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报业协会在2003年度总报告中说,在全球报业表现低迷的形势下,中国报业发行量却增长了8.5%,从1997年到2002年5年累计增长30.3%。
根据世界报业协会2003年6月13日发表的全球日报发行量排行榜,中国有3份报纸进入前20名:《参考消息》以日发行量270万份排在第9名,《人民日报》以日发行量186万份排在第18名,《羊城晚报》以日发行量150万份排在第20名。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报纸消费国,日销量达8200万份。仅次于中国的是日本,日销量是7080万份。
按照日销量8200万份、13亿人口计算,中国平均每千人拥有日报数量为63份,比1999年增长了7份,但数量仍然偏少。日本平均每千人拥有日报的数量为545份,美国平均每千人拥有日报的数量为198份。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早在1996年,世界平均每千人拥有日报的数量就已经达到96份,发展中国家平均每千人拥有日报的数量为60份,发达国家平均每千人拥有日报的数量为226份。1999年,按平均每个人拥有日报的数量算,挪威排第一,每千人583份。
美国是报业最发达的国家,根据E&P提供的数据,美国拥有日报1468种(2001年的数据),非日报7689种(2000年的数据)。人口远多于美国的中国报纸数量应该相应多于美国。美国的报业发达是建立在经济高度发达基础上的,因此目前两国还不具有可比性,但这至少说明2002年2137种报纸的数量远非中国报业规模的极限。
然而,目前中国城乡人口比例悬殊,人口总体教育水平较低,人民生活水平及全国经济水平都处于较低阶段,对报纸的需求必然只能保持在一个有限的水平上。目前总体状况是:就数量而言,乡村人口报纸拥有量极度稀少,而城市人口拥有量相对饱和;就质量而言,前几年报业成长主要都是规模扩张、数量膨胀,在质量方面提高很小,优秀报纸的种数远未能满足读者的需求。因此,中国报业距离成熟尚需时日,还要允许有大量新产品进入市场。
1992—2002年,全国报纸广告11年来以平均约32%的增长率迅速发展(见下表)。报纸广告的快速增长、占广告总市场超过20%的份额以及不断增长的占GDP的比重,说明报纸作为主流媒体的位置仍将持续相当长的一个时期。报纸广告业必将随着总体广告市场的扩张而同步扩张。
近年来,以都市居民为主要读者的综合都市报(包括晚报、早报、时报、都市报)的广告得到了快速发展。据慧聪国际媒体研究中心统计的数据,2001年都市类报纸的广告刊登额达到205.92亿元,占全部报纸广告刊登额的66.18%,比2000年增长了15.72%,在各类报纸中增长率最高,市场占有率提高了将近6个百分点。2002年1—10月,综合都市报广告规模达到233.54亿元人民币,与2001年同期相比增长40.08%,占据了68.20%的报纸广告市场份额(见下图)。
这些数据表明,都市类报纸已经成为广告投放者最重要的广告媒体,都市报的广告规模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整个报业的广告规模。
从表格可以看出1992-2002年报纸广告总收入不断增长。根据文意,其原因之一是:
报纸发行量日渐增长
报纸广告投放量上升
报纸长期保持着作为主流媒体的地位
报纸办得越来越好
国土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印发《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建设租赁住房试点方案》,正式允许城中村、城郊村、城边村集体建设用地建设租赁住房,引起各方关注。有观点认为,集体建设用地建设租赁住房入市后,将使大量有购房意愿和购房能力的人去租房,进而平抑房价。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将最能质疑上述观点:
集体建设用地建设租赁住房试点会导致商品房建设用地供应量减少
允许集体建设用地建设租赁住房会使农民农业生产收入受损,试点方案的推进会受到阻碍
该试点方案的出台赋予了城中村、城郊村、城边村的出租房合法地位
该试点方案出台前就有大量集体建设用地偷偷入市,租房市场需求已经得到满足
中国在“十一五”期间,经济发展迅速,中国经济年均增长11.2%,远高于同期3.5%的世界平均水平。我国经济总量的国际地位实现“三连跳”。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GDP)22569亿美元,居世界第五位,2010年增加到58791亿美元,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GDP占世界的比重也逐年上升,从2005年的5%提高到2010年的9.5%。同时,中国与美国的差距逐步缩小,相当于美国GDP的比例从2005年的17.9%上升至2010年的40.2%。人均国民总收入(GNI)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与上年相比,中国人均国民总收入增加最多的年份是:
2009年
2008年
2007年
2006年
2013年末,吉林省共有从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活动的法人单位130914个,比2008年(2008年是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年份,下同)增加6487个,增长5.2%;产业活动单位157542个,增加5490个;个体经营户972280个,减少12861个,其中:有证照个体经营户719319个,增加50818个。
2013年末,全省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487.3万人,比2008年末增加15.9万人,增长3.4%。有证照个体经营户从业人员181万人,比2008年末减少34.2万人,下降15.9%。在法人单位从业人员中,位居前三位的行业是:制造业155.8万人;建筑业53.8万人,占11.0%;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53.8万人,占11.0%。在有证照个体经营户从业人员中,位居前三位的行业是: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67.4万人,占37.2%;批发和零售业63.0万人,占34.8%;住宿和餐饮业22.6万人,占13.0%。2013年末,全省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企业资产总计65441.9亿元。其中,第二产业企业资产总计27113.9亿元。
2013年末,吉林省第三产业企业资产占第二、三产业资产总计的:
41.4%
5.1%
94.9%
58.6%
