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17年底,我国共有30个省(区、市)投产了747个生物质发电项目,并网装机容量1476.2万千瓦(不含自备电厂),年发电量794.5亿千瓦时。其中农林生物质发电项目271个,累计并网装机700.9万千瓦,年发电量397.3亿千瓦时;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339个,累计并网装机725.3万千瓦,年发电量375.2亿千瓦时;沼气发电项目137个,累计并网装机50.0万千瓦,年发电量22.0亿千瓦时。
2017年,全国生物质发电替代化石能源约2500万吨标煤,减排二氧化碳约6500万吨,农林生物质发电共计处理农林废弃物约5400万吨;垃圾焚烧发电共计处理城镇生活垃圾约10600万吨,约占全国垃圾清运量的37.9%。
关于全国生物质发电状况,能够从上述资料中推出的是:
2017年全国垃圾清运量超过3亿吨
如用化石能源发电,每吨标煤会产生3吨以上的二氧化碳排放
2017年末我国生物质发电每万千瓦并网装机容量全年发电量在5000到10000千瓦时之间
如保持2017年同比增量不变,“十三五”(2016~2020年)生物质发电总量将超过4500亿千瓦时
“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该诗句的作者是:
李清照
欧阳修
李商隐
苏轼
世界烹饪的三大风味体系中,法餐和土耳其的美食文化项目已先后于2010年和2011年入选世界非遗名录。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缺失于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餐饮界的一大憾事。关于申遗工作,世界各国都是举国家之力来做。在国内,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请工作基本靠政府推动,但美食申遗现在多由行业协会和民间组织在推动,而仅靠协会自身的资金、能力,难度很大。
这段文字意在暗示:( )
中国的饮食文化没有产生广泛的国际影响
其他国家申遗工作的经验未必适用于中国
政府部门应尽早地积极推动中餐申遗工作
美食申遗未能成功是因为误读了评选标准
贫困的要素不仅包括物质和收入水平指标,还包括能力指标,即人类基本能力和权利的剥夺。权利贫困就是缺乏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基本人权的一种贫困状态。权利贫困是贫困的核心,物质贫困是贫困的具体表现,权利贫困是造成物质贫困的根本原因。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选项不属于权利贫困的是:
张某大学毕业在京成为“蚁族”一员,收入低下,蜗居城乡结合部多年
辛某房屋被强拆,致使一家人居无定所,其申诉上访过程中多次被拘留
李某在深圳私企打工多年,因工伤丧失劳动能力,却得不到任何赔偿
王某好心救人却被讹诈,因无证据证明无辜,被判承担全部医疗费用
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主观精神(如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是世界的本原,客观唯心主义认为上帝、理念等客观精神是先于物质世界并独立于物质世界而存在的本体,而物质世界不过是这种客观精神的外化,前者是本原的、第一性的,后者是派生的、第二性的。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思想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是:
相由心生,境由心转
一花一世界,一草一灵魂
一切事物的存在是因为它们被我们所感知到
理是世界万事万物存在的根据
有医学研究显示,吃维生素和矿物质补充剂对人体没有显著帮助,有时甚至会对人体造成伤害。一些医生给出劝告,不要再吃维生素和矿物质补充剂了,而应该通过均衡的饮食来补充人体所需的维生素和矿物质。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削弱上述研究结果:
一项对3万名妇女进行的7年追踪调查发现,服用维生素D加上钙补充剂并没有给她们的身体造成伤害
一项对1万名男性展开的8年追踪调查显示,不服用维生素和矿物质补充剂并没有增加他们患病的风险
一项对1万名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老年人的对照调查显示,他们的健康状况差异不显著
一项对2万名儿童展开的3年追踪调查显示,不服用维生素和矿物质补充剂的儿童,营养缺乏症的发生率较高
从一般视角看,充分陈述法律理由有助于促进公正,但本书《司法的逻辑:实践中的方法与公正》作者却提出:司法中是应该作出法律论证,但这种法律论证不应该追求“充分”。为什么?首先,“充分”是指除了运用细节化的明确法律规定和一般形式逻辑推理加以论证这两种方式之外,对其他辅助性论证资源的大量使用,辅助性论证资源则主要包括说理方法、经验常识、法律原理。多数情况下,仅仅运用细节化的明确法律规定及一般形式逻辑推理,这种论证只会让人感到“本来如此”,而要实现“很有道理”的论证,则势必需要不断地使用说理方法、经验常识和法律原理等。
