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一面是城镇化大潮冲击下的村庄,一面是_______在工业文明入口处的农民,面对着社会结构转型几乎_______整个乡村的现实,人们日益感到“激发农村的活力”同“解决农业人口的出路”一样重要。也正因此,“乡村振兴”的呼声日益高涨。
②乡村的振兴,首先要解决的是经济问题。道理很简单,放下手中“犁和耙”的年轻人,之所以选择从熟悉的乡村走向陌生的城市,也不过是为了过上一种更好的生活。如果留在乡村便能过上这样的日子,也就会有更多的人选择留下。这些年来,乡村旅游便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兴盛起来的。浙江安吉的“美丽乡村”、四川成都的“田园城市”等等,都是依托旅游产业带富一方乡土的极好的例子。
③然而,乡村的问题从来都不是个单纯的经济问题。即就当下风生水起的乡村旅游来说,也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新的难题。过度的商业开发就是其中之一。一些地方的乡村虽然被以乡村旅游等形式包装起来,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村民的收入,却因村庄完全被改装成了商品,充满着商业的气息,而全无传统乡村原先的文化与味道。
④尤其是对于那些本就有些资源和名气的乡村,由政府或企业出面圈建起来,村子里的人们悉数迁走,不出几年,沉淀了多少代乡村文化的地方就会变成一个人造的景区,再难见到“乡村”的影子了。如此过度的商业开发,消失的不仅是乡村的底色,更是村庄本身。而这与乡村振兴的初衷显然是南辕北辙的。
⑤乡村生活,本就是一种文化。就像沈从文《湘行散记》中写到的,“河面静静的,木筏上火光小了……。另外一处吊脚楼上,又有了妇人唱小曲的声音,灯光摇摇不定,且有猜拳声音……”最吸引人的,也就是吊脚楼上人们的那种生活。
⑥如今即使走进湘西那有名的“边城”,看到的也大多是人造的景观:作为商业项目之一的对歌,已经完全进入程式化的模式;沱江两岸的吊脚楼上,除了游客便是做生意的主家;再往里走,满街都是为游客专设的店铺,虽然也是古老的房子,出售的也是当地的腊肉、熏肉,却已看不出有多少“镇筸”生活的味道了。转来转去,给人的感觉更像是个换了壳的农贸市场。远不如沿着迂回的山路走进去,偶尔碰到一位背着背篓的老婆婆来得亲切、自然。
⑦乡村,并不纯然是被改造的。乡村振兴,也应该遵循着这样的认知,重在经营,前提却是尊重。首当其冲就是尊重乡村的文化。那些来源于乡村生活,即老百姓柴米油盐、喜怒哀乐里的生活文化,尤其需要关注。
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
改善农村生态迫切需要乡村振兴
发展乡村经济应注重保留乡村本色
乡村最富吸引力的是其蕴含的传统文化
乡村振兴需同时关注经济和文化问题
第一产业增加值可比价增长速度最快的市的第一产业增加值比最慢的市:
多67亿元
多2032.99亿元
少67亿元
少2032.99亿元
197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为8.5万人,1980年为14.7万人,2001年为114万人,2002年为145万人,2010年较上一年同比增长3.4%,2018年首次突破了800万人,2019年预计达到834万人,毕业生就业创业面临严峻形势。
最能准确反映2001年,2010年和201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比重的统计图是:
如图所示
如图所示
如图所示
如图所示
促黄体生成素是自青春期开始由脑垂体分泌的一种激素。它的“本职工作”是参与调控生殖系统的成熟,但在某项研究中,科研人员发现促黄体生成素的另一项功能——调节青春期小鼠造血干细胞数量,保持造血干细胞的稳定。研究证明,骨髓造血干细胞感应促黄体生成素的能力在青春期呈指数性增长。研究人员进一步发现,能够感应促黄体生成素的“受体蛋白”直接表达于造血干细胞表面。一旦造血干细胞失去对促黄体生成素的“感应”,它们会在青春期不断扩增,最终导致骨髓过度造血和白细胞增多症,随之而来的是白血病进程的加速。
下列选项中,对这段文字理解正确的是:
促黄体生成素会导致白细胞增多
促黄体生成素会导致骨髓过度造血
促黄体生成素能加快白血病进程
促黄体生成素能保持造血干细胞的稳定
2007年江苏省各类教育中,毕业生数与在校生数的比值最接近的是:
研究生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
普通高等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
研究生教育和小学教育
普通高等教育和小学教育
所有电力公司职工都参加了抗雪救灾工作,某部武警官兵也参加了抗雪救灾工作。该部武警官兵强化了冬季军事训练。铁路部门的工作人员大多没有参加冬季军事训练,但都参加了抗雪救灾工作。
据此,下列各项判断除了哪项其余必然为真:
有的参加了抗雪救灾工作的人员是电力公司职工
某部武警官兵既参加抗雪救灾工作又强化冬季军事训练
有的铁路部门的工作人员参加了冬季军事训练
有的铁路部门的工作人员参加了抗雪救灾工作
2012~2021的10年间,辽宁、天津、河北、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11个沿海省市的核电、火电、钢铁、石化等行业的海水冷却用水量稳步增长(图1),其中浙江、福建、广东3省海水冷却用水量相对较高(表1)。截至2021年底,11个沿海省市共建有海水冷却工程22个,2021年全国11个沿海省市海水冷却工程年总循环量为169.5亿吨。
图1中2012~2021年期间海水冷却用水量年增量高于2012~2021年期间全国海水冷却用水量年平均增长量的年份共有几个?
