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溶解性能来分,农药可以分为水溶性和脂溶性两种。传统用水浸泡的方法,只能去除果蔬表面的水溶性农药,却不能除去其主要残留物质——脂溶性农药。而且,在浸泡过程中,水溶性农药会溶解在水中并形成具有一定浓度的水溶液,若浸泡时间过久,则很有可能导致水中的农药被果蔬重新吸附,还会造成蔬菜中的许多水溶性营养素如维生素C以及钙、镁、铁、锌等溶解在水中,从而造成其营养成分损失。
以下对文意的概括最恰当的是:
水浸泡法清洗果蔬的弊大于利
水浸泡法清洗果蔬如何控制时长
脂溶性农药清洗难度大于水溶性农药
水浸泡法清洗果蔬具有局限性
人眼为了看清不同距离的物体,需要不停地调节焦距,而眼睛调节焦距是通过调节眼球内晶状体的凸度来完成的。年轻时,晶状体有着良好的弹性,可以看清不同距离的物体。随着年龄增长,晶状体密度增加,弹性逐渐下降,调节的范围越变越小,因此就不能看清近处的物体。眼睛自身的调焦能力下降是正常的衰老退化现象,老花眼会随之出现,每个人都无法避免。近视者照样会老花,只是镜片度数不同而已。没有近视的老人得了老花眼,看远不用戴眼镜,看近才需要。而原有近视眼的人得了老花眼,看远仍要用近视眼镜,看近时就不一定了,因为近视眼和老花眼能够抵消“看近”的这一部分。而患上老花眼是板上钉钉的事实。
根据这段文字,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年轻时近视,到老了就不用戴老花镜了
年轻时近视,到老了时近视度数可能会下降
人年轻时如果近视,晶状体的密度就会增加
患了老花眼的人,看远时不需要戴眼镜,看近时需要戴眼镜
近来虽然有降雨,但气温并没有降多少,不少人仍然依赖空调过日子,而干眼症也“趁机上位”,让不少年轻人眼睛干涩刺痛。记者近日从多家医院了解到,近来就诊的干眼症患者比以往增多,主要集中在上班族和青少年。专家介绍,干眼症本是中老年疾病,年轻患者增多与电子产品的大量使用以及用眼过度有关。看电脑或电视屏幕,眨眼次数减少,眼睛得不到滋润就易引发干眼症。长时间使用空调、空气干燥也是诱因之一。
从上述文字可知,下列有关“干眼症”的叙述错误的是:
眨眼次数减少也容易引起干眼症
使用空调是引起干眼症的诱因之一
年轻人不会得干眼症
大量使用电子产品容易引发干眼症
调查显示,我国脱发人群数量达3亿,其中69.8%是30岁以下人群。有一种流行观点认为,脱发与身体内缺乏维生素B₆有关,只要在脱发处涂抹维生素B₆就能治愈脱发。调查显示,许多30岁左右的年轻患者对此深信不疑,纷纷采用这种方法试图治愈脱发。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质疑上述流行观点?( )
有专家指出,引起脱发的原因有很多,并不都是缺乏维生素
有研究表明,B族维生素对治疗由缺铁引起的脱发没有作用
大量的临床试验证明,外用维生素B₆治疗脱发并没有明显疗效
患者应通过检查弄清脱发原因,再根据诊断结果进行针对性治疗
2018年男排世锦赛,国际排联第一次专门为中国观众安排了适合中国球迷观看的比赛时间。在不同时区国家举办国际赛事,通常会让想熬夜观赛的体育迷们很纠结。
下列有关时区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由于世界各国与地区的纬度不同,地方时也有所不同,因此会划分为不同的时区
出国旅行的人,凡是往东走,每过一个时区,就要把表拨慢一小时
1884年召开的国际子午线会议上,规定将全球划分为12个时区
我国采用首都北京所在的东八区的区时
调查显示,我国脱发人群数量达3亿,其中69.8%是30岁以下人群。有一种流行观点认为,脱发与身体内缺乏维生素B6有关,只要在脱发处涂抹维生素B6就能治愈脱发。调查显示,许多30岁左右的年轻患者对此深信不疑,纷纷采用这种方法试图治愈脱发。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质疑上述流行观点:
有专家指出,引起脱发的原因有很多,并不都是缺乏维生素
有研究表明,B族维生素对治疗由缺铁引起的脱发没有作用
大量的临床试验证明,外用维生素B6治疗脱发并没有明显疗效
患者应通过检查弄清脱发原因,再根据诊断结果进行针对性治疗
如图所示,乙、丙两个正方体漂浮在装有溶液的容器内保持静止状态,且上表面与液面持平,正方体甲下表面与乙物体的上表面密切接触,球体丁与丙之间用细绳牵连,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液体对物体甲有浮力作用
