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26日,美国凤凰号探测器登陆火星,科学家希望能够借此分析火星上的________,进一步推断火星现在或者以前的环境是否适宜生命存在。
水和有机物
星核
大气成分
地质结构
“微时代”的媒介技术革新与融合,改变和重塑着人们的审美感知方式,传统艺术审美活动的固有流程与秩序几乎被颠覆。艺术的鉴赏只需通过手指在智能手机上的简单点击或滑动即可实现,艺术接受的场所不再局限于美术馆、博物馆、剧院或影院等传统艺术空间,而是扩大至移动网络信号覆盖的所有区域;艺术创造不再为少数精英们独占,数字媒介技术带来的专业门槛和诸种成本的降低,使越来越多的人实现了由单纯的艺术接受者向艺术创作者的身份转变。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数字技术条件下艺术鉴赏有哪些实现途径
“微时代”艺术审美的大众化程度愈来愈高
智能手机已成为人们艺术创造和欣赏的重要媒介
“微时代”的媒介技术对审美活动产生颠覆性影响
我国2005年8月拥有美国国库券数量与2004年同期相比增长率大约是:
29%
10%
44%
80%
已知2021年7月1日星期四,那么2021年12月10日是星期几?
星期二
星期三
星期四
星期五
1927年胡适先生写道:“有一个时期,麻将竟成了西洋社会里最时髦的一种游戏,中国留学生没有钱的可以靠教麻将吃饭挣钱。”中国是麻将的发源地,但世界上唯一一家麻将博物馆却坐落在日本。博物馆展示着收集来的1万多册中日欧美麻将书籍、麻将桌、麻将器具和形形色色的麻将牌。展台按地域分,中国是麻将的发源地,日本有发达的麻将文化,美国曾爆发过麻将热,欧洲麻将则成为贵人的游艺。按主题分,有麻将与人类和平、麻将与印章、麻将与历史、麻将与书籍等。
不能从这段文字直接推出的结论是:
麻将虽然源于中国却属于世界
中国留学生对传播麻将文化功不可没
日本比中国更重视麻将的文化价值
中国人更痴迷于麻将的浅层次娱乐活动
近年来,“文化+科技”的应用,使收藏在博物馆里、远在祖国各地的文物“活”了起来。在过去的一年里,文化创意与科技创新不断发生“化学反应”,从舞美设计到文物保护,从互联网在线直播到博物馆数字化展陈,文化领域各行各业纷纷插上科技的翅膀,科技对文化发展的推动力愈加强劲。
这段文字中的“化学反应”是指:
文化事业与科技事业融合发展,相辅相成
之前鲜为人知的文物通过科技“活”了起来
科技创新支撑文化创意,文化创意点燃科技创新
文化领域各行业借助科技蓬勃发展,百花齐放
在当下,公共性成了博物馆、美术馆最重要的性质之一,一场大展能产生踏破门槛、万人空巷的盛况。这是现代人与艺术品发生关系最便捷的方式。而如果今天还有人延续流觞曲水、观画赋诗并广而告之以此为炫耀,难免被时人斥为“太装”,最终落下附庸风雅的笑谈。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审美方式需要与时俱进
历史越往后发展,艺术品越具有公共性
强装古雅欣赏艺术不是现代人应该表现的行为
中国人艺术修为在不断进化
近几年来,“西方大师展”______,无论是公立美术机构如国家博物馆推出的“伦勃朗和他的时代:美国莱顿收藏馆藏品展”“毕加索:沃拉尔系列版画展”,还是商业机构如上海K11购物艺术中心展出的“印象派大师·莫奈特展”等等,都受到观众______,甚至出现一票难求、人数限流的火爆场面。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接二连三 追随
络绎不绝 热捧
纷至沓来 追捧
源源不断 吹嘘
博物馆的重点展示厅基本上没有分割空间,尽量保证了展厅的畅通与宽敞,并且把明显标本放在这个展厅最抢眼的位置,这使得观众一进入展区就能够一览无余地看到最精彩的展示。在每个大空间上适当运用了错层的方式,开辟出一个互动区域,专门介绍相关的科学知识,同时这个错层也是很好的观赏角度。
根据文章,博物馆展品展示上的特点是:
传统与现代的结合
艺术与科学的结合
个性与共性的结合
空间与互动的结合
民族文化要有根基,精神文明的传承要有载体,而城市正是其集大成者。放眼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和现代国际大都市,座座堪称文化艺术宫殿、建筑博物馆,从民主城邦雅典到人文之城威尼斯,从时尚之都巴黎到音乐之城维也纳,独特的文化精神令城市历经千年,依然灿烂。
文章接下来最可能讲:
各具文化特色的世界名城
要用文化精神来涵养和提升城市品位
城市建设和发展要彰显特色和魅力
民族文化是如何传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