2
3
4
5
(1)走上工作岗位
(2)大学毕业
(3)考上大学
(4)十年寒窗
(5)积累工作经验
2-3-1-5-4
1-5-4-3-2
4-5-3-1-2
4-3-2-1-5
2012年第三季度全国100个城市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中,用人单位通过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招聘各类人员约643.3万人,进入市场的求职者约610万人,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比率比上年同期上升了1%。上年同期这100个城市中,用人单位通过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招聘各类人员约577.9万人。
2012年第三季度,在所有求职人员中:失业人员所占比重为48.8%,其中,新成长失业青年占24.2%(在新成长失业青年中应届高校毕业生占51.4%),就业转失业人员占13.4%,其他失业人员占11.2%;外来务工人员的比重为41%,外来务工人员由本市农村人员和外埠人员组成,其中本市农村人员为95.2万人。
2012年第三季度全国100个城市,求职的新成长失业青年中,应届高校毕业生人数约为:
66万
71万
76万
81万
浏览史书,常常会发现一些对我们今天很有启迪的故事。《三国志》记载:建安五年春,袁绍积极秣马厉兵,统领十万大军准备伐曹。谋士田丰对袁绍说:“曹公善用兵,变化无方,众虽少,未可轻也,不如以久持之。”袁绍不听,丰恳谏,绍大怒,命将田丰下狱。官渡一战,曹操大破袁军。绍既败,有人对田丰说:“君必见重。”田丰却说:“若军有利,吾必全,今军败,吾其死矣。”袁绍回来,果然把田丰杀了。
田丰反对袁绍伐曹的意见,不是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么?那么,为什么还要杀田丰呢?这个问题似乎有些令人费解,然而,好好思索一下,也是不难得出答案来的。袁绍之所以要杀田丰,关键在于田丰伤了袁绍的“面子”,破坏了他的“威信”。因为你反对我,你对了就意味着我错了,这还了得。作为谋臣的田丰正是深深了解袁绍之为人,所以当有人向他道喜时,他却想到了“吾其死矣”。
由此联想到今天我们某些单位的个别领导,他们在工作上总喜欢搞独断专行,听不进去半点不同意见,但为“面子”和“威信”,可以置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不顾,拗着要下面“坚决照办”。他们一旦犯了错误,更是文过饰非,对那些反对他们并被实践证明是反对对了的人,则是耿耿于怀。虽然这些人不能像袁绍对付田丰那样向提意见的同志开刀,但他们手里有权,瞅准机会暗里打击报复,待时机一到,就把“小鞋”往那些同志的脚上一套。可以说,在这些同志的身上很有几分“袁绍遗风”。
列宁曾经说过一段耐人寻味的话,“据说,历史喜欢作弄人,喜欢同人们开玩笑。本来要到这个房间,结果却走进了另一个房间。在历史上,凡是不懂得,不认识自己的真正实质,即不了解实际上(而不是凭自己的想象)倾向于哪些阶级的人们、集团、派别,经常会遇到这样的事情。”当年袁绍以为杀了田丰,就可以掩盖自己的愚蠢,维护自己的“威信”,结果落得为天下哂笑。今天我想有必要给某些人也敲一声振聋发聩的警钟:请君以袁绍为戒!
本文的中心思想是:
袁绍不该轻易杀掉田丰
说话做事要三思而行,否则后患无穷
历史总是喜欢捉弄人,喜欢和人开玩笑
为了维护个人面子,独断专行,最终必定失败,贻笑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