丙受到的浮力大于丁受到的浮力
乙受到的浮力大于甲乙两物体的重力之和
细绳的牵引力等于丙受到的浮力减去丁的重力
日常工作中,如果一件事发展得太过顺利,我们总会隐隐觉得有哪里不对,这样的直觉是有道理的。澳大利亚和法国的研究者们最近在某学术期刊上发表了一篇文章,说明了为什么当所有的证据都指向同一个结果时,它反而可能有问题。他们将此称之为“一致性悖论”。
研究者以证人指认犯人为例研究了一致性悖论,发现在辨认嫌疑人过程中,系统偏差可能来自多种心理偏差,如警方给证人展示照片的方式、证人自身的个人偏见等。而研究者发现,哪怕是细小的偏差都会对最终的整体结果产生极大影响。具体来讲,即使在1%的辨认过程中施加偏差,如暗示某人是犯人,最终当3个以上的证人意见一致时,他们的意见就不再可靠。有趣的是,如果_______,那么其他证人正确的概率反而会大大增加。
为什么会这样?可以用数学中的贝叶斯分析来说明。以扔硬币为例:如果我们有一枚硬币,扔到正面的概率为55%,而非普通硬币的50%,只要扔的次数足够多,就会发现正面向上多于反面向上的次数,进而发现这个硬币是有问题的。换句话说,当我们看到投掷结果中正面向上的次数显著多于反面向上时,就会意识到出问题的是硬币,而非概率定理。同样,根据概率定理,很多证人同时得到一致结论的可能性极低,所以更有可能的是系统出了差错。
在警方组织的嫌疑人指认中,指认同一个人有罪的证人数目越多,这个人真正有罪的概率就越大。然而,这只适用于没有任何系统偏差存在的理想情况。实际情况中,当指认同一个人为犯人的证人数目增加到一个值以后,该嫌疑人真正有罪的概率反而会下降,最终与随机指认毫无差别,且系统偏差越大,概率下降得越早。比方说,如果你让证人完成一项较为容易的任务,比如从一堆香蕉中找出一个苹果,所有人都几乎不会出错,多人结论一致的情况就可能出现,而指认犯人要比在一堆香蕉中找到苹果复杂得多。模拟显示,如果_______,他们认错人的概率会高达48%,在这种情况下,许多证人同时指认一个人为犯人的概率就相当低了;但如果_______,他们认错人的概率会大大降低,多个证人结论一致的情况出现的可能性也会提高。
在法律领域之外,一致性悖论还有很多用武之地,一个重要的应用就是加密技术。数据加密通常通过确认一个很大的数字是否为质数来进行,这个判断过程的错误率要达到非常低才行:低于2的负128次方才可以接受。在这一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系统差错就是计算机故障。大多数人都不会想到宇宙射线会导致电脑将一个合数误认为质数,毕竟这件事发生的概率只有10的负13次方——但要注意,这个概率要大于我们所要求的误差(2的负128次方),所以这类误差主导了整个过程的安全性。正因于此,加密协议所宣称的安全程度越高,实际的过程就越容易受计算机故障影响。
一致性悖论虽然听起来违背直觉,但研究者解释,一旦我们了解了足够的信息,就能理解它了。
文中有3处画线部分,将以下3句依次填入,顺序正确的是:
①每个证人都曾经被犯人劫持为人质
②证人中有一个人与其他人的意见不合
③证人们都只在犯人逃走时匆匆瞥了一眼
①②③
②③①
③①②
②①③
我国目前甲醛的年产量、使用量很大,出现的甲醛职业危害很广泛,如用于树脂的生产、塑料和涂料的制造、织物整理和工业化学品的生产。甲醛不但能导致鼻腔癌和鼻窦癌,并有可能引起白血病。因为目前白血病方面的证据还仅限于流行病学方面的发现,尚不能分析白血病的癌变机理。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甲醛致癌分析”是由26位专家对被污染的10个国家评议的结果。
这段文字表述的是:
甲醛被确认为致癌物质
莫把“甲醛污染”当耳边风
对甲醛污染应引起高度重视
专家支招防甲醛污染
研究员让流行音乐爱好者听一组流行歌曲,同时用功能磁共振成像监测他们的大脑活动。在进行扫描前,研究员通过经颅磁刺激间接刺激或抑制大脑的奖赏回路。结果发现,在听音乐之前刺激奖赏回路会增加被试听音乐时的愉悦感,而抑制它则会降低愉悦感。因此,研究员认为,大脑的奖赏回路会影响人们对音乐的喜欢程度。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支持上述结论?
缺乏音乐快感的人听音乐时,其大脑奖赏回路的活动很微弱
人们在享受美食时,也会出现大脑奖赏回路活动性升高
不喜欢流行音乐的人在听流行歌曲时,也会出现大脑奖赏回路的活动
音乐家喜欢的音乐,对“乐盲”而言可能是噪音,因为两者的大脑活动机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