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沿线的电线杆间隔是40米,某旅客在运行的火车中,从看到第一根电线杆到看到第51根电线杆正好是2分钟。这列火车每小时运行多少千米:
50
60
70
80
海洋石刻遗产是我国海洋遗产中具有独特意义的一类物质文化遗产类别。所谓海洋石刻遗产,通常指的是分布在我国海岸带地区、以石为载体、表述海洋社会文化主题的各类石刻,也包括一部分位于内陆地区的涉海石刻。海洋石刻遗产是中国海洋文明的历史见证,是历代涉海人群的重要历史记忆,蕴含着丰富的海洋文化信息。
中国很早就有利用海洋及刻画海洋的传统。早在新石器时期,滨海地带生活的早期人类就已经开始利用石头作为表述工具,如东南沿海一带的贝丘遗址中,发现了一些保存下来的太阳崇拜石刻,这是迄今发现最早的海洋石刻艺术。秦汉以来,随着滨海地域逐渐得到开发,人们利用海洋的活动日渐频繁,海洋石刻也相应增多,并最终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海洋石刻遗产。从田野调查可见,我国各地目前留存下来的海洋石刻,广义而言,可以分为石刻建筑、石刻造像、石刻文书等三大类别;从狭义上说,海洋石刻遗产指的是石刻文书,即以石为书写载体的各类涉海文书,如摩崖石刻、碑铭等。①
单就狭义的海洋石刻遗产来说,可从内容上分为海防与海疆安全、海洋生产与管理、海洋宗教文化等类别。其中第一类海防与海疆安全相关的海洋石刻,包括历代海防与记功类石刻。历史上,中央与地方政府在经略海洋的过程中,尤其重视海疆安全,因此不少滨海地区留下了海防将士的石刻印迹,典型者如福建省诏安县的一个明代海防所城——悬钟所城中,保存着29通明代海防卫将领巡视当地海防时留下的摩崖石刻。是目前我国数量最多、保存最为完整的明代海防官兵石刻文书,集中展现了明代东南沿海卫所的社会网络与文化活动。②
还有相当一部分海洋石刻遗产属于海洋生产与管理类别,典型者如泉州九日山上保存的10通宋代海交祈风石刻,是记载宋代泉州当地的海洋航行仪式习俗的珍贵石刻资料,也是历史上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记录,同样,在福建沿海不少港湾地区,还保留有大量的明清时期的“坞界碑”,这些也是反映当地海洋生产的石刻记录。此外,一部分海洋石刻还涉及历代官府对于海洋的管理或当地社区对于海洋活动的习俗规定。③
在目前留存的海洋石刻遗产中,比较集中的是第三大类即海洋宗教文化石刻。历代滨海、岛屿地带人群在与海洋打交道的过程中,逐渐发展出丰富多样的海洋神灵信仰,由此产生大量海神宫庙,典型者如浙江、福建、广东等东南滨海区域普遍存在的天后宫,按照地方习俗,新修或重修当地重要公共文化空间的行为,往往伴随着竖碑纪事的仪式活动,这些涉海宗教碑铭,因为保存了历代修建涉海宫庙的记录以及捐助者姓名、捐助银两数目等内容,为我们今天深度了解历史上海洋社区的社会文化变迁,提供了重要的石刻文书资料。④
近年来,由于城乡建设、工业发展与海域污染、全球气候变化等因素,包括海洋石刻遗产在内的海岸带文化遗产面临着十分严峻的保护处境。尽管一部分标志性的海洋石刻因为各种原因被列入各级文物名录,从而获得一定程度的保护,但是相当多的海洋石刻还缺乏基本保护条件,一些涉海碑刻因为无人看管,不仅遭人随意拓印,甚至被凿挖盗卖。对于海洋石刻遗产而言,在人为破坏及日常损坏之外,另一个较大的威胁是海洋灾害与污染侵蚀。海洋石刻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外露性。除了一部分保存在宫庙或其他公共建筑内的海洋石刻,相当多的海洋石刻都是处在海岸带的公共区域。比如传统时代“勒石示禁”的习俗,使得绝大多数的涉海示禁碑,都要竖立在渡口、海港、渔村等醒目的公共空间,从而暴露在自然界中,容易遭受台风、海啸、海水酸化侵蚀等海洋灾害带来的严重损害。
