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音乐生活中,已然发生、正在发生一些足称重大的转变,但绝大多数人_______,不以为意。比如,你已经有多久没有被一首歌深深感动,未再体验那种灵魂直上云天的感受?我们没觉得这有什么,我们已经习惯于__________地对待音乐,偶尔地在社交网络随手转发一手歌曲,就像随手转发一桩八卦传闻。
填入划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默不作声 轻而易举
习焉不察 犹豫不决
默然接受 认真严肃
浑然不觉 随随便便
小方:“所有河南人都喜欢喝胡辣汤。”
小圆:“李明就是河南人,他就不喜欢喝胡辣汤。”
小方:“好吧,所有‘真正的’河南人都喜欢喝胡辣汤。”
以下最准确指出小方论证中漏洞的是:
试图通过修改标准的方式,来维护自己有缺陷的观点
试图通过把个体的特点属性扩大为群体的共有属性来偷换概念
看到别人的论述里面有谬误,就认为别人的观点一定是错误的
试图通过用批评回应批评的方式,免去为自己观点辩护的责任
数字技术开启了图像和视频时代,极大拓展了各类人群参与文化创作和消费的规模。消费者以较低费用甚至免费登录一个平台,文化服务就会________,能够听到或试听世界各地的音乐,看到或试看全球的电影,________地欣赏博物馆中珍贵的藏品。手机和平板电脑的便携性和移动性,更加________现代社会快节奏、时间碎片化、空间移动频繁的特点,更利于创作和欣赏文化产品。
依次填入画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触手可及 酣畅淋漓 符合
应有尽有 足不出户 契合
扑面而来 无拘无束 贴合
信手拈来 赏心悦目 切合
某学校要从甲、乙、丙、丁、戊、己、庚七名学生中挑选四人组成一个辩论队,去参加全市的辩论比赛。根据平时的训练情况,挑选必须满足下列条件:
(1)如果戊参加,则丙也要参加;
(2)除非乙参加,否则庚不参加;
(3)甲和乙中至少有一人参加,但不能都参加;
(4)戊和己中至少有一人参加,但不能都参加。
根据以上陈述,以下哪些学生一定会参加辩论比赛:
乙或庚,或者二人都参加
戊或庚,或者二人都参加
丙或丁,或者二人都参加
丙或戊,或者二人都参加
甲、乙和丙三人在某中学分别教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和政治六门课程中的两门,已知:
每门课程只由甲、乙、丙三人中的一人负责;
数学老师和物理老师是邻居;
甲是三人中年龄最小的;
丙和语文老师、物理老师一起回家;
语文老师比政治老师年龄要大;
周末,英语老师、政治老师和甲一块打球。
由此可知,三位老师所教的课程是:
甲教物理和化学,乙教英语和语文,丙教数学和政治
甲教数学和化学,乙教政治和语文,丙教物理和英语
甲教物理和英语,乙教化学和数学,丙教语文和政治
甲教英语和化学,乙教物理和语文,丙教数学和政治
美感有时类似于灵感,只有在特定状况下才能产生。当公式的推导终于成功,或是忽然看懂一种繁难的理论,那一时刻的强烈感受不仅难以重现,也是不可转述的。晚唐的贾岛是有名的苦吟诗人,他和韩愈共同推敲“僧敲月下门”之句并结为忘年之交之事自古传为佳话。然而他还有两句诗更是苦吟了数年——“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对于这两句诗他自称:“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然而后世却有人认为此句稀松平常,“有何难吟”。这里自然也有文化底蕴的差别,但美感之难以传递也是极重要的原因,是以诗人自己也说“知音”方才能赏。
文中举贾岛的例子是为了说明:
欣赏诗词要有足够的文化底蕴
美感很难向他人传递
写诗就是在寻找灵感、创造美感
世上知音难觅
航天局认为优秀宇航员应具备三个条件:第一,丰富的知识;第二,熟练的技术;第三,坚强的意志。现在至少符合条件之一的甲、乙、丙、丁四位优秀飞行员报名参选,已知:
①甲、乙意志坚强程度相同;
②乙、丙知识水平相当;
③丙、丁并非都是知识丰富;
④四人中三人知识丰富,两人意志坚强,一人技术熟练。
航天局经过考察,发现其中只有一人完全符合优秀宇航员的全部条件。他是:
甲
乙
丙
丁
一个民族的文化与精神的健康发展,最重要的标志就是敢于并善于_______所有优秀的文化,如我们常常讲,大唐时代长安流行胡乐,并没有使我们的文化出现_______。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吸收 断裂
接纳 蜕变
借鉴 浮躁
融合 停滞
某单位选举工会主席,每人投票从甲、乙、丙三个候选人中选择一人。已知该单位共有52人,并且在计票过程中的某时刻,甲得到17票,乙得到16票,丙得到11票。如果得票比其它两人都多的候选人将成为工会主席,那么甲最少再得到多少票就能够保证当选:
2
3
4
5
门槛低、读者广泛、方便快捷,是互联网平台备受诗人青睐的重要原因,在新技术、新平台的带动下,一批“草根诗人”以及“网络诗人”有了尽情展现的平台,精致页面、真人朗读、动听配乐、专家评论,共同为读者提供立体化且直观可感的诗歌体验,每晚一首诗的推介模式,正在成为若干中国人新的夜生活,许多诗歌平台拥有几万甚至几十万的订阅量,即使大多数人都看不懂,某些时候,我们惊奇地发现,一句广告语也可能是诗,一个策划文案也可能是诗,诗已经不仅仅是精神生活的配饰。
这段文字主要介绍:
互联网对诗歌的影响
诗歌平台的推介模式
大众对诗歌态度的变化
诗歌与日常生活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