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藻是一种古老的低等植物,广泛地分布在海洋、淡水湖泊等水域,种类繁多。微藻可直接利用阳光、二氧化碳和含氮、磷等元素的简单营养物质快速生长,并在细胞内合成大量油脂。因此,微藻为生物柴油生产提供了新的油脂资源。与大豆、油菜和麻疯树等油料植物相比,微藻的生长周期短,从初生到可以制油仅需一个星期左右,而大豆等油料植物一般需要几个月。此外,微藻的含油量高,油脂产率高,单位面积产油量是大豆的数百倍,每公顷可年产几万升生物柴油。微藻还不会占用耕地,利用滩涂、盐碱地、荒漠等,以及海水、荒溪地区的地下水等,就可以大规模地开发“微藻油田”,不会与农作物争地、争水。
对上述文段理解错误的是:
微藻种类很多且在海洋中可以找到它们的踪迹
微藻的生命周期短,存活时间大约为一周
油脂是在微藻的细胞内合成的
微藻不占用耕地,不与农作物争水
过去100年来,人类寿命的延长,完全是因为对传染性疾病的控制——通过公共卫生、疫苗接种和抗菌治疗,由此人们才有余裕死于癌症、心脏病、中风。
科学家认为,一种疾病爆发的严重程度和四个因子有关:致命性、是否容易传染、感染多久出现症状、是否有疫苗和有效的治疗手段。即使疾病只符合其中的一部分特征,也能在人群中肆虐。如果它们满足大多数特征或者全部因素,我们需要非常加以小心。
很多业内人士认为,最有可能进化成符合这四个条件的病原体是流感。人类流感病毒很容易在人际间传播,至少在症状出现一天前就开始传染,人类需要6~12个月来制造新的疫苗,但幸运的是它们没有很强的致命性。
为什么呢?
关于病菌的传染性与毒性之间的制衡,美国进化生物学家保罗•埃瓦尔德有一个著名的假说,如果一个寄主必须四处走动才能扩散病菌,这种病菌不可能变得太凶猛。从病菌的角度来看,病菌不得不从一个宿主迁移到另一个宿主,并且它们通常不得不依赖于相对健康的宿主把它们迁移到另一个宿主上。比如流感病毒就必须保持寄主的合理健康,至少他们得能四处走动、与人握手,冲着人家的脸打喷嚏。所以流感病毒一般是比较温和的,除非寄主本身的身体有问题,比如怀孕、心脏病或者免疫系统太弱。
当然,还有另一种例外——如果在一个人群拥挤的场合,一个病到毫无行动能力的人也能轻易地把病菌传到新的寄主身上,病菌毒性的刹车就会失灵。自然选择会倾向于选择那些更具有侵略性、更能造成破坏的病菌。它们的毒性也会愈演愈烈,直至毒株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地杀死寄主而不必受到任何惩罚——新的寄主就近在咫尺。
埃瓦尔德认为,1918年大流感就是在“一战”西方前线战事的特定条件下进化出它的致命毒性的。1918年春天,第一波流感在美国爆发时还是相对温和的。不久,病菌随军队船只传播到欧洲,在“一战”的战壕、医院、前线火车、卡车上(在这些地方,伤员和病患一起运送,没有移动能力的人身上的病菌一次次感染健康的人,整个系统就是一个巨大的病毒传递服务)迅速升温至致命的毒性。病毒的毒性达到什么程度呢?按照当时的记录,早上生病,晚上就已经奄奄一息。一般流感病毒的致死率是千分之一,1918年大流感则是1/40。不久,病毒离开西方前线,在全球各地爆炸,造成全球5000万人口死亡。
他认为,那场大流感的爆发和演变,不是几种动物流感病毒的随机组合,而是遵循了一种可预测的物竞天择的进化原则。人们一般以为进化是一个时间跨度很长的事情,需要百万年的时光。但事实上,进化也可以发生得很快——尤其对微生物而言,比如在几个星期之内发展出抗药性。因为它们分裂得很快,能快速产生变异,与不同成员交换基因信息。每一次迭代中,最能适应传播的病菌会得到传播。所以,自然选择会推动这种病菌进化出更有效的传播手段,从而更适应人类寄主。
从这个角度来说,流行病是一种社会现象。一种人类流行病之所以存在,是因为社会条件允许它们进化。是我们,而不是自然,创造了环境,允许这些致命病菌的进化和攻击。
比如,正是在亚洲分布广泛的养鸡场,数百万的鸡挤在“疾病工厂”的状况下,甲型H5N1流感获得了强烈的毒性,成了复杂而高效的杀鸡机器。
“一战”前线作为一种人类“疾病工厂”大概很难再在历史上重现,但这些巨型工业化饲养场作为致命病菌的天然孵化器(在那种拥挤的状况下,最无害的细菌也能迅速进化出剧烈的毒性),仍然是现代社会巨大的威胁。事实上,很多病毒学家呼吁必须找到一种新的饲养动物的方法,而不是如此拥挤地放置于巨大的工业化农场。
根据文意,作者说“流行病是一种社会现象”的主要依据是:
流行病的存在是因为人类创造了允许病菌进化的社会条件
流行病的存在是人类发动战争的后遗症
流行病的存在是因为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的污染和破坏
流行病的存在是因为人类聚居的生存方式
2018年,全国法人单位数量比2013年增长100%以上的行业门类有( )个。
8
9
10
11
根据人事部门的数据,某单位的女性员工多于男性员工。中共党员员工多于政治面貌为群众的员工。(该单位员工政治面貌只有中共党员和群众两种情况)
