季度,地方各税共完成67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收145亿元,高于全国平均增速1.7个百分点,其中,资源税在去年政策调整以及加强源泉控管的带动下,完成64亿元,同比增长33%;由于房地产市场供需两旺以及各地税务机关加强对土地增值税预征和清算的征管力度,土地增值税完成88亿元,同比增长85.2%;城镇土地使用税增长势头也比较好,完成46亿元,同比增长37.3%。
一季度,东、中、西三大地区呈现全面较快增涨态势,西部增长领先。东部地区税收收入完成792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4.9%,占全国税收收入的比重为70.2%;中部地区税收收入完成1762亿元,增长24.6%,占全国税收收入的比重为15.6%;西部地区税收收入完成1601亿元,增长29.8%,占全国税收收入的比重为14.2%,较上年同期提高0.5个百分点。
2006年一季度共完成车辆购置税约:
159亿元
164亿元
173亿元
184亿元
2006年的粮食总产量比2003年粮食总产量多了多少万吨:
6730
6530
6947
6070
在1994-2006年间,全国报纸印刷总量持续增长。
以2004年为例,年印刷量在10亿对开张以上的企业有30家,其中印刷量增长的企业占90%,而且全部增长5%以上,增长率达两位数的企业占66.67%。年印刷量在5亿至10亿对开张之间的企业有26家,其中印刷量增长的有25家,增长率达到两位数的有19家。
到了2005年,年印刷量在10亿对开张以上的企业有29家,其中印刷量增长的有17家,增长5%以上的有11家,而保持两位数增长的有8家。印刷量减少的企业有11家。年印刷量在5亿至10亿对开张之间的企业有31家,其中印刷量增长的有20家,增长5%以上的有16家,保持两位数增长的有13家。印刷量减少的企业有10家。
再看2006年,年印刷量在10亿对开张以上的企业有31家,其中印刷量增长的有19家,增长5%以上的有14家,保持两位数增长的有10家。印刷量减少的企业有11家。年印刷量在5亿至10亿对开张之间的企业有28家,其中印刷量增长的有20家,增长5%以上的有14家,保持两位数增长的有7家。印刷量减少的企业有8家。
以下关于1994至2006年年印刷量、年增长率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年平均增长率在10%以上
年增长量最多的是2001年
年增长率大于10%有8个年份
1998年的年增长量不到2002年的一半
2006~2012年七年,全国福利彩票销售额比上年增加最多的年份是:
2007年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1995-2006年间,工资总额增幅最快的省份是:
广东
江苏
山东
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