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我国第一产业(农、林、牧、渔业)、第二产业(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劳动力需求占劳动力总需求的比重之差是:
33.6%
36.2%
38.9%
39.2%
上午9点整,甲从A地出发,骑自行车去B地,乙从B地出发,开车去A地。两人第一次相遇时为9点半,甲乙到达目的地后都立即返回,若甲乙的速度比为1:3,则他们第二次相遇时为( )。
9:40
9:50
10:00
10:10
10:20
10:30
10:40
10:50
甲车从A地,乙车从B地同时出发匀速相向行驶,第一次相遇距离A地100千米。两车继续前进到达对方起点后立即以原速度返回,在距离A地80千米的位置第二次相遇。则AB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170
180
190
200
斑头雁冬天的栖息地与海平面齐平,为了飞到夏繁殖地,斑头雁至少要飞到海拔5000米的高度,才能飞越横亘其间的喜马拉雅山脉。在这个高度,空气密度大概只有海平面的一半,因此鸟通过振动翅膀产生升力就要消耗更多能量。然而研究发现,它们通常一天之内就可以飞越喜马拉雅山,这些鸟本可以充分借助白天吹上山脊的南风来减少能量消耗,然而它们却要等到相对平静的夜晚,完全靠体力完成这一飞越。在飞行中,后面的鸟通常飞在前一只鸟的侧后方,形成“人”字队形。关于这种队形,有两种观点比较流行。
第一种观点认为,人字队形与定向有关。斑头雁飞越喜马拉雅山时,需要找到和穿越几个高海拔的通道。斑头雁一生中会多次迁徙,通常由年长而有经验的斑头雁在前面带路。但为什么鸟要保持人字形,而不是一只紧跟一只?另外,似乎只有斑头雁这种体形较大的鸟才保持队形,小型候鸟成群迁飞时,通常是没有队形的,虽然它们也需要定向。
第二种观点认为,这与速滑团体项目类似。为了减少因克服空气阻力而产生的体能消耗,速滑运动员会以一种紧凑队形前进,一名运动员在前,另外三名依次紧随其后。开路的运动员由于需要克服全部阻力,很容易筋疲力尽,因此他们会轮流在前。与之类似,带路的斑头雁也会不时与后面的鸟换位,但是为什么斑头雁不以直线队形飞行?飞行运动除了要克服水平方向上的空气阻力,还需要产生上升力以保持飞行状态。也许飞行时稍微偏移位于前面的同伴,虽然不能在最大程度上减少空气阻力,却能在某种程度上减少为保持升力而消耗的体能。
事实上,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这一推断。飞行中,鸟的翅膀会形成一股涡旋状的循环气流。来自右翅的涡流逆时针旋转,来自左翅的涡流则顺时针旋转,在鸟正后方,两股涡流都是向下的,两侧的气流都是向上的。如果鸟飞在同伴的正后方,则将处在向下的气流中,这会增加维持飞行状态的能耗;当位于同伴的后侧方时,则可利用向上的气流,得到升力。因为鸟的翅膀上下振动,所产生的涡流会随时间、空气不断变化。若想从空气涡流中获益,飞行时所处的位置必须非常精确。有人认为,这可能解释了为何只有体型较大的鸟类才以一定队形迁飞,因为鸟拍打翅膀的频率与体型成反比。体型较小的鸟不太可能准确跟踪涡流。
关于斑头雁从冬天的栖息地到夏天的繁殖地的迁徙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会利用喜马拉雅山所独有的山风来飞行
至少需要飞行两天才能越过喜马拉雅山
需要克服因空气稀薄而增加的能量消耗
更倾向于在白天飞越高耸的喜马拉雅山
一辆汽车将一批货物从A地运送到B地,又从B地运送另一批货物返回A地,往返共用了13.5小时。去时用的时间是回来时用的时间的1.25倍,去的速度比返回时的速度每小时慢6千米。A、B两地之间距离为:
150
160
170
180
甲、乙二人同时从A地去B地,甲每分钟行60米,乙每分钟行90米,乙到达B地后立即返回,并与甲相遇,相遇时,甲还需行3分钟才能到达B地,问A、B两地相距多少米:
1350米
1080米
900米
720米
2007年老百姓衣、食、住、行、学的价格和费用有涨有落,牵动着民生忧喜,针对物价上涨我国政府采取了多种措施,下列有利于抑制物价上涨的措施是:
增加财政支出
扩大消费需求
提高工资水平
提高存贷款利率
某村村民经过集体投票民主选举村干部,5位村干部候选人中得票最高者将当选。经统计,本次选举有效选票一共395票,且当选者的得票数比其他4位候选人的平均得票数要多60票,则这名当选者一共获得( )票。
62
67
122
127
某企业职工筹款给甲村学龄儿童购买学习用具,如按100元/人的标准执行则资金剩余550元,如按120元/人的标准执行则还需筹集630元。现额外筹集2510元,且最终按80元/人的标准,正好能给甲、乙两村的学龄儿童购买学习用具。问乙村学龄儿童有多少人?
50
53
56
59
2007年10月,我国科学家宣布已经成功绘制完成第一个完整中国人基因组图谱,这也是第一个亚洲人全基因序列图谱,被称为:
嫦娥一号
长征二号
炎黄一号
神舟六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