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英国剑桥大学评选“千年第一思想家”,马克思位居第一;英国广播公司同年开展的同名活动,再次得出同样的结论;2002年英国路透社“千年伟人”评选,马克思以一分之差略逊于爱因斯坦;2005年英国广播公司开展“古今最伟大哲学家”评选,马克思再居榜首。
这段文字说明:
当代英国人推崇马克思
马克思是英国人心目中的“千年伟人”
马克思主义对世界的影响很大
英国人热衷伟人评选
在美国,X研究院的所有院士都反对人类食用转基因食品,而专门生产转基因玉米的Y公司,其所有领导层人员都认为转基因食品是安全的,提倡人们放心食用。一些大学教授兼任Y公司的领导。
假设以上陈述为真,则以下哪项一定为真:
有些大学教授是美国X研究院的院士
有些研究院院士支持人类食用转基因食品
一些大学教授支持人们食用转基因食品
有些大学教授不支持人们食用转基因食品
新加坡国立大学社会学家波林·斯特劳恩副教授对当地已婚者和离婚者展开的调查发现,恋爱时间较长的夫妻,婚后闹分手的几率会比那些恋爱时间较短的夫妻低。于是有人得出结论,要想以后的婚姻更稳固,必须延长恋爱时间。
下列哪项为真,最能削弱上述结论:
恋爱谈得越长,两人结婚的可能性会越低
情侣在恋爱期是否深入了解彼此比恋爱时间长短更重要
“一见钟情式”的速成婚姻容易破碎
恋爱时间长的人,往往会忘记恋爱的目的是婚姻
在该企业中,大专和大学学历人数占总数的:
13.4%
11.1%
12.8%
14.2%
“并非只有上大学才能成才。”与这一判断等值的是:
不上大学就不能成才
不上大学但也能成才
如果上大学,就能成才
并非如果不成才就是没上大学
(三)创新文化发展工程
以创新文化建设牵引科普品质提升,以科普品质提升促进创新文化建设。促进科普与科技创新、文化、艺术等融合发展,营造热爱科学、崇尚创新的创新文化氛围,推动形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良好“软环境”。
——推动_____________________。将创新文化建设作为全市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建设与科技创新相适应的价值导向和文化氛围。完善有利于激发创新精神、激活创新意识、推动创新实践的政策和制度环境。鼓励各单位挖掘和整合创新文化要素,优化创新服务环境,打造创新文化展示平台。整合科技、教育、文化、宣传等部门创新文化要素,构建科技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机制,形成推动创新文化发展的合力。
——建设_____________________。发挥北京科技周、北京科学嘉年华、北京市公民科学素质大赛等科普品牌活动的示范引领作用,积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防灾减灾日、安全生产月、食品安全宣传周、公众科学日等活动,推动群众性科普活动广泛开展。推进科学跨年之夜、首都科学讲堂、首都科创开讲等视频品牌建设,发展“首都科普剧团”,丰富荧屏科普、网络科普和舞台科普,促进科普多元发展。
——实施_____________________。支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等重大题材开展科普创作。提升北京科普创作水平。引导和支持科学家、科普工作者和影视艺术工作者共同创作开发一批科学文艺影视精品。大力开发动漫、短视频等多种形式的科普作品,推动科普游戏开发。聚合价值导向正确、科学性有保障的优质科普机构和专家媒体,形成统一协调的原创科普媒体矩阵。
——实施_____________________。设立科幻产业发展基金,打造科幻产业集聚区。搭建高水平科幻创作交流平台和产品开发共享平台,推动国内外交流合作,办好中国科幻大会,推动科幻产业人才集聚。举办“北京科幻创意大赛”,支持科幻类小说、动漫、短视频、微电影等形式的作品创作,推动开发融入创意元素和首都文化特色的科幻产品。支持学校开展科幻教育,培养更多优秀科幻人才。
如果A中学为开展科幻教育,拟于本校学生文化节期间邀请B大学的一位科幻文学领域的专家前来做讲座,A中学与B大学联系应使用的公文文种是:
