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A、B、C三支试管,分别装有10克、20克、30克的水,现将某种盐溶液10克倒入A管均匀混合,并取出10克溶液倒入B管均匀混合,再从B管中取出10克溶液倒入C管。若这时C管中溶液的浓度为2.5%,则原盐溶液的浓度是:
60%
55%
50%
45%
日常生活中,有些人在服药时为省事,将药片放入口中后,不喝水或仅喝一口水,再用力一咽,就算是服完药了。有些人认为这种服药方式是不可取的。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支持这些人的观点:
服药时增加饮水量会降低药物的浓度
服药时大量饮水,可加快药物通过咽、食管进入胃的速度
有些药物,由于代谢产物溶解度低,容易在泌尿道中析出,引起其他症状,因此病人在服药期间每天至少要饮水1500毫升
服药时,饮水过少会使药片滞留在食管中时间较长,甚至产生副作用
几年来,我国许多餐厅使用一次性筷子,这种现象受到越来越多的批评。资源环境工作者呼吁:为了保护森林资源,让山变绿、水变清,是采取坚决措施,禁用一次性筷子的时候了。
以下说法不能对批评者的观点提供支持的是:
我国森林资源十分匮乏,把宝贵的木材用来做一次性筷子,实在是莫大的浪费
1998年的特大水灾不但与天气有关,也与多年的滥砍滥伐有很大关系
森林和种绿色植被对涵养水分、调节气候、防止水土流失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保护森林不能只保不用。合理使用,适量采伐,发展林区经济,也能促进保护
石窟造像和刻经在千百年风吹日晒等自然营力影响下,由于卸荷裂隙、风化裂隙切穿石窟岩体,裂隙成为水的渗流通道。降雨时,雨水沿裂隙进入石窟内,水沿经文岩体石壁漫流,对经文题刻造成严重溶蚀、软化等侵蚀破坏;或在石窟内形成积水,使石窟长期处于潮湿状态,加剧经文的风化破坏。严重风化破坏的面积约80平方米。遭受渗水侵蚀的43、44、59、60等窟刻经造像风化破坏严重。石刻经文由发现初的40万字到目前保存较好的仅24万字,若再不进行科学抢险大修,20年内这处经窟将风化不存。
这段文字主要介绍了:
石窟抢险大修应着力于加固
风化是石窟急需解决的问题
风吹日晒使石窟受损程度严重
渗水严重是石窟面临的大问题
将下列选项中的词语依次填入各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1)如果仅凭蜻蜓点水式的观感,作出以偏概全的判断,就容易盲人摸象、_______,就难以读懂真实而鲜活的农村,甚至陷入悲观悲情的泥潭。
(2)在中华民族近代史上,贫困如影随形:多灾多难,饿殍遍地的记录________。
目无全牛 俯拾皆是
一叶障目 俯拾皆是
目无全牛 不胜枚举
一叶障目 不胜枚举
“亲人送水来解渴,军民鱼水一家人。横断山,路难行。……乌江天险重飞渡,兵临贵阳逼昆明。敌人弃甲丢烟枪,我军乘胜赶路程。调虎离山袭金沙……”这是歌曲《四渡赤水出奇兵》中的一段歌词,下列与之相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调虎离山袭金沙”是由毛泽东指挥的
李白《蜀道难》描写的正是此地“路难行”的状况
“军民鱼水”之情表现了沿途人民群众对新四军的支持
“乌江天险”正是楚汉战争时项羽兵败自刎的地方
黏土看上去似乎是一种肥沃度差、由多种矿物质组成的混合物,但却可能是地球生命的起源地。在模拟古代的海水中,黏土会形成水凝胶——由大量可吸收液体的微小空间构成(像海绵一样)。过去几十亿年里,被禁锢在这些空间里的化学物质可能发生了复杂的反应,从而形成了蛋白质、脱氧核糖核酸以及最终生成活细胞的各种系统。黏土形成的水凝胶可能对上述化学过程起到了禁锢和保护的作用,直至发育出将活细胞包裹住的细胞膜为止。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黏土富含生命需要的营养物质
水凝胶对生化反应的保护作用
黏土在地球生命起源中的作用
地球生命也许最初发源于黏土
桂林的山主要由石灰岩构成,在地质学上属喀斯特地形,这在中国南方是很多的,如果仅就其地质学意义来讲,桂林的山水比之别的地方的山水未必有什么优势,但如若从审美意义上讲,它们的审美潜能是大不一样的。桂林的山远优于其他的同样由石灰岩构成的山,桂林的水远胜于其他地方的水。有诗咏桂林的山水,云:“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这如青罗带的漓江与像碧玉簪的青山才是桂林山水优于别处山水的地方。正因如此,人们才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下列对这段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别的地方的山水也很美,只是没有桂林的山水那么有名
人们之所以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是因为有诗人写诗赞美了它们美丽的景色
桂林的山水有着别的地方的山水所不具有的审美潜能
桂林山水之美源于它独特的地质结构和人文蕴涵
某公司规定,门窗每3天擦拭一次,绿化植物每5天浇一次水,消防设施每2天检查一次。如果上述三项工作刚好集中在星期三都完成了,那么下一次三项工作集中在同一天完成是在:
星期一
星期二
星期四
星期五
四个烧杯甲、乙、丙、丁的容量比为3:4:8:10,用甲烧杯装满与水比重相同的A溶液倒入丙烧杯后,用水兑满,然后将混合的溶液例入乙烧杯至满后,将剩下的部分倒入丁烧杯并用水将丁烧杯注满。问此时乙烧杯中A溶液的浓度是丁烧杯中的多少倍?
2
2.5
4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