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次抽奖活动在三个箱子中均放有红、黄、绿、蓝、紫、橙、白、黑8种颜色的球各一个,奖励规则如下:从三个箱子中分别摸出一个球,摸出的3个球均为红球的得一等奖,摸出的3个球中至少有一个绿球的得二等奖,摸出的3个球均为彩色球(黑、白除外)的得三等奖。
问不中奖的概率是多少?( )
在0~25%之间
在25~50%之间
在50~75%之间
在75~100%之间
现在的天文学,不只是研究太阳、月亮、星星在天上的位置和运行规律,还要研究星星里面的变化,研究宇宙的演化。
对这段话的准确复述是:
现代天文学只研究星星里头的变化
现代天文学不仅研究星体的运行规律及其内部变化,而且还要研究宇宙的演化
现代天文学只研究太阳、月亮和星星在天上的位置和运行规律
现代天文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
如图,问号处的数字为:【2020-上海A-064/上海B-063】
168
132
96
72
2020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39.2万亿元,保持9.7%高位增长,占GDP比重为38.6%,同比提升2.4个百分点。
产业数字化发展深入推进,2020年我国服务业、工业、农业数字经济占行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为40.7%、21.0%和8.9%。
2020年,数字经济规模超过1万亿元的省份有广东、江苏、山东、浙江、上海、北京、福建、湖北、四川、河南、河北、湖南和安徽;另有8个省份超过5000亿元;从GDP占比看,北京、上海领先,分别达到55.9%和55.1%;从增速上看,贵州、重庆、福建数字经济增速位列前三,增速超过15%。
2020年,产业数字化规模同比增长约:
9.2%
9.8%
10%
10.7%
人之所以能看到物体,是因为物体阻挡了光波的通过。如想让某个小球隐形,可在该小球的四周覆盖一层以同心圆形状排列的超材料,这种材料能挡住传来的一切光波,并且不发生反射或吸收现象。被挡开的波在物体的另一边再次汇合后继续沿直线传播。在观察者看来,物体就似乎变得“不存在”了,也就实现了视觉隐身,简而言之,隐身衣使用的超材料,可以让雷达波、光线或者其他的波绕过物体而不会被反弹,进而达到不可视的效果。未来,隐形衣将被首先应用于军事领域,提高作战的隐蔽性和安全性。但如果任何人都可以实现隐形,也会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
与这段文字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隐身衣能够让光线穿透自身
物体阻挡光波使人能够视物
隐身衣用于军事会引发战争
使用超材料能够反弹雷达波
某部门举行年会抽奖活动。抽奖箱里有80个抽奖券,共20个不同的数字,每个数字均出现4次,且分别对应一份礼品,不同的数字对应的礼品不同。每人当天限抽1次。那么最少多少人当天参加抽奖活动,才能保证至少有3人领取的礼品相同?
41
42
61
62
国家实施文化数字化战略,出发点和落脚点之一都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这也决定了,尽管文化数字资源可以在市场上“开展数据交易”,但也要依法依规向民众开放,公共文化资源数据开发后的交易也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文化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变量,数字化无疑为这个变量增加了权重,文化数字化战略秉持以人为本、全民共享,坚持以文化公平促共同富裕。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文化数字化是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结果
文化资源数据的开发与交易要以人为本
文化数字化所带来的利益应由民众共享
数字化是促进民众共同富裕的新动力
“数字乡村”战略是“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方面,发展数字农业、推进农业数字化对于做好“三农”工作有着重要意义。由于城乡差距,我国农村的网络基础设施和网民数量均落后于城市,但是在“十三五”期间,尤其是2019年、2020年,农村网民规模和互联网普及率出现了非常显著的增长,远高于全国网民规模和互联网普及率的平均增速。这表明,我国城乡间互联网发展不均衡的现象已得到改善。
这段文字最后一句中的“这”指的是:
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和网民数量均落后于城市
我国城乡间互联网发展不均衡已经得到改善
数字技术已持续渗透到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
农村网民规模和互联网普及率获得大幅提升
依次填入下列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_______目前对于地球磁场的变化和倒转提出了不少理论或模型,_______基本上都处在假设和推测的阶段,并没有一个十分成熟的理论。
②在评价标准上,_______看数字,_______不能只看数字,要防止“干部出数字”、“数字出干部”的现象。
③汪曾祺先生终生主要从事创作,即使偶尔也写些评论,甚至这些评论可以归入学术论文一类,_______总的说来,他天生就是一个作家,_______很难算是一个纯粹的学者。
即使/也 虽然/但是 但/而
即使/也 既/又 不过/也
尽管/但 虽然/但是 不过/也
尽管/但 既/又 但/而
数字图像修复技术中的文物虚拟修复技术就是对一些文物数字图像中所缺失、损坏的部分,应用现有的图像信息,根据一定的修复原则进行还原修复的技术。其主要目的是使修复后的数字图像无限接近原视图。
在文物保护领域中,受到很多历史因素或其他客观因素的影响,出土的文物和存放时间长的文图表面会有很多的缺失破损情况,如裂缝、咬色、生锈、霉变等,这使得文物信息大量缺失,对文物欣赏及研究有很大影响。在以往的文物修复过程中,一般是修复工作者通过对文物补色、刷洗等方法进行简单修复;即使在当今的文物修复中,依然主要由具有想象力的修复专家在文物本体上进行处理。这种处理一旦形成便很难更改,稍有大意,存留下来的文明将不复存在,因此风险性极高。同时,不同的文物专家通常对文物修复会有不同的主张,分歧意见难以统一。
为更好地解决上述问题,可以利用计算机虚拟修复技术,对需要修复的文物及数字图像进行仔细评估,充分运用统计学理论及微积分方程建立预测模型,再用图像已知区域信息对缺失区域进行评估,这样便可更好地对数字图像进行虚拟修复,更加方便快速地提出修复方案,大大缩短文物修复的工作周期,有效预防手工修复过程中对文物的二次伤害,同时避免人工修复中主观因素的影响,最大限度地修复文物的缺失信息,使文物重现原貌。
在文物虚拟修复实验中,对任何情况的信息缺失的修复,均需遵循文物保护“修复如初”的基本原则。如现存于西安碑林博物馆中唐昭陵六骏中的“清骓”石雕,就采用了基于变分PDE的修复模型进行了原型修复,对图像中的裂痕进行了严密合理的计算估计,并根据所得周围像素的数值对裂隙处的像素进行了填算,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缝隙中缺失的相关信息,使修复效果较为连续自然。
另外,在文物修复过程中,如果通过已知信息不能对文物缺失部分进行判断,并且查阅不到相关资料证明其缺失情况,则不能按照人的主观意愿对文物进行修复。在文物虚拟修复时,一定要给计算机发出相应指令,对图像进行对照分析,标记出图像中可以进行虚拟修复的位置,对不能判断的部分则不能进行标记,否则计算机就会进行错误的修复。
“清骓”石雕的例子,意在说明数字图像修复技术:
具有独特优势
可能存在的问题
应遵循的原则
如何填补缺失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