报告
请示
通知
函
G市经济发达、教育资源丰富,许多在G市就读的大学生毕业后都选择留在G市工作生活。但在今年,G市周边的几个城市都出台了一系列针对大学生落户的优惠政策,许多G市大学生因此选择将户口迁往周边城市。由此可以预测,今年留在G市的大学生将会更容易找到工作。
以下最能反驳上述论证的是:( )。
G市周边的几个城市中,大学生同样不容易找到心仪的工作
与去年相比,今年G市的几个大型工厂招收工人数量有所减少
绝大多数将户口迁往周边城市的G市大学生仍然选择在G市工作
有调查指出,过去几年在G市的大学生并没有面临很大的就业压力
G市经济发达、教育资源丰富,许多在G市就读的大学生毕业后都选择留在G市工作生活。但在今年,G市周边的几个城市都出台了一系列针对大学生落户的优惠政策,许多G市大学生因此选择将户口迁往周边城市。由此可以预测,今年留在G市的大学生将会更容易找到工作。
以下最能反驳上述论证的是:
G市周边的几个城市中,大学生同样不容易找到心仪的工作
与去年相比,今年G市的几个大型工厂招收工人数量有所减少
绝大多数将户口迁往周边城市的G市大学生仍然选择在G市工作
有调查指出,过去几年在G市的大学生并没有面临很大的就业压力
在启蒙思想家的眼中,中国的科举制度是当时世界上最公平最理性的创制了。除了推崇教育的文明中国,他们想不出还有哪一个国家能够用考试这么科学的方法择仕选官。用考试去决定社会的上升流动,实在要比靠出身和阶级公平得多、理性得多。从历史角度来看,说中国是个考试的国度,并不完全是种贬称。
然而,考试的缺陷也十分明显,它是一套硬化的标准,并不适合每一个人。有些孩子不大会考试,但他可能具有考试考不出来的惊人才华。所以由古至今,制度总会为少数人开一扇方便之门,比如说“举荐”。如今欧美许多名牌大学都有各式各样的方式去吸收考试不行的“特优生”,或者凭学生被公认的惊人成就破格录取,或者倚重某些可信人物的大力担保。
考试本来是公平的,考试之外的多样途径本来也能弥补考试的不足。但是每一个社会都还有贫富差距的问题,有钱人的孩子的确能得到更好的教育,因为他家有钱请家教,能送他上学费比较贵的名校,所以他考试成功的机会也就比较大了。就算不看考试,理论上富家子弟的表现也可能会好一点,因为他见过世面,面试的时候比较有自信,而且他会得到不少音乐艺术等校外教育的熏陶,容易发展出一般同龄人所没有的能力。
教育是种社会再分配的体系,怎样不让富者恒富,精英永远是精英,这一直是个令人头疼的问题。就拿英国的牛津和剑桥来说吧,大家对它们的印象就是“精英贵族名校”,也就是说它们不只精英,而且贵族。如果你中学是在伊顿或哈罗这些地方上的,你进牛津、剑桥就有一半的保证了。于是英国的“重点大学”都有扶助困难学生的奖学金,几十年前还开始了中学校长推荐的计划。他们会请一些较贫困地区的中学校长推介少数极有潜力的学生,给他们特殊的面试机会。饶是如此,直到2007年,牛津大学也还是只有1/10的学生来自穷困家庭。
去年8月,备受舆论压力的牛津大学终于公布了一项惊人的计划:它的入学导师会在挑选学生的时候格外注意学生的地址,看看他是不是住在较为差劲的小区,如果是的话就要优先对待了。牛津入学登记处总监麦克•尼克松(Mike Nicholson)说:“只看成绩太残忍了。我想确认一个学生是否来自高等教育机会比较稀少的地区,我们应该让他们打破障碍。”这个计划用心良苦,但又有不少人嘲讽它是“住址博彩”,以学生的住址掩盖了学生的真正的能力。怎么做都不是,可见教育的公平实在是个不容易对付的难题。
牛津大学的一系列做法是为了:
让精英永远保持精英身份
破格录取优秀人才
增加底层学生上升机会
吸引媒体关注
2020年11月15日,中国、新加坡、日本等国共同签署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世界上人口数量最多、成员结构最多元、发展潜力最大的自贸区就此诞生。这是( )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重大里程碑,为推动区域乃至世界经济复苏注入了新的动力。
东亚
东北亚
东南亚
亚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