然而,作者经过研究后发现:其一,人们关于“说理方法”的日常经验,本身就是复杂的,比如中国古代的许多经典文本,以模糊思维和飘逸说理为特征,典型如《论语》《老子》,而西方许多经典文本,却以分析思维和精细说理为特征,两种思维说理明显不同;其二,日常生活的论证语境和法律过程的论证语境存在较大区别,后者比前者更凸显利益以及是非立场的纠葛,参与者及旁观者对后者中的论证,审视、期待、要求显然更高,从“经验常识”展开理由论证,总会引发新的疑问和追问;其三,在法学话语及法律实践话语中,关于“法律原理”的争论不胜枚举,在中国法学甚至世界法学中,几乎难以看到一个法律原理未曾遭遇反论,且法律原理常涉及规范问题,注定在价值上有主观性。
因此,作者的结论是:法律论证是否充分与争议的化解、裁判的正当性、司法公正之间均没有必然的联系,而“单纯”的法律论证,仅适用细节化的法律规定及一般形式逻辑,以展现法律裁判的理由,是最理想的,它清晰明确、难以质疑,几乎能最好、最有效地抵挡外部裁判异议。
上文中提及的“本书作者”对司法中充分进行法律论证的态度是:
赞成
不赞成
不置可否
怀疑
中国称城市化过程为“城镇化”,并提出要走出一条城乡协调、工农互补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但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正在发生着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市化过程,人口向城市快速转移。据统计,从1979年到2012年,中国城市化率从17.9%提高到52.6%,平均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城镇常住人口增加了5.3亿人以上。
我国的城市化基本上是沿着两条路径同步前进。一条是扩大县城、中心镇的规模,吸引和驱动县域内农村人口向这些地点集中。这种路径或可称为“农村城镇化”,即农村的城市化,这直接体现为镇的数量增加以及居住人口的增多。2002年,我国建制镇数量第一次超过了乡的数量,小城镇发展出现________;2005年,全国建制镇数量占全部乡镇数量的比重达到53.7%。另一条路径是将大中城市向外扩张,把周围农村郊区化,这一路径或可称为“城市郊区化”。根据统计,全国市辖区的数量从1998年的737个增加到2011年的857个。国家发改委2013年在辽宁、湖南等12个省进行调研时发现,近几年一些地方纷纷着手打造新城。调查显示,12个省会城市平均一个城市要建4.6个新城新区;144个地级城市中,有133个要造新城,城市郊区化无疑在其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农村城镇化与城市郊区化虽然在城市化目标上是一致的,但是过程和内容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农村城镇化主要表现为城市空间的生长过程,因为无论是县城还是中心镇的城市化水平都较低,将周围农村纳入其范围之内,都需要按照新的标准来全方位地提升整个区域的城市化水平。在这些新兴城市中,空间的城市化、人的城市化以及治理的城市化需要同步进行,但城市化的各个主体自身积累的经验和知识都很有限。相比之下,城市郊区化主要表现为原有城市空间及其治理框架的扩展。由于大中城市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治理模式,可以利用现成的经验和知识来应对新的问题,然而尽管有经验可循,这些城市也面临着如何将现有的治理框架扩展到更大区域、更多居民的问题。
根据文意,作者认为推进城市化进程中的难点在于:
寻求城乡协调工农互补的城市化道路
发现更多不同种类的城市化实施路径
各级政府必须加大城市化建设的投入
要在空间、人及治理方面均实现城市化
如今社会上“厌读”的情绪严重。由于不读书,导致一些人走上邪路。读者厌读固然有读者自身的问题。我们作者是不是也该_______:为什么读者不爱读?是读者不赞成作者的观点吗?未必!既然赞成作者的观点就该同声相应,可读者为什么不来“应”呢?这就告诉我们:作者有个文风问题。再想一想:为什么别人的文章读者_______,奔走相告。而我们的文章读者却_______呢?这只能说明我们的文风的确有问题。
依次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扪心自问 爱不释手 不足挂齿
自我反省 奉为至宝 嗤之以鼻
反躬自问 手不释卷 不屑一顾
不耻下问 爱不忍释 鄙夷不屑
中国古代许多诗人喜欢写“山”,以下诗句与作者对应正确的有: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
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谢灵运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