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张辽∶《三国演义》
宝钗∶袭人∶《红楼梦》
宋江∶关胜∶《水浒传》
唐僧∶佛祖∶《西游记》
秦琼∶程咬金∶《隋唐英雄传》
中国哲学认为,圣人不是不问世务的人,而且还是“内圣外王”的。内圣,是就其修养的成就说;外王,是就其在社会上的功用说。然而,圣人不一定有机会成为实际政治的领袖。就实际的政治说,他大概是没有机会的。所谓“内圣外王”,只是说,有极高的精神成就的人,按道理说可以为王,而且最宜于为王,至于实际上他有机会为王与否,那是另外一回事,亦是无关宏旨的。
以下说法,不合文意的是:
虽然没有机会成为实际政治的领袖,圣人依然会积极投身于世务
修养极高的人没有机会成为实际政治的领袖是因为不能够完美地处理世务
修养极高的人一定适合成为实际政治的领袖
中国哲学讨论内圣外王,更关注于内圣
2010年2月15日后第80天的日期是:
5月5日
5月6日
5月3日
5月4日
记忆是一项原理复杂又十分个性化的生理活动。①记忆的形成机制尚没有确切的结论,如何衡量记忆的效果也是众说纷纭,更不要说对何时的记忆更高效进行判定和解析了。②无论我们记忆的是一篇文章还是一段旋律,都离不开相关神经元的活动。区别只在于有哪些神经元参与,有多少神经元参与,以及神经活动的频率高低等。当足够多的电活动使神经元开始形成稳定联系后,相关的记忆便得到巩固。③在这个过程中,神经元的活力、体内激素水平的高低,都会影响记忆的形成。④虽然人体是复杂的系统,但总会存在一个相对合适的状态。这个状态合适的时间,便是记忆相对高效的时间。而身体状态随着时间呈现出周期性调整,这是生物体存在节律性的一种表现。201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被授予三位研究“生物节律的分子机制”的科学家。人类用上百年的时间证明:生物体的状态随着时间的进展,受到内源性的调节。这种24小时的生物节律,完全是因为在生物体内有若干蛋白呈现周期性的相互作用。
记忆是一种生理功能,它的形成和巩固,需要相应结构的配合。功能依附在结构之上,结构越合适,功能便越强大。但是,究竟什么影响着记忆力呢?这完全因人而异,比如,充足的睡眠、愉快的心情、强烈的刺激,甚至是之前的学习基础,都可能是重要的因素。另外,人体内存在着一种自主性的生物钟。外部环境的改变,并不会对这套机制产生决定性的影响。但是,这套自主性的生物钟,只是影响记忆的众多因素之一。我们并不能一刀切地宣布,什么时间是记忆最好的时候。从研究的角度来说,想要知道自主性生物钟对记忆的影响,需要先把其他所有因素都排除掉。被试者必须完全均一,不能有个性化的情感,不能有个性化的认知,也不能有个性化的饮食。这显然很难做到。
对记忆的研究,应该立足于改善我们的学习状态,大多数人完全没有必要知道生物钟究竟影响了多少记忆。每个人所处的环境不同,测试结果可能和当地的气候有关,也可能和我们吃的东西有关······我们只要花一些时间,在不同的时间段做同样的学习,过一段时间比较效果,用这种方法摸索出适合自己记忆的方法。
“笼统地说,记忆的形成和神经元之间特定的电活动有关。”这句话最适合填入文中第1段哪个位置?
