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读屏时代,从倡导多读多写汉字的角度,“汉字听写”无疑是一件好事。但是一旦过度,好事也会变成坏事。比如,比赛偏重冷僻字词,参赛小选手们只能强化记忆,在比赛中展示了“中国式教育”。就连汉字拼音之父周有光先生也认为,现在把通用汉字增加到8000多个,这个数量实在有点太多了。联想到近几年一直没有停歇过的汉字繁简之争以及中高考改革方案的推出,我们不难发现,大家对汉语言文字的关注在日渐深入,民众的母语水平和学习母语的积极性在不断提高。
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作者的态度是:
新时期的汉字听写比赛应该适度适当导向正确
读屏时代的汉字听写加快语言教育改革的步伐
汉字听写数量过多会引发民众提笔忘字的忧虑
中国式教育与强化记忆是语文教育的必要手段
海洋石油开发对海洋造成污染主要表现在:生活、生产以及自然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含油污水排入海洋;发生意外漏油、溢油、井喷等事故;其最大的危害是对海洋生物的影响。油膜和油块能粘住大量鱼卵和幼鱼,使鱼卵死亡、幼鱼畸形,还会使鱼虾类产生石油臭味,而成年鱼类、贝类长期生活在被污染的海水中,其体内蓄积了某些有害物质,当进入市场被人食用后则危害人类健康。防止海洋石油开发形成的污染要从加大技术革新和提高海洋石油开发工作者的环保意识抓起。
这段文字未提及海洋石油开发的:
污染表现
危害对象
污染现状
环保意识
把下面几个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文字,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①由此形成了一个悖论
②一方面,专业化才能有好作家;另一方面,文学脱离生活本质,专业化难有好作家
③专门文学家的出现,是文学史上产生众多优秀作品的原因之一
④但是,文学的专门化,又使文学家们得以生活在书斋、阁楼、亭子间里,局限在一个独特的小圈子中,与社会和他人的生活相隔离
⑤文学家们受过良好教育,熟悉各种文学经典,掌握丰富的创作技巧,这些都是普通人难以企及的
②③④⑤①
③④②①⑤
③⑤④①②
③⑤①②④
虽然中国人认同自己是中间阶层和中上阶层的比例明显低于其他国家,但是对未来个人生活水平提高的预期,则要明显高于其他国家。那些从收入、财富和消费角度来说都已达到或超过中等水平的人,是过去30多年发展的受益者。他们的收入几乎年年增长,物质生活水平步步提高,这使他们对未来寄予更高期望,而这种高期望又会带来不满足感和焦虑心态,使他们总觉得还未达到理想的中产生活状态,还需要拼命努力追求。
以下说法最可能符合作者观点的是:
较强的物质欲望追求以及由此导致的不满足感和缺乏安全感,使得中等收入阶层的认同感不强
中国人个性较为含蓄谨慎,即使达到中等收入或高收入水平,还会说自己是中下层或下层
中国目前的社会保障水平相对较低,公共服务质量相对较差,使一些人没有中产的生活状态和安全感
不仅要把金钱和物质视为人生目标,更要把精神追求、道德文明水平和社会责任感作为个人价值更主要的体现方式
地图本来是状物的,它不该有人,也不能有人,地图里要是出了人,就不是地图,而是图画了。这句话在严格意义上应该是定理,但碰到某些旅游图怕是要拐弯了——旅游中往往是既有风物又有人物存在的。这就像泰山、兵马俑旅游图中一定要说到秦始皇,十三陵旅游图中一定要说到历代明皇,颐和园旅游图中一定会说到慈禧太后一样。因为,在那个环境中许多景致的产生由人的活动为起点,更因为人的活动而增添其审美价值。
这段文字的作者认为:
有人物的地图不是真正的地图
有人物的地图更能增添地图的审美价值
旅游图必须有标志风物与人物
旅游图也是一种地图
在使用繁体字的香港和台湾,如今越来越多年轻人的生活方式正日渐西方化;而大陆青少年接触港台的电脑游戏、流行歌曲等现代时尚元素,看到的也多是繁体字,但并未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与此相反,不少天天使用简体字的人,照样深得传统文化的熏陶。如果分别阅读用简体字和繁体字书写的同一篇古文、同一首唐诗,文字形式对读者解读作品文化意蕴的影响微乎其微。传统文化也可以以电影、电视等多种方式植根民间思想观念与生活方式当中,不一定要借助繁体字作为媒介。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应将传统文化融入现代时尚元素中
传承传统文化未必需要借助繁体字
简体字代替繁体字确实利大弊小
简体字不会削弱传统文化的意蕴
高阶人工智能带来福祉还是挑战,是许多文学、电影作品不断探讨的主题。近年来大众传播对人工智能的关注,无形中也加重了人们对“人机关系”的焦虑。例如,人工智能用人脸识别技术与深度学习能力挑战人类记忆高手,“阿尔法狗”攻占人类智力游戏的高地······尤其是一些以“人机对战”为噱头的综艺节目,通过混淆人工智能的概念,人为渲染了一种人机之间紧张的对立气氛,既无必要,也缺乏科学性。事实上,现在所有人工智能仍属于在“图灵测试”概念下界定的“智能”,无论是根据神经网络算法的翻译程序,还是基于量子计算理论的各种模型,在未来很长时间内都将是从属于人类的工具。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人工智能的发展水平很难超越人类
应理性看待人类与人工智能的关系
媒体在宣传人工智能时应客观科学
人工智能的发展应与科普宣传同步
近日,某研究团队发表关于HIV病毒免疫的人类胚胎基因编辑的最新研究成果,该项成果基于艾滋病的胚胎细胞实验,通过编辑改写人类胚胎基因,希望达到免疫艾滋病的效果。现实的问题是,基因的功能并非是单一的、线性的,而是一种网状结构,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我们不知道改变一个会出现哪些其他反应,这很可能是“编辑”们无法控制的。然而,基因编辑技术在规避和治疗重大疾病、修补先天缺陷等方面,具有不可比拟的医学优势,有着不可替代的积极意义。
作者对基因编辑技术的态度是:
推崇,人类终于可掌控自己的命运
抵制,不知引导人类走向何种结局
理性,在严控下负责地审慎进行
客观,要冷静分析广泛的伦理争议
相对于影响范围较小、较方便找到污染源头的水污染、噪音污染,大气污染的成因复杂,往往是跨地域的工业污染、汽车排放乃至烹饪油烟等等,再加上特定的天气因素共同造成了雾霾等灾害性天气。这就很难将某天的雾霾归因于具体的哪个、哪几个企业的污染,那么受大气污染损害的公民该向谁索赔?又如何抗辩自身罹患的疾病等是大气污染造成,而不是其他原因造成的?如果公民真的起诉一长串的可能的污染企业,那么结果就是众多污染企业摊薄了赔偿款,不能起到震慑污染企业的作用。
作者接下来最有可能讲述的是:
介绍大气污染索赔的成功案例
如何规制企业的大气污染行为
进行大气污染索赔的法律依据
进行大气污染索赔的现实困境
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指出,在埃及,医师依成法处方,如果到第四日而不见疗效,他就可以改变药剂,只是他倘使在第四日之前急于改变成法,这要由他自己负责。从同样的理由来论证,完全按照成文法律统治的政体不会是最优良的政体,但也必须注意到一个统治者的心中仍然是存在通则的,而且凡是不凭感情因素治事的统治者总比感情用事的人们较为优良,法律恰正是全没有感情的,人类的本性却是谁都难免有感情。
通过这段文字,作者想表达的观点是:
法治优于人治
人性决定政治
法律是过滤了情感的通则
最优良的政体是不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