2015年保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24282.52亿元,同比增长20.00%,比上一年高2.51个百分点。其中,产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7994.97亿元,同比增长10.99%;寿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13241.52亿元,同比增长21.46%;健康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2410.47亿元,同比增长51.87%;意外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635.56亿元,同比增长17.14%。
2015年保险公司赔款和给付支出8674.14亿元,同比增长20.20%。其中,产险业务赔款4194.17亿元,同比增长10.72%;寿险业务给付3565.17亿元,同比增长30.67%;健康险业务赔付和给付762.97亿元,同比增长33.58%;意外险业务赔款151.84亿元,同比增长18.24%。
截至2015年末,保险公司资金运用余额111795.49亿元,较年初增长19.81%。其中,银行存款24349.67亿元,占比21.78%;债券38446.42亿元,占比34.39%;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16968.99亿元,占比15.18%;其它投资32030.41亿元,占比28.65%。
截至2015年末,保险公司总资产123597.76亿元,较年初增长21.66%.其中,产险公司总资产18481.13亿元,较年初增长31.43%;寿险公司总资产99324.83亿元,较年初增长20.41%;再保险公司总资产5187.38亿元,较年初增长47.64%;资产管理公司总资产352.39亿元,较年初增长46.44%。
2013年保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约为:
20667亿元
18232亿元
19426亿元
17223亿元
2013年公共财政收入的增速约为:
15%
10%
13%
7%
截至2017年末,全国农村贫困人口从2012年末的9899万人减少至3046万人,比上年末减少1289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的10.2%下降至3.1%,比上年末下降1.4个百分点。
分三大区域看,2017年东、中、西部地区农村贫困人口全面减少。东部地区农村贫困人口300万人,比上年减少190万人;中部地区农村贫困人口1112万人,比上年减少482万人;西部地区农村贫困人口1634万人,比上年减少617万人。
分省看,2017年各省农村贫困发生率普遍下降至10%以下。其中,农村贫困发生率降至3%及以下的省份有17个,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湖北、广东、重庆。
全国农村贫困监测调查显示,2017年,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377元,比上年增加894元。
2017年贫困地区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快于上年。其主要特点:一是粮食丰收,贫困地区农村居民出售农产品数量增加,粮食、肉羊等部分大宗农产品市场价格回升。农民家庭一产经营净收入人均2826元,增长3.2%,增速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二是随着产业扶贫、旅游扶贫、电商扶贫等深入推进,贫困地区二三产业加快发展,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取得可喜进展。农民家庭二三产业经营净收入人均897元,增长20.4%,增速比上年提高6.5个百分点。
2017年贫困地区农村居民分项收入增速全面快于全国农村居民。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3210元,比上年增长11.8%,增速比全国农村平均水平高2.3个百分点;人均经营净收入3723元,增长6.9%,增速比全国农村平均水平高0.9个百分点;人均财产净收入119元,增长11.9%,增速比全国农村平均水平高0.5个百分点;人均转移净收入2325元,增长14.8%,增速比全国农村平均水平高3.0个百分点。
以下说法中错误的是:
①2012年末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约为2017年末的3.8倍;
②2017年东、中部地区农村贫困人口之和占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的46.4%;
③2016年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经营净收入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重超过50%。
①和②
①和③
②和③
仅有③
江西省2015年财政总收入3021.5亿元,比上年增长12.7%,财政总收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8.1%,比上年提高1.0个百分点。其中,税收收入2373.0亿元,增长8.8%,占财政总收入比重为78.5%,其他收入648.5亿元。所有县(市、区)财政总收入突破6亿元,其中,财政总收入超10亿元的县(市、区)85个,比上年增加8个;超20亿元的36个,增加7个;超30亿元的17个,增加2个;超50亿元的5个,增加2个;百亿县实现零突破,南昌县财政总收入达100.9亿元。
以下关于江西省财政总收入情况的描述与资料相符的是:
2015年江西省财政总收入比5年前翻了一番
2011年-2015年江西省财政总收入的增长幅度呈逐年下降的趋势
2014年江西省财政总收入占生产总值比重为18%
2014年江西省财政总收入不是主要来源于税收收入
2013年末,一家公司为鼓励员工按时上班,对于2013年从未迟到的员工,公司为其免费办理公司旗下电影院2014年实名制的年卡,该公司员工张明拥有该电影院的2014年的年卡。
据此,可以推出:
张明在2013年上班从未迟到
2014年全年张明可在该影院免费观影
2013年没有迟到的员工有2014年年卡
拥有实名制年卡的员工在2013年从未迟到过
2013年1~2月,全国公共财政收入(由中央财政收入与地方财政收入组成)22426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1508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收入10779亿元,同比增长1.6%。而受股市成交额增加的影响,1~2月证券交易印花税达到81亿元,同比增长72%。
2013年1~2月,我国实现城市维护建设税634亿元,同比增长8.5%;营业税3349亿元,同比增加414亿元,增长14.1%,主要是房地产市场成交额增加带动房地产营业税相应增加;房地产企业所得税479亿元,增长31.4%。
2013年1~2月,属于地方税种的土地增值税实现收入515亿元,同比增长42.1%;契税487亿元,同比增长31.6%;城镇土地使用税233亿元,同比增长2%;耕地占用税175亿元,同比增长7%。
2013年1~2月全国公共财政收入中,地方财政收入所占比重约为:
39.7%
48.1%
51.9%
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