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思想文化革新、文学革命运动。下列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与其作品对应错误的是:
蔡元培—《中国伦理学史》
陈独秀—《文学改良刍议》
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
李大钊—《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1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国内战争频发,很多古籍_______海外。时至今日,究竟有多少古籍在海外存藏,还是一个未知数。而将分散在海外至少上百家图书馆的中文古籍全部统计清楚,_______在一个总目录之中,难度可想而知。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流散 囊括
流落 涵盖
流失 收录
散佚 罗列
现在的诗词普及,还有许多需要留心和甄别的地方。如今市面上诗词普及的图书尤其多,也尤为________。有不少普及读物,其中文字错漏百出,采用的故事也都是________,甚至杜撰而来。作为读者,应该加以甄别,尽量选择学者编写的图书,他们的材料、解读都较为严谨扎实,采用的故事也都有正史作为依据。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鱼目混珠 稗官野史
滥竽充数 逸闻轶事
鱼龙混杂 道听途说
龙蛇混杂 胡编乱造
某高校举办一次读书会共有37位同学报名参加,其中中文、历史、哲学专业各有10位同学报名参加此次读书会,另外还有4位化学专业学生和3位物理专业学生也报名参加此次读书会,那么一次至少选出( )位学生,将能保证选出的学生中至少有5位学生是同一专业的:
17
20
19
39
后世学者常常将1917年的“十月革命”和1919年“五四运动”联系在一起探究,却很少有人观察到几乎同时发生的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事实上,1919年的中国思想界同时受到了来自南北两大社会思潮的夹击式影响,至少在经济领域,保守的企业家阶层的选择与甘地的非暴力主张很可参照。
作者写作这段文字意在指出:
“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联系紧密
学者忽视了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对1919年中国思想界的影响
“五四运动”前后,保守的企业家阶层的选择受到甘地主张的影响
“五四运动”前后的中国思想界受到了俄国和印度两大思潮的影响
中国有位诗人,被辛弃疾用“千载后,百篇存。更无一字不清真。”来形容。
以下属于这位诗人作品的是( )。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解读作品是难事。古往今来,文学家、评论家、思想家,甚至革命家都对一部部经典作品有所解读。然而,这种现象更多的存在于“大作家”和“重头作品”上。因为“大”和“重”,文本所要表达的信息就更多,生出的议论也就更多。______?恐怕只有通过阅读文本本身才能有机会体会到。但是,阅读的主体总是千差万别,无论多么专业的评论者,都无法避免站在自身的立场和角度,带着自己对于文学的要求,从自身感兴趣的点出发进行解读。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如何才能做到客观公正地解读呢
而作家真正的本意究竟是什么呢
如何从作者的角度来理解这些解读呢
而怎样才能弄明白作家的创作动机呢
(一)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把实践作为认识过程的基础,这是它同以前的认识论相区别的一个根本标志。因此,要全面关注孩子的素质,首先必须关注他们的活动的发展和变化。
(二)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心理既不是由什么先天的遗传、先验的精神或图式决定的,也不是由环境、由外界事物机械地决定的。人的心理,包括儿童的心理,并不是什么先天的东西预定的运动,也不是对外界事物的直观的、机械的反映,而是在人的积极活动中,在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中的一种能动的反映。人的心理,包括儿童的心理,都是在活动中形成的,也是在活动中表现的,并且随着活动形态(游戏、学习、劳动)的不断发展而向前发展。这才是正确理解人,包括儿童心理发展的正确的钥匙。
(三)人的实践活动主要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但从个体来说,实践活动有一个形成和发展过程。儿童出生不久,就产生了完整的有目的动作;继而便出现了专门接受人类经验的学习活动;最后,出现了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劳动生产和社会生活这一典型形态的实践活动。在这一过程中,儿童从学会适应社会生活,逐步发展到学会改造社会。这样,他就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成员。
根据第三段的内容,作者认为儿童“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成员”的标志是:
适应社会生活
接受人类经验
参加劳动生产
学会改造社会
“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是为皖南事变而作的题词。其作者是:
叶挺
周恩来
陈赓
毛泽东
在中国,让公众理解科学将是一个长期的奋斗目标,除了科学界和教育界的参与,除了更好发挥现有科普资源的作用,眼下更需要做的一件事情是:职业科学普及工作者的培养和扶持,包括一支科普作家队伍的造就,国际上的经验表明,一批职业科学普及撰稿人的存在是科学普及的重要支撑,如果我们能抓紧培养一批职业的科学工作者,或许能为我们的科学普及注入新的动力。
通过此段文字,作者意在:
阐明让公众理解科学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介绍和评价国际上新的科学普及方面的经验
呼吁尽快培养职业的科学工作者和科普工作者
指出科普工作需要科学教育界和公众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