最适合做这篇文章标题的是:
古代海洋石刻:海洋文明兴衰的见证
沿海地区的记忆坐标:海洋石刻文书
复原海洋记忆的钥匙:海洋石刻发掘
海洋石刻遗产:海洋文明的记忆镌刻
①人类有五种基本的感觉功能,分别是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这是没有争议的。但有人坚持认为人类还有一种神秘的“第六感”,可以感知貌似无形的物体。好莱坞甚至还拍摄过一部同名电影,声称有人可以见到死去的人,甚至可以和他们对话,这就不靠谱了。
②不过,科学界确实有“第六感”一说,指的是人类对于自身空间位置的感觉,科学术语称为“本体感受”。这个第六感很难用简单通俗的语言加以描述,一来是因为这是关于自己身体的感觉,大家都见怪不怪了;二来这种感觉的形成机制较为复杂,需要动用全身的感觉器官来完成,不像其他五种感觉那样有专门的器官负责执行。
③从研究的角度看,任何一种生物性状,如果难以研究,那就试试去掉它,看看失去这种性状后的生物会有怎样的表现。天生缺乏第六感的人很难找,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学者卡斯滕·伯内曼教授却有幸找到了两位。两人都是女性,一位9岁,另一位19岁。两人最初是因为髋关节、手指、脚趾和脊柱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变形而引起医生注意的。伯内曼发现两人的临床表现极为相似,包括走路不稳、四肢动作不协调等等,这说明她们很可能患上了同一种遗传疾病。
④伯内曼教授测量了两人的基因组序列,发现两人的PIEZO2基因均出现了变异,导致这一基因失去了活性。PIEZO2基因早就有人研究过,它被认为和触觉的形成有关。小鼠体内也有一个类似的基因,研究人员曾经尝试把小鼠体内的PIEZO2基因敲除掉,看看结果怎样,谁知被敲除了PIEZO2基因的小鼠竟无一例外全都死亡,研究也无法进行下去。
⑤接下来的一系列测试结果更让人震惊。两个女孩在睁眼的情况下走路虽然不太稳,但不仔细看是看不出来的。但如果将两人的双眼蒙住,两人别说走路了,就连站都站不住,必须有人搀扶才不至于摔倒。在另一项测试中,研究人员让两人把手指先放在自己的鼻子尖,然后再伸出去触碰鼻尖前面不远处的物体,睁眼情况下两人都很容易完成这个动作;如果闭眼的话,正常人大都也能轻松地完成,但她们两个却完全不行,伸出去的手距离鼻尖前的物体相差极远。
⑥最后,研究人员把两个女孩的双眼蒙住,然后用手抓起两人的小臂,向上举或向下放,两位受试者居然分辨不清自己的小臂到底处于哪个位置,这说明_____。
⑦伯内曼教授将研究结果写成论文,发表在2016年9月21日出版的《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伯内曼认为这个PIEZO2基因就是科学界寻找已久的第六感基因。缺乏这个基因的人对于温度和刺痛的感觉都正常,但却缺乏触感,导致其对于自己身体的空间位置没有任何概念。这样的人之所以脊柱和手指等处会出现弯曲变形的现象,原因就在于发育期间身体感觉不到骨骼的正确位置,最后只能乱长了。
⑧伯内曼教授在论文中指出,人类的很多动作其实都需要第六感,比如弹钢琴、打字和驾驶汽车时的换挡动作,都不必用眼睛去看,凭感觉就知道手应该往哪里放,在哪里用力,缺乏第六感的人是做不出这些动作的。伯内曼教授认为PIEZO2基因在人类群体中还存在不同的亚型,导致不同的人对于自己身体位置的感知能力存在差异,其结果就是有的人做动作时总显得非常笨拙,另外一些人却极为敏捷。这一点尤其值得广大中小学体育老师们注意,以后再遇到“笨拙”的学生不要轻易责骂,他们很可能天生缺乏这方面的能力。
下列哪项最适合做本文的标题?
