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家丹尼尔·麦克法登曾深入分析了人们的决策过程。在他的研究中,人们的每一次选择都可以看作是在有限种可能中作出选择。每一个人都有一个效用函数,目的就是使用效用最大。比如上班是步行、骑车还是坐车,就是一个涉及多个特征的最优化问题。它包括的特征有:实际开支、行车时间、等待时间、舒适程度等。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偏好对不同的特征进行权衡比较,最后确定最佳方式。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效用最大的原理影响了人们的每一个抉择
解决问题的最佳方式往往由个人喜好决定
人们的决策过程不但是线性而且是多维的
不同的人在相同条件下做的决策并不相同
为响应“绿色”消费的号召,某省许多酒店纷纷取消一次性洗漱用品的免费供应。对此,有专家认为,这会对洗漱用品生产行业产生很大冲击。
以下最能反驳该专家观点的一项是:
一次性洗漱用品占洗漱用品总产量的比例很小
人们对洗漱用品的需求量没有变化
一些宾客为方便,宁愿花钱购买一次性洗漱用品
仍有不少酒店免费供应一次性洗漱用品
正如卢梭所说,“规章只不过是穹隆顶上的拱梁,唯有慢慢诞生的风尚才最后构成那个穹隆顶上的不可动摇的拱心石”。管用而有效的法律,既不是铭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铭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
这段文字没有暗示的信息是:
没有了法治理念,法治就没了灵魂,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法律条文的严谨性和民众对法律的深透了解是推行法治的前提
只有努力使法治成为全民信仰,才能推动法治,推动社会进步
人们法治精神的缺失必将导致法律悬空、制度空转、法治不兴
某展览馆某日四个入口自动计数器的统计如下:
在13:00时刻,人数减少比例最大的入口是:
1
2
3
4
在一次选举计票过程中,工作人员发现有人投了所有候选人的赞成票。
如果计票过程是真实的,那么下列哪项也必定是真实的:
有人没有投所有候选人的赞成票
不止一人对所有候选人都投赞成票
每个候选人都得到了赞成票
绝对不可能所有的候选人都当选
AB两点间有一条直线跑道,甲从A点出发,乙从B点出发,两人同时开始匀速在两点之间往返跑步。第一次迎面相遇时离A点1000米,第三次迎面相遇时离B点200米,此时甲到达B点2次,乙到达A点1次,问AB两点间跑道的长度是多少米?
1400
1500
1600
1700
一次面试,试卷共有6道题。50个面试者回答后,答对的共有202人次。已知每人至少答对2题,答对2题的5人,答对4题的9人。答对3题和5题的人数同样多。则答对6题的人有几个:
5
6
7
8
某商品因滞销而降价20%,后因销路不好又降价20%,两次降价后的销售价比降价前的销售价低:
20%
36%
40%
44%
表一中,冰雪旅游综合得分最高的城市是:
乌鲁木齐
张家口
哈尔滨
呼伦贝尔
四年前,中国经济受金融危机冲击的时刻,消费券作为刺激内需的政策建议曾被广泛讨论,杭州、成都等地的实践也收到了一定效果。但大规模发行消费券有一定要求,其产生的影响也非常复杂,杭州、成都等局部试点城市取得的效果并不具有普遍的代表意义。
以上文段意在说明:
杭州和成都试点推行消费券取得成效只是偶然事件
消费券对刺激内需有明显作用
我国还不能大规模推行消费券
在其他城市推行消费券不可能取得像杭州、成都一样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