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下列句子组成一段逻辑严谨、语言流畅的文字,排列顺序最合理的是:
①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作为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体现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总体诉求
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概括和充分体现了当代中国发展要求、中华优秀文化命脉和人类文明成果
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作为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是社会主义公民必须恪守的基本道德规范,构成了中国人的道德形象
④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作为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是中国社会谋求全面进步的基本原则和方向
③②④①
②③①④
②①④③
④②③①
目前一些地区产生相对贫困问题,就是由于这些地区的人群缺乏信息和资源。在现代信息社会中,掌握较多信息和资源的人群能够获得更多的致富机会;相反,缺少信息和资源的一部分人群就会被逐渐分化,成为相对贫困人群。要针对相对贫困问题的产生根源和主要特征,在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力度、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形成产业扶贫、金融扶贫、技术扶贫、信息扶贫、教育扶贫、就业扶贫、文化扶贫、减灾扶贫、医疗扶贫等解决相对贫困的多层次资源支撑和保障。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相对贫困受到各种条件与因素的制约
信息和资源是造成相对贫困的主要因素
形成解决相对贫困的多层次资源支撑
解决相对贫困是扶贫的重要内容与途径
回望中华民族,因为有那些熠熠生辉的华彩诗章留存,漫长的朝代更迭便不再单调,中华文明愈显璀璨。今天我们在谈论保护环境、建设生态文明时,不妨先从古诗词中感受美,培养提高审美能力。毋须讳言,诗词已日渐小众化,能从中有深切体会者,不在多数,这是无法强求的。但通过大众化的包装,让更多人通过诗词贴近自然,感受变化,体会生命的节律,从而领略自然之美,并由此生发出爱护自然、保护自然的责任意识,无疑是一件正能量的事情。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中华民族有热爱诗歌,爱护自然的传统
建设生态文明需要汲取传统文化的滋养
诗词日渐小众化,需要大众化形式包装
赏析古诗词有助于培养大众的环保意识
科学素质是公民实现美好生活的前提,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社会基础。目前我国公民科学素质还不能满足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研究表明,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30多个发达国家,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最低都在10%以上,我国仅为6.2%。虽然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提高很快,但发展不平衡,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仍然很大,特别是我国科普方面的公共服务很不均衡,农民、城镇新居民、边远和少数民族地区群众获得服务的机会明显偏少。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我国公民科学素质还需进一步提高
全社会应关注公民科学素质的提高
我国与发达国家在公民科学素质上存在差距
我国公民科学素质不高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长期以来,“准确定位”被认为是制定城市发展战略的头等大事,也被视为提升城市竞争力的关键环节。这种定位思维偏重城市作为空间的存在和物理形态的延续,却忽视了城市的功能和价值的体现,忽视了对“人”这个城市主体的观照,最终造成城市建设“摊大饼”、千城一面。如果说资源禀赋决定了城市竞争中的比较优势,那么城市的品牌和价值才是城市竞争优势的核心。只有从定位导向转到价值导向,才能真正提升城市品质、产业品质和市民生活品质,推动城市竞争力的提升和城市生产力发展的良性循环。
对这段文字的主旨概括最准确的是:
城市竞争力实际是多种因素的综合体
城市建设“摊大饼”的模式并不可取
城市发展要更加重视城市价值的提升
制定城市发展战略应该注意因地制宜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展望建设现代化国际瓷都的未来,拥有2000年冶陶史、1000年官窑史、600年御窑史及新中国成立以来70年陶瓷生产史的景德镇,必将继续传承陶瓷文化,深度挖掘千年瓷都人文________,创新陶瓷产业,构建新时代陶瓷产品和话语体系,扩大陶瓷贸易和文化交流,更好满足世界对中国陶瓷的新需要和对中华人文理想的新期待,进一步展示中华古老陶瓷文化魅力,________当代中国人文城市的创新发展。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潜力 促进
底蕴 阐释
资源 刺激
涵养 解读
国家终于出台政策,强调要保护文物,这是好事。中国的文物,经过革命和建设两大冲击之后,残存的已经不多了。从地表上看,中国已经变得比美国还要年轻,城市有一个算一个,比纽约还要纽约,建筑都是新的,钢筋水泥加大玻璃,广场街道,霓虹灯,每个城市都一个样。文物有吗?有,都在几个中心城市的博物馆里,在私人收藏家手里。然而,那里的东西,已经不是文物,只是脱离了文化背景的商品,就跟纽约大都会博物馆里的中国文物一样,只是观赏和拍卖的价值。
这段文字最想说明的是:
文物被收藏便不是文物是古玩
文物的文化价值才是永恒的
城市建设与文物保护相克相生
文物流失是中国文物保护之痛
当中国还处在古典的地方主义文化中时,一方面家乡观念牢固地限制了人口迁徙,另一方面人口迁徙又是自由的。人口的迁徙未必一定会令被迁徙地获得发展,但是,考察人类历史,可以认为:凡是发展了的地区,一定是人口迁徙进入的结果。有西亚人口的迁入,才有了古希腊的辉煌。有欧洲大陆人口的迁入,才有了英伦三岛的崛起。有了潮水般的闯关东,才有了清朝晚期以后东北地区的富饶。地区的繁荣,离不开迁徙而来的人口的创造与建设。
关于这段文字,以下理解准确的是:
地区间的流动、迁徙人口就是“外来人口”
在中国的古代,人口迁徙是受到限制的
对于迁徙而来的人口,不应该歧视和排斥
没有人口迁入,就不会有地区的发展
黄河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根源性、灵魂性、包容性、忠诚性、原创性、可持续性特征。全面认识和把握这些特征,有利于我们坚定文化自信,保护生态环境。在保护、传承、弘扬和创新黄河文化方面要谋划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系统打造代表黄河六大特征的典型地标,以传统艺术和现代艺术相结合的形式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以具体行动激励全社会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谱写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
这段文字主要强调的是:
黄河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黄河文化具有可持续性的特征
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
黄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弘扬和创新
在城镇化初、中期,美国奉行自由经济理论,市场机制起主要作用,联邦政府调控手段薄弱,导致过度郊区化,造成城镇发展规划结构性失衡、城市无序扩张蔓延、土地资源浪费严重、生态环境破坏等一系列问题。对此,在城镇化后期,美国政府逐步加大调控力度,通过立法和行政干预,加强了城市规划和产业规划布局,逐步重视环境保护,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美国政府提出的“精明增长”运动,对城镇化建设产生了深刻影响。
这段文字给我们的启示是:
政府要重视推进城镇与农村的均衡发展
生态环境是城镇化进程中首要考虑的问题
城镇化建设与经济协调发展方能取得成效
政府应该对城镇化发展施行规划与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