“第六感”的基因证据
寻找神秘的“第六感”
“第六感”是如何形成的
破译“第六感”的遗传密码
某校按字母A到Z的顺序给班级编号,按班级编号加01、02、03······,给每位学生按顺序定学号,若A~K班级人数从15人起每班递增1名,之后每班按编号顺序递减2名,则第256名学生的学号是多少:
M12
N11
N10
M13
17世纪的英国学者托马斯·富勒说:“知识使好人更好,坏人更坏。”塞缪尔·约翰逊则说:“有知识而不正直是可怕的。”罗素说:“科学是一种权力,而任何权力都可善可恶。”而爱因斯坦说得更加简洁:“刀子有用,但也能用来杀人。”
最适合作为这段文字标题的是:
知识需要人文控制
知识就是力量
知识与道德
知识就是刀子
据史料记载,从明代永乐年间开始,官窑瓷器上便有落帝王年号款的传统。然而,十五世纪中期,即明代的正统、景泰、天顺时期,帝位更迭频繁,政局动荡,至今未见任何一件有明确纪年的陶瓷器物。由于不书年款,史料记载语焉不详,这三朝的官窑面貌一直模糊不清,被称为中国陶瓷史上的“空白期”或“黑暗期”。
这段时期之所以被称为“空白期”或“黑暗期”是因为:
瓷器上未落帝王年号款
帝位更迭频繁,政局动荡
未有这三朝的陶瓷器物存世
史料记载语焉不详
社设纸第赛崇风 没杜设纸第风嵩 低弟赛崇塞嵩风
0
1
2
3
某银行推出3年期和5年期的两种理财产品A和B。小王分别购买这两种产品各1万元,结果发现,按单利计算(即利息不产生收益),B产品平均年收益率比A产品多2个百分点,期满后,B产品总收益是A产品的2.5倍。那么,小王各花1万元购买A、B两种产品的平均年收益分别是:
700元和900元
600元和900元
500元和700元
400元和600元
降雨来源于云层,云层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空气或某些成核物质后,就会很快冷凝而降落下来,所以冷暖空气相遇之处就是雨水多发的地带,这就是天气预报的基础;遇到干旱,给云层来一发干冰或碘化银炮弹,通过干冰降温或碘化银增加成核物质的手段增加降雨,也就成了最常见的人工降雨方式。不过,最近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开始认为,除了天气变化,细菌也有很大可能控制着降雨。
故事要从50年前说起。1970年,科学家在研究雨水时,发现其中含有微量的维生素B12。他们首先考虑,雨水由云层中的水蒸气凝结而成;云层中除了水蒸气,还有大量来自地表的灰尘,这些灰尘可能受人类活动影响而携带一些维生素B12上天,导致雨水中维生素B12的存在。不过在检查了云层中的灰尘后,他们发现云层中的灰尘含量与维生素B12含量并没有什么关系。云只是一团堆积的水蒸气和灰尘,在排除人类活动干扰后,这些维生素B12就只剩下一个来源——云层本身。
科学家开始猜测,可能是由于有大量微生物生活在云层中,在生命活动中产生了维生素B12。不过由于当时技术条件有限,他们无法确定云层中到底存在哪些微生物。
基因测序技术的出现,让科学家有了彻底调查云层生态系统的能力。2017年,法国科学家在一个海拔1465米的气象站中采集到干净无污染的降水水样,对其进行基因测序。结果发现,水样中存在超过28000种微生物的DNA或RNA,其中细菌和古菌有22000多种,真核生物有2600多种。这些微生物中既有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菌和藻类,也有异养细菌,它们可能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链:光合作用生物利用云层中的水分和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合成有机物,异养细菌则可能会以光合作用生物为食。
云层中的紫外线极其强烈,很容易杀死位于高空的微生物。新的研究发现,其实有些细菌早就发展出抵抗紧外线的能力。无论是通过光合作用合成,还是通过掠食其他微生物获取。细菌们能将这些有机物分解为具有保护作用的胞外聚合物。这些物质基本由糖构成,类似一层“糖衣”,能够轻松抵御高空中的低温、干燥和紫外线破坏。芽孢杆菌就是最常见的能合成这种“糖衣”的细菌。该属包括许多种微生物,臭名昭著的炭疽杆菌就是其中之一。
近年来,随着人类活动越来越强烈,大量有机物的微小颗粒飘散到云层上,所形成的效应就是,微生物们可能躺在云层里“无所事事”,就能吃到足够的食物,很多人小时候曾经幻想天上的云朵就是棉花糖,盼望自己能飞到云层上大吃特吃,现在看来,细菌的生活就是我们的美梦。
每个带有防护性“糖衣”的细菌都相当于一个天然的凝结核,_____________________。在天然条件下,云层中的纯水分子在低于-40℃时才会凝结;如果其中含有无机颗粒作为凝结核,凝结温度就会变成-15℃;一旦存在细菌,水分子的凝结温度还会再次升高,有些细菌甚至能让水分子在-2℃时凝结。部分科学家相信,人类活动为微生物提供了童话般的生存环境,高空云层变得更为“宜居”,这就使得云层生态系统极度繁盛,这反过来将会引发频繁的雨雪。
当然,这还不是全部。还有一些科学家认为,增加降水本身就是云层微生物的一种生存策略。许多云层微生物是因为风力吹动而从地面直达空中的,它们会借助高空气流在空中远距离旅行一段时间,之后再通过变成凝结核的方式,以雨水的形式重回地表,寻找新的宿主。
此外,这些微生物在享受云层中的有机物颗粒时,会将它们重新分解为二氧化碳。如此一来,原本以固体颗粒形式存在的二氧化碳又被微生物释放到大气中,成为日益暖化的地球上又一根新的稻草。据估算,大气中每年因此增加的二氧化碳约为100万吨,数量虽少,却会随着人类排放的有机污染物数量增加而增加。这种暖化的结果就是:地表温度升高,蒸发加强,云层增多,云层生态系统更加繁荣。这么一想,细菌似乎成了控制地球气候的幕后黑手?
