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2011年内,低收入户人均纯收入与上年相比增长最快的年份是: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健康国家”战略是一个具有坚实科学背景的发展战略,它是基于公共卫生、流行病学、临床医学、卫生经济与卫生政策的学科,针对居民健康问题进行广泛研究,对居民健康发展高度关注的发展战略,也是不同政府部门和不同学科之间相互配合、共同研究、合作实施的高层次社会发展战略,这一战略以其充分的协调潜力而有助于改善居民的健康状况。
下列对“健康国家”发展战略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健康国家”发展战略研究居民健康,致力于改善居民健康状况
“健康国家”发展战略的独特之处是具有非凡的整合和协调潜力
“健康国家”发展战略的学科依据是公共医学与卫生经济政策等
“健康国家”发展战略是政府与不同学科间的高层次社会发展战略
2014年2月21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意见》,决定将新农保和城居保两项制度合并实施,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是基于:
统筹城乡发展,打破城乡制度的“二元化”差异
居民当前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可以拉动经济增长
促进城乡养老待遇公平,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目标的实现
实现社会公平,为创造经济效率提供坚强物质保证
2014年,某地区生态移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084元,其中县内移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933元,县外移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253元。2014年该地区生态移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3326元,比该地区山区九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1099元。
2014年,该地区农村居民在食品烟酒、衣着、居住三项消费上支出约占总消费支出的:
49%
56%
67%
74%
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使人力资本的市场价值得以实现,居民的教育收益率从较低水平提高到10%左右,这也是不同受教育水平劳动者之间收入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随着劳动者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高学历劳动者不再稀缺,教育收益率逐渐稳定,高学历与低学历劳动者的工资比不再上升,近年来甚至出现工资趋同的现象,不同学历劳动者之间的收入差距在缩小。随着我国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进一步普及和教育公平得到保障,教育对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的积极效应将进一步显现。
与这段文字内容相符的是:
学历高低与劳动者收入多少成正比
劳动者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不同学历劳动者之间的工资比稳中有降
人力资本市场不断调整,使得教育因素对收入的影响逐渐减小
教育普及和教育公平的保障,使收入分配差距不断减小
2022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883元,比上年增长(以下如无特别说明,均为同比名义增长)5.0%。分城乡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9283元,增长3.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33元,增长6.3%。
2022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4538元,比上年增长1.8%。分城乡看,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30391元,增长0.3%;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6632元,增长4.5%。
2022年,表中所呈现的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的类别中,同比增加超过120元的有( )项。
1
2
3
4
调查显示,2010年,有41.6%的城镇居民对文化消费持谨慎态度,有24%的居民家庭没有订报纸和杂志,有75%的居民很少去或没有去过电影院。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城镇居民对文化消费没有兴趣
报纸、杂志、电影票价格偏高
城镇居民的文化消费水平偏低
文化产品不重视城镇消费群体
由于原有积累、受害程度乃至各自心理承受能力等因素的差异,灾区居民会逐渐显示其需求的差异性和多样化,对由政策带来的实际受益表现出不同的思考与评价。为此,有必要实施差别化的公共政策,满足灾区居民多样化的需求。
这段文字重在说明:
如何看待灾区居民的需求
如何满足灾区居民的需求
政策应考虑灾民的不同需求
政策应容许居民的评价意见
虽然中国的救灾能力在经历过多次大型自然灾害后有了较大的提升,但是防灾教育依然落后。中国扶贫基金会2015年对中国公众的防灾意识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仅有24.3%的城市居民表示关注灾害应对的相关知识,这一数据在农村仅为11%。此外,只有不到4%的城市居民在日常生活中做了基本的防灾准备,超过半数的农村居民从未参加过任何防灾培训。形同虚设的防灾教育无法提高民众的自救能力,等到灾难发生后才开始组织学习,逝去的生命已经无法挽回。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防灾教育比救灾更重要
中国的防灾教育亟待加强
防灾教育是提高自救能力的基础
城市与农村在防灾教育上严重失衡
中国古代四大名楼分别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鹳雀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的黄鹤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岳阳楼,“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滕王阁。上述引用诗文的作者依次是:
王之涣 崔颢 范仲淹 王勃
陈子昂 李颀 王勃 范仲淹
王之涣 李颀 范仲淹 王勃
陈子昂 崔颢 王勃 范仲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