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旧日的方志上说“长林郁郁,幽涧泠泠”。如今,没有了长林,哪还有泠泠之水?没树、没水,那白鹤不肯合作,也就选择了远离。
②假如我能像以前一样,看到原来的景色,我也会像普里什文笔下的别连杰耶娃那样:“就会跪下来……”。
③看来,我应友人之嘱,题写的“鹤池”二字,也只成了一种虚假的点缀。
④尽管,山岙还有鹤池,池上再也没有群集的白鹤;天上也没有飞翔的影子,“白云千载空悠悠”。
⑤在20世纪的60年代,村里村外的劳力都上山了,把长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松树都砍光了,开山种粮。
⑤①②③④
④⑤①②③
⑤①④③②
①④③⑤②
在促使近代科学产生的外部原因中,清教主义的兴盛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因素。学者们认为,近代科学的一个前提性的假设就是一种广泛传播、出自本能的信念,相信存在事物的秩序,特别是自然的秩序。科学史专家以具体资料表明:在17世纪英国皇家学会会员中,十个当中就有七个是清教徒,这一比例大大高于清教徒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大多数科学家都是活跃的教士,而很多教士也鼓励或亲自投身科学事业;清教学校在其课程中也会设置自然科学科目。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清教主义在十七世纪盛行的原因
宗教与科学之间并非是绝对对立的
宗教对近代科学具有催生及促进作用
近代科学的前提性假设与宗教的渊源
历史是一面镜子。20世纪60-70年代,地球正在经历着一轮降温的洗礼,当时,国际上流行一种“变冷说”:全球正面临着一次小冰期的到来,气温将持续下降。针对这种“变冷说”,当时的各国政府并没有采取减缓或阻止继续降温的行动。现在,国际社会又流行全球气候“变暖说”,我们该怎么办呢?如果当初采取了一点行动,让全球气温升上来了,现在是功劳还是过错,就很难说清楚了。科学显然不能靠任何形式的“共识”来推动,而应建立在客观、严肃的研究基础之上。
据此,可以推断:
现在流行的全球“变暖说”相对于“变冷说”更带有真理的成份
对于现在流行的全球“变暖说”,国际社会不应采取任何减缓或阻止变暖的行动
对于全球气候变化,还需进一步开展客观、严肃的科学研究
如果科学家或政治家在一定范围内达成共识,就能推动科学前进
某电商平台每隔5千米有一座仓库,共有A、B、C、D四座仓库,图中数字表示各仓库库存货物的吨数。现需要把所有的货物集中存放在其中某一个仓库中,如果每吨货物运输1千米需要运费3元,要使运费最少,则需将货物集中到哪座仓库?
仓库A
仓库B
仓库C
仓库D
建筑公司安排100名工人去修某条路,工作2天后抽调走30名工人,又工作了5天后再抽调20名工人,总共用时12天修完。若整条路希望在10天内修完,且中途不得增减人手,则要安排多少名工人:
80
90
100
120
蜘蛛有8条腿,蜻蜓有6条腿和2对翅膀,蝉有6条腿和1对翅膀,现在这三种小虫共18只,有118条腿和18对翅膀,蜘蛛,蜻蜓,蝉各几只:
5、5、8
5、5、7
6、7、5
7、5、6
三叠纪末期中央大西洋超级火成岩省喷发造成的火山冬天导致大量陆地生物灭绝,恐龙却避过了这一灾难,并于三叠纪末生物灭绝事件后迅速占据生态主位。恐龙为什么能在生物灭绝的天灾中得以生存,并于灾后蓬勃发展?晚三叠世至早侏罗世早期是地球历史上典型的温室时期,地球两极不存在冰川,森林覆盖到达潘吉亚大陆的南北两极。研究人员在潘吉亚大陆的北极地区准噶尔盆地晚三叠世至早侏罗世湖沼相泥岩中发现了保存精美的恐龙脚印化石,据此认为早已适应极地寒冷的气候是恐龙崛起的主要原因。
下列哪项最可能是研究人员得出结论的条件?
晚三叠世至早侏罗世早期恐龙生活于极地地区
大灭绝事件后恐龙体积迅速增加,地理分布范围迅速扩张
即使两极无冰川的温室地球时期,极地也存在季节性的结冰
在大灭绝中幸存下来的大多是分布于中、高纬度地区的恐龙
天龙公司与张某因装修合同发生纠纷,在诉讼过程中,双方协商同意调解。法院依法主持双方调解后达成调解协议,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法院根据调解协议制作调解书后,经双方当事人签收后,具有法律效力
当事人收到调解书后可以在15日内上诉
该案调解书一旦发生法律效力就不得申请再审
法院制作调解书后,送达时,法院可以采用留置送达
洪仁轩是洪秀全的弟弟,他在太平天国后期一度主持朝政,并向洪秀全提出了一个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纲领,这就是:
《天朝田亩制度》
《公车上书》
《资政新篇》
《日本辩证考》
所有的农耕文明时代的文化都具有保守性,无论东西方,概无例外。深刻的原因是,在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生产方式中,“原封不动地保持旧的生产方式,却是过去一切工业阶级生存的首要条件”(《马克思恩格斯选集》)。西方文化,尤其是自然科学在西方文艺复兴与18世纪工业革命后之所以发生了深刻性的质变,引发了中西方的对立与冲突,以及中国在自然科学发展上的明显落后,根本原因在于,以机器为生产基础的商品经济生产方式与交换方式取代了以手工工具为基础的自然经济生产方式与交换方式。
对上面这段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生产方式,是导致农耕文明时代的文化具有保守性的根本原因
由表及里,从历史的文化现象角度分析了中西方的对立与冲突形成的深层原因
无论东西方,在封建时代,都是以农耕文明为主的,故而东西方都具有保守性
自然科学的质变引发了中西方文化的对立与冲突,引发了生产方式与交换方式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