最适合做这篇文章标题的是:
云层里可能住着控制气候的生灵
雨水中的维生素究竟来自哪里
活跃在万米高空的完整生态链
空中“棉花糖”里有哪些微生物
大多疫苗是注入肌肉组织的,这种给药方式被称为肌内注射;一些疫苗则是口服的,比如轮状病毒疫苗;还有一种给药方式是将药液注射入皮下组织,比如麻疹、流行性腮腺炎和风疹疫苗,均为这种皮下注射方式。不过,大部分疫苗还是以肌肉注射为主。
但是,选择是否在肌肉处注射真的那么重要吗?注射位置在这里又起到了什么作用?另外,为什么要选择肩峰处那块被称为三角肌的手臂肌肉呢?
肌肉之所以被认为是一处绝佳的疫苗注射部位,是因为在肌肉组织中含有对人体而言十分重要的免疫细胞。这些免疫细胞能够识别抗原,例如由疫苗所引入的少量病毒或细菌,刺激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应答。就新冠疫苗而言,它的_______并非将病毒引入体内,而是为机体提供产生抗原的“蓝图”。当肌肉组织中的免疫细胞捕获到这些抗原后,会将其呈递给淋巴结。而将疫苗注射到肌肉组织,可以保持疫苗在机体内的局部性,使该处的免疫细胞能够向其他免疫细胞发出警报,并尽快投入“工作”。
一旦疫苗被肌肉中的免疫细胞成功识别,这些免疫细胞就会把抗原“押送”到淋巴管,然后淋巴管会将携带有抗原的免疫细胞运送到淋巴结。淋巴结是我们免疫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它里面存在着大量免疫细胞,可以识别疫苗中的抗原,并启动产生抗体这一免疫过程。因此,选择疫苗接种部位的时候,需要考虑是否临近淋巴结簇。例如,许多疫苗注射部位都会选在三角肌位置,因为它靠近腋下的淋巴结;而当选择在大腿处注射疫苗时,那条从淋巴管通往腹股沟淋巴结簇的道路其实也并不太远。
肌肉组织还能将疫苗反应限制在局部。举例来说,将疫苗注射入三角肌中可能会导致注射部位出现局部炎症或酸痛;而如果将某些疫苗注入到脂肪组织中,由于脂肪组织供血不足,会导致疫苗中某些成分吸收效果不佳,因而增加刺激和炎症反应出现的可能性。因此,如果疫苗中含有佐剂或者其他能够增强机体抗原的免疫应答成分,就必须在肌肉中注射,以免产生广泛的刺激和炎症。其中,作为一类非特异性免疫增强剂,佐剂会以多种方式刺激机体,产生更强的免疫反应出现的可能性。
此外,疫苗接种位置的另一个决定性因素是肌肉的大小。对于成人和三岁以上的孩童,医护人员倾向于在上臂的三角肌部位接种疫苗;对于更小的孩子,则会选择在大腿中部接种,因为他们的手臂肌肉较小,且欠发达。在接种疫苗期间,另一个需要考虑的因素则是接种时的便利性和患者的可接受度。很显然,卷起袖子更便捷,也更容易被大众接受。
在流感季节或者新冠肺炎疫情这样的流行病暴发时期,公共卫生系统需要在短时间内为尽可能多的人接种疫苗。鉴于这些原因,在胳膊上扎针必然是首选,因为可行性明显更大。
最适合做这篇文章标题的是:
疫苗接种早知道
接种疫苗为什么要选择上臂
是什么决定了疫苗的给药方式
疫苗注射,不止是医学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