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20世纪各种文化遭受危机与困惑之时,学者们往往返身探求不同文明的原点和文化资源,通过世界性的比较与对话,以寻找未来的发展方向与道路。此时,音乐权威话语的主流地位也开始让位于对话。实现对话的前提是平等的价值观,以此为条件,中西音乐才有对话的可能。否则,我们只有听话的资格,而没有发言与对话的权利。因此,中国音乐传统不是以其提供给专业音乐创作的素材、音乐库、原料等来进行其价值定位的,而是参照当今东西方音乐文化比较研究而定位的。
对本段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通过比较与对话探求解决文化危机的途径
中西音乐进行对话的前提是平等的价值观
探讨如何对中国音乐的传统进行价值定位
通过平等对话以摆脱中国音乐传统的困境
音乐绝不是仅仅用好听、悦耳、舒服等感官刺激所能概括得了的,简单地以好听与否作为音乐审美判断,_____________________,难免有迎合大众,弱化、矮化音乐艺术价值和意义之嫌。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一概拒绝理性的参与或诠释
彻底否认情感的激荡与共鸣
无视社会时代的影响及反映
不去了解作曲者的心路历程
弗朗西斯·H·劳舍尔博士在1993年通过实验展示了音乐和学习之间的联系。欣赏音乐可以提高智商,从而促进学习,这种现象叫作莫扎特现象。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能够削弱上述观点:
学习音乐所需要的毅力是在任何学习中都需要的性格特征
音乐对人的品格的影响比对智商的影响更大
研究音乐的专家并不比其他领域的专家智商更高
听莫扎特作品后智商表现出的短暂提高没有持续到实验结束
听莫扎特的音乐能够提高智商,这被称作“莫扎特效应”。无论“莫扎特效应”有无这样的神奇功效,音乐在陶冶情操、抚慰心灵上的作用正在逐步显现出来。人类离不开音乐也是显而易见的事实。
通过这段话,可以知道的是:
作者认同“莫扎特效应”
作者认为音乐能够提高智商
看不出作者是否认同“莫扎特效应”
音乐在大脑的开发方面起关键作用
就在“古典音乐注定是―种小众艺术”成为―种基本共识时,这个艺术门类的门槛却被新技术撬动了。之前,古典音乐使尽浑身解数,试图吸引新受众而不得,新技术却展现了另一种可能性,如果有适当的机会,人们其实渴望了解古典音乐。
以这段文字作为开头,文章接下来最可能论述什么:
古典音乐的新魅力
古典音乐的受众群体
新技术促进古典音乐传播的方式
新技术在古典音乐传播中的作用
所有的艺术家都懂音乐,有些懂音乐的写诗歌,你不写诗歌,所以你不是艺术家。
以下哪项的推理结构与上述推理的形式最为类似:
所有的羊都吃草,有些吃草的吃田螺,牛不吃田螺,所以牛不是羊
所有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都会画图,有些会画图的爱好书法,小明不会画图,所以小明不是工业设计的学生
所有的教授都承担过国家级课题,有些承担国家级课题的是名教授,老范是普通教授,所以老范没承担过国家级课题
所有的女士都爱美,有些爱美的还喜欢健身,小丽不喜欢健身,所以小丽不是爱美的女士
建筑∶凝固的音乐∶哥特式建筑
运动∶使人健康的方式∶生命
眼睛∶心灵的窗户∶丹凤眼
偶数∶能被2整除的数∶6
音乐∶流动的符号∶钢琴
“高山流水”是任何人都极为欣赏的古典音乐,而每个人对任何一种古典音乐的态度是要么着迷,要么不欣赏。
由此可见:
任何人都欣赏古典音乐
任何人都不欣赏古典音乐
任何人都对“高山流水”着迷
有些人对“高山流水”不着迷
如今,音乐艺术好像进入了一个兴盛时期。中国人谁不能唱几支歌?然而,就是在这种全民皆卡拉OK的热潮中,音乐正令人不安地走“下坡路”。有报道称,目前各种演奏会的观众中,大部分是音乐圈的人。其余的是音乐学院的老师和学生们,形成今天你演我看、明天我演你看的情形。与此形成强烈反差的,是人们对儿童音乐教育的热情。笛子二胡、吉他扬琴、黑管小号萨克斯、电子琴手风琴乃至钢琴,所有高雅的乐器都走进了儿童世界。
文中“与此形成强烈反差的”中的“此”具体指代的是:
音乐正令人不安地走“下坡路”
全民皆卡拉OK的社会现象
专业音乐人士是各种演奏会的主要观众来源
各种演奏会上,音乐圈内人互为表演者和观众的情形
古筝是中华民族的一种特色乐器,古筝音乐在我国历史上更是源远流长,从古到今,古筝音乐产生了许多具有价值的名曲,以下曲目哪一项不是古筝名曲:
《渔舟唱晚》
《高山流水》
《林冲夜奔》
《百鸟朝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