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数字化阅读越来越流行。更多的人愿意利用电脑、手机以及各种阅读器来阅读电子图书,而且电子图书具有存储量大、检索快捷、便于保存、成本低廉等优点。因此,王研究员认为,传统的纸质图书将最终会被电子图书所取代。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削弱王研究员的观点:
阅读电子图书虽然有很多方便之处,但相对于阅读纸质图书,更容易损害视力
有些读者习惯阅读纸质图书,不愿意采用数字化方式阅读
许多畅销图书刚一出版,短期内就会售完,可见,纸质图书还是有很大市场的
通常情况下,只有在纸质图书出版的前提下才允许流通相应的电子图书
不错,我们需要韩寒,但也需要秋风式的新儒家、方舟子式的科学主义、铅笔社式的市场至上论,甚至还需要于丹、余秋雨式的通俗,因为,思想市场需要博弈,否则就会走向僵化,即使出现了错误,也无人预警,结果走入集体悲剧中。这就是为什么孟德斯鸠会说“我不同意你的看法,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的原因。
这段文字要表达的观点是:
集体悲剧源自思想僵化
要宽容不同的声音
思想多元,社会才能进步
公民的话语权应得到尊重
文化“必定有异”,文明“难免有异”;文化“必须存异”,文明“可以有异”。这就是文化与文明的区别。所以,文化可以交流,甚至融合,但最终“存异”。文明的趋向,却是“求同”。因为文明的背后,是核心价值;而只有人类共同的价值,才最有价值。由此可见,只要把握了全人类的共同价值,又能兼收并蓄各民族的不同文化,那就能打造出自己的“文化航母”。
根据这段文字,不能得出的观点是:
“求同”是打造文化航母的根本
文化对“异”的包容程度要宽于文明
世界文明存在着不同价值取向
文化即使融合也难以消除差异
饮食偏好和进餐模式在人的儿童阶段已形成,而儿童时代的食品选择和饮食习惯将会对人的一生造成重要影响。收集的证据显示,2至11岁儿童对食物和饮料的偏好和购买“要求”,对于他们的消费习惯同样产生不小的影响。目前的食品和饮料的构成和电视上狂轰滥炸般的儿童食品广告给儿童的长期身体健康带来很大危险。
通过这段文字可看出作者的主要观点是:
儿童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儿童时代的食品选择和饮食习惯会影响一生
电视广告会影响儿童的偏好和购买“要求”
垃圾食品电视广告会影响儿童健康
某研究院指出,随着科技的进步,未来全球大概有3.75亿人将面临重新就业,其中中国占一亿。人工智能虽然会取代人类的很多工作,但是有创造力和丰富情感的工作,是人工智能无法取代的,比如科学、文艺、育儿、养老、教师等工作,相比较现在而言,反而会逆势上扬,成为将来的热门。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支持上述观点?
处理大批数据的工作,人的判断误差能力不如机器人
一些著名企业的总裁陆续表示,计划使用人工智能代替运营人员
掌握深度学习能力的人工智能,拥有编程的能力,能轻松编写歌曲,创造出新的绘画风格
智能是认知和加工信息的能力,情感则是由生物进化长期形成的,前者不可能产生后者
我在一些卓越的评论家的著作中读到过这么一种观点,说托尔斯泰的思想精髓是源于法国的浪漫主义作家:乔治·桑、维克多·雨果。且不说认为托尔斯泰是受乔治·桑影响的这种看法之不可信,也不必去否认让·雅克·卢梭和司汤达对他的实际影响之大,反正怀疑他的伟大和魅力是源自他的思想那是很不好的。
根据语段内容,对托尔斯泰的思想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其思想精髓是源于乔治·桑
其思想受让·雅克·卢梭的影响
其思想受司汤达的影响
他的伟大和魅力是源自他本人的思想
我国在西南地区进行的页岩气勘探获得重大成果,估算天然气资源量达千亿立方米,这是我国首次在四川盆地以外的南方复杂构造区取得页岩气勘探的重大突破。有专家称该地有望成为新的工业气田,可以满足上千万居民的生活和工农业发展的用气需求,促进经济发展。
该专家观点成立的假设前提是:
南方复杂的地质构造有利于天然气生成
凡是勘探到的天然气都能顺利开采出来
我国目前天然气产量无法满足实际需求
天然气作为清洁能源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有些单位实行竞争性薪酬体系,员工的工作业绩会与他人对比评估,由此决定是否能够加薪。在庆业公司,加薪往往要考虑到员工的教育经历和工作经验。但是,庆业公司的新任总经理认为,应该倡导团队精神,在公司中营造一种和谐融洽的工作环境。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可以成为新任总经理观点成立的前提:
竞争是毫无价值的
合作的价值高于竞争
公司不同,环境不同
是否加薪没有统一标准
为了提高公交公司的效益,有人建议提高公共汽车的票价。然而公交公司的负责人反驳说:上一次公共汽车的提价导致了乘客的减少,从而使得公交公司的效益不但没有增加,反而有所降低,因此,再次提高票价并不能增加公交公司的效益。
以下哪项是这位负责人的观点成立所必需的一个假设:
除了公共汽车以外,乘客还可以选择别的交通方式
降低票价会使得更多的人乘坐公共汽车
提高票价一定会导致公司效益的降低
上一次提价的幅度和现在的建议提价幅度相差较大
我在接触历史之前,想象大部分领域都已经被人耕耘过了,后来发现并非如此。即使是被大家炒得很热的人物,你仔细去研究已有的研究成果,和一些相关的史料作对比,就会发现,几乎每个人、每一段历史,都有被历史学家疏忽的地方,有大量的空白存在。
对这段文字的观点概括最准确的是:
人们对历史的认识存在误区
历史研究依然大有可为
目前的历史研究成果较为有限
急需加强历史研究方法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