下列判断一定正确的是:
政治面貌为群众的女性员工多于政治面貌为群众的男性员工
政治面貌为中共党员的男性员工多于政治面貌为中共党员的女性员工
政治面貌为中共党员的女性员工多于政治面貌为群众的男性员工
政治面貌为群众的男性员工多于政治面貌为中共党员的男性员工
某银行推出3年期和5年期的两种理财产品A和B。小王分别购买这两种产品各1万元,结果发现,按单利计算(即利息不产生收益),B产品平均年收益率比A产品多2个百分点,期满后,B产品总收益是A产品的2.5倍。那么,小王各花1万元购买A、B两种产品的平均年收益分别是:
700元和900元
600元和900元
500元和700元
400元和600元
日前,研究人员发明了一种弹性超强的新材料,这种材料可以由1英寸被拉伸到100英寸以上,同时这一材料可以自行修复且能通过电压控制动作。因此研究者认为,利用该材料可以制成人工肌肉,替代人体肌肉,从而为那些肌肉损伤后无法恢复功能的患者带来福音。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不能支持研究者的观点:
该材料制成的人工肌肉在受到破坏或损伤后能立即启动修复机制,比正常肌肉的康复速度快
该材料在电刺激下会发生膨胀或收缩,具有良好的柔韧性,与正常肌肉十分接近
目前,该材料研制成的人工肌肉尚不能与人体神经很好的契合,无法实现精准抓取物体等动作
一般材料如果被破坏,需通过溶剂修复或热修复复原,而该材料在室温下就能自行恢复
我们要了解和评判一个作者,应该知道那个时代对于他那一类作品的意见,这些意见就是后世文艺批评史的材料,而在当时表示一种文艺风气。一个艺术家总在某些社会条件下创作,也总在某种文艺风气里创作。这个风气影响到他对题材、体裁、风格的去取,给予他以机会,同时也限制了他的范围。
对这段话理解错误的一项:
艺术家的创作受当时风气的影响
当时风气对艺术家的创作的影响是消极的
要了解一个作者,知道他那个时代对于他那一类作品的意见是必须的
时代对于他那一类作品的意见,反映了他那个时代的文艺风气
为了测试婴儿如何对运动做出反应,研究小组对21名婴儿进行了监测,母亲们尝试了四种让婴儿安静下来的方法,“抱着婴儿走动”“将婴儿放在婴儿车或者摇床上来回摇动”“坐着抱住婴儿”“让婴儿躺在床上”。使用第三种和第四种方法时,哭闹的婴儿并没有平静下来;使用第一种方法时婴儿们都停止了哭泣,其中近一半在五分钟内入睡;第二种方法有与第一种方法类似的镇静效果,但程度较小。因此,科学家得出结论,抚慰婴儿的最佳方法是让其处于轻微的运动节奏中。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削弱上述结论?
四种方法的试验分别选在了不同的时间和地点
如果让父亲抱着婴儿走动也能使婴儿安静下来
一些哺乳动物的母亲携带幼崽走动时,能使幼崽保持安静
摇动婴儿车或摇床会产生与行走类似的运动节奏
在下文横线处填入的词语,最为恰当的一项是:
查韦斯在国内被认为是个“勇敢的改革者”。他认为新自由主义发展模式不适合拉美发展中国家,因此,他试图建立一种以人为中心、结合市场机制和国家调节作用、充分利用国内优势、实行合理开放的发展道路,_______“不现实”的共产主义,_______“野蛮”的资本主义,_______一条有拉美和委内瑞拉特色的“第三条道路”,_______在全球化浪潮中,“_______要适当加入,_______要确保自己的民族特性”。
既是,也是,而不是,更不是,既,又
既不是,也不是,而是,而且,既,又
既不是,也不是,而是,而且,虽然,但是
既是,也是,而不是,更不是,虽然,但是
马太效应是指任何个体、群体或地区,一旦在某一方面(如金钱、名誉、地位等)获得成功和进步,就会产生一种积累优势,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和进步。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马太效应的是:
我国在“十一五”期间,要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调节过高收入,规范个人收入分配秩序,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
美国科学史研究者罗伯特·莫顿说:“对已有相当声誉的科学家做出的科学贡献给予的荣誉越来越多,而对那些不出名的科学家则不承认他们的成绩。”
同普通商品市场相反,股票市场的价格机制对需求和供给都具有一种正反馈性的激励功能。这种价格正反馈机制总是强化着供给与需求的逆向变动趋势,从而拉大或维持着供求不平衡关系。因此,在股票市场上,价格的上升会推动价格的上升;相反,价格的下跌则会导致价格的进一步下跌
在有些行业中,人员的流动是单向的,只能升迁不能降格,一旦升迁后,即意味着可以扶摇直上,而不能升迁者只能在原地踏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