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学里讲美学,我不太会用到“竞争力”。美可能是一朵花,很难去想象如果我凝视这朵花,跟竞争力有什么关系。
我曾在美索不达米亚发现八千年前的一个雕刻:一个女孩子从地上捡起一朵落花闻。这个季节走过北京,如果地上有一朵落花,很可能一个北京的女孩子,也会把它拣起来闻。这是一个美的动作,它不是今天才发生的,八千年前的艺术品里就有。所以我在大学上美学课不谈竞争力,就谈这朵花。
那时,我在台湾中部的东海大学。校园很大,整个大度山都是它的校园,校园里到处都是花,每年四月开到满眼缭乱。教室的窗户打开,学生们根本不听我讲课。刚开始我有一点生气,可是我想,要讲美,我所有的语言加起来其实也比不上一朵花。所以我就做了一个决定:“你们既然没办法专心听课,我们就去外面。”他们全体欢呼,坐在花树底下,我问:“为什么你觉得花美?”有说形状美,有说色彩美,有说花有香味……
把这一切加起来,我们赫然发现:花是一种竞争力。它的美其实是一个计谋,用来招蜂引蝶,背后其实是延续生命的旺盛愿望。植物学家告诉我,花的美是在上亿年的竞争中形成的,不美的都被淘汰了。为什么白色的花香味通常都特别浓郁,因为它没有色彩去招蜂引蝶,只能靠嗅觉。我们经常赞叹花香花美,“香”和“美”这些看起来可有可无的字,背后隐藏着生存的艰难。
后来我跟学生做一个实验,我们用布把眼睛蒙起来,用嗅觉判断哪是含笑,哪是百合,哪是栀子,哪是玉兰……这个练习告诉我们,具体描述某一株花“香”是没有意义的,每种花的香味都不一样,含笑带一点甜香,茉莉的香气淡远……美是什么?另一种物种没法取代才构成美的条件。我问学植物的朋友:“如果含笑的香味和百合一样会怎样?”他说:“那它会被淘汰了,因为它东施效颦,没有找到自己存在的理由。”所以我常常给美下一个定义:美是回来做自己。
对“花是一种竞争力”的理解,不符合短文原意的一项是:
白色的花不参与竞争
花在生长过程中必然经历激烈竞争
花经历了千百年的优胜劣汰
花需要吸引蜂蝶传授花粉
梅花绽放的时候,距离梅花很远的地方就能闻到花的香味,梅花的芳香分子扩散到空气中,这种现象说明了:
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分子间存在间隙
分子间同时存在斥力和引力
分子的质量很小
考试对学生来说是_______的事情。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一如既往
平平淡淡
家常便饭
习以为常
2017年是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区花是:
芙蓉花
牡丹花
紫荆花
玫瑰花
某中学在高考前夕进行了四次语文模拟考试,第一次得90分以上的学生为70%,第二次是75%,第三次是85%,第四次是90%,请问在四次考试中都得90分以上的学生至少是多少:
40%
30%
20%
10%
有人建议,英语四六级考试应该改变统一考试模式,实行社会化改革,由社会机构组织,大学生自愿选择报考,大学与用人单位自主认可,而不再是所有学生必须统一参加、企事业单位招聘统一要求成绩的考试,这能令大学英语教育摆脱应试教育。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削弱上述结论?( )
大学生自愿选择报考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
社会机构组织英语考试也会导致应试教育
企事业单位招聘并没有统一要求英语成绩
英语应试教育不仅仅是四六级统一考试造成的
在毕业考试结束后,班长想从老师那里打听成绩。
班长说:“老师,这次考试不太难,估计我们班同学的成绩都在70分以上吧。”
老师说:“你的前半句话不错,后半句话不对。”
根据老师的意思,下列哪项必为事实:
少数同学的成绩在70分以上,多数同学的成绩在70分以下
多数同学的成绩在70分以上,少数同学的成绩在70分以下
有的同学的成绩在70分以上,有的同学的成绩在70分以下
如果以70分为及格,肯定有的同学的成绩不及格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要让百姓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要让百姓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体现了:
①社会主义的本质
②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
③价值规律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
④效率优先的原则
①②
②③
③④
①④
“寒江雪柳日新晴,玉树琼花满目春。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这首诗描绘的是什么的美景:
吉林雾凇
桂林山水
云南石林
长江三峡
中国古代十分重视对于中央与地方百官的监察,历朝历代不乏相关机构与制度的建设。下列不属于监察机构的是:
秦汉时期的御史台
唐朝的大理寺
明朝的东厂、西厂
民国时期的检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