①
②
③
④
自然界中存在着许许多多我们往往用肉眼察觉不到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把生物群落(动物、植物、微生物)同其生存的非生命环境(大气、水、土壤),以及生物群落内部的不同种群连结到一起,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系统,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生态系统。环境不同,生物有别,生态系统也不一样。海洋环境和海洋里的生物组成了海洋生态系统,森林环境和森林里的生物组成了森林生态系统。此外还有池塘、湖泊、河流、沼泽、草原、沙漠、高山、盆地乃至农田、城市等等,都可以构成类型各异、大小层次不等的生态系统。各种生态系统都有自己特殊的结构和功能。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不是“死”的,而是“活”的,物质和能量在不断地输入、输出,结构和功能在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改变。但是,一个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它的物质和能量的输入、输出又是基本相等,结构和功能又是相对稳定的。
(二)大家都知道微生物的繁殖速度极快。一个细菌如果每隔20分钟分裂一次,l变2,2变4,4变8,⋯⋯一昼夜繁殖72代,就可以获得47万亿亿个后代;36小时内传种接代108次,产出的全部菌体将能铺满地球1尺来厚!其实,为什么非要列举繁殖能力极强的细菌或者某些昆虫呢,用繁殖能力最差的长鼻子象也照样能说明问题。母象30岁左右才开始生育,一生仅产6胎,每胎仅产1仔,生育能力可谓差矣。但是,如果一切条件适宜,随便让它繁殖,后代个个成活,那么250年后,一对大象的后代就会有上千万头,比现在地球上所有活着的大象的总数还多得多!当然,实际上并没有发生这种情况。细菌也好,大象也好,地球上的一切生物几乎都有很强的繁殖能力,但由于受到许多因素的限制,使得它们的数量总是维持在一定的水平上。
(三)是哪些因素限制着生物数量的增长?在一个生态系统里,既有植物、动物、微生物等生物因素,又有大气、水、土壤以及阳光、温度等非生物因素,这些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就构成了生态系统的相对平衡。
根据第一段内容,对于“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不是‘死’的,而是‘活’的”这句话,下列阐释正确的是:
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只能由生物构成
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会永远存活下去
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在不停地更新变化
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只能存活于生态系统中
或许是深受农业文明影响的缘故,中国古典艺术始终缠绕着一种对花草植物的敏感。林徽因说:“惜花、解花太东方,亲昵自然,含着人性的细致是东方传统的情绪。”我们都会背:“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但未必所有人都知道,所谓“蒹葭”,就是我们熟悉的芦苇。《诗经》里的世界,其实并不遥远。“参差荇菜”“南有乔木”“桃之夭夭”“彼黍离离”,这先秦时代的民歌,几乎首首离不开植物,一风一雨、一稼一穑,遍布着草木的声息,以至于《诗经》里的植物花卉,也成为一门学问,吸引一代代的学人研究考证。
对这段文字概括最恰当的是:
中国古典艺术深受农业文明的影响
花草植物是中国古典艺术的重要元素
先秦民歌以花草植物为最主要的描写对象
《诗经》为古代学人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素材
一本书有100多页,小赵每天看6页,第31天看完,小张每天看7页,第26天看完。小周每天看2页,问第几天可以看完:
90
91
92
89
一群有若干人的寻宝团队,在一小岛上发现一处宝藏,经商议按如下规则分配宝藏:首先,第1人分得1百万和剩余部分的;其次,第2人分得2百万和剩余部分的
;接下去第3人分得3百万和剩余部分的
,依次类推,最后剩余的部分全给了最后一个人。结果每人都得到了同样价值的宝藏。那么,该寻宝团队共有多少人?
5
6
7
8
(一)美国康奈尔大学的著名天文学家卡尔•萨根曾指出,在整个银河系中差不多有两千亿颗恒星,这些恒星中有相当一部分带有行星。在这些行星中,与地球环境近似的,估计可能多达一百万颗。既然生命能够在地球上产生和演化,那也就可能同样在这些行星身上产生和演化,并发展出智慧生物,而其中必定有一部分,要比现在的人类文明更为先进,因此,这些天文学家认为,在地球以外的别的星球上出现智慧生命,是完全可能的。
(二)但是萨根却对世界各地常常报道的有人遭遇外星人的消息嗤之以鼻。他认为,这些报道,都是把一些人类掌握的科技加到所谓外星人身上,所描述的外星人形象也大多是人类的变形,而在别的星球,生命进化过程千差万别,外星智慧生命的演化形态很可能与人类完全不同,其掌握的科技也会与人类完全两样。而且这些可能产生智慧生命的星球,离地球距离都在几千或几万光年。因此,以为每年甚至每天都有外星人来访的说法,更是完全不现实的。
(三)萨根的看法,大致可以代表严肃的科学家的意见,这就是说,外星智慧生命的存在,从理论上讲是完全可能的,但各种发现外星人的消息却大都不足为信。
根据第一段内容,认为“在地球以外的别的星球上出现智慧生命,是完全可能的”的理由,下列解释不够准确的一项是:
银河系中存在众多恒星
相当一部分恒星带有行星
很多行星都与地球环境近似
与地球环境近似就会产生智慧生命
尽管每个知名品牌都具有高辨识度的独特气质,凝结着创始人________的心灵史,沉淀着消费者殷殷的情感寄托,但品牌的载浮载沉符合市场规律。即便是一些陪伴我们成长的知名品牌,也有许多水没沧海,杳然不见。从当年与柯达、富士上演“三国演义”的乐凯胶卷,到一度为人________的海鸥牌相机、回力运动鞋……一个个淡出大众视野。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栉风沐雨 交口赞誉
呕心沥血 心驰神往
鞠躬尽瘁 如数家珍
筚路蓝缕 耳熟能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