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描述了我国历史上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它是:
牧野之战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巨鹿之战
要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度的统一,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之所以能够顺利推进的宝贵经验。_______________。“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要打好改革攻坚战,就要在改革方案酝酿之初充分考虑相关方的承受能力,把握方案出台的时机、节奏和力度,并根据不同阶段的特点及时调整和完善,形成推进的合力。
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改革越是要啃硬骨头、涉大险滩,就越会触动利益格局,打破既有平衡。这就要求改革的步伐慎之又慎、方案优中选优,以科学、务实的态度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_______________。积极推进改革,着力解决问题和矛盾,稳定才能长久;以更大的勇气和智慧深化改革,发展将更加全面协调可持续,稳定才能有根基。
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社会的可承受度三者落脚点、结合点就在于: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_______________。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奋斗的目标,也是改革的最高价值追求。改革发展稳定连接着国家富强之梦与人民幸福之梦。正因如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前进道路上,我们一定要坚持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人民群众的利益越是得到保障,对改革的困难就越能多一些理解,对改革的举措就越会多一些支持,改革成功的希望就越大,发展、稳定的基础就越能坚如磐石。
对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关系的描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
发展推动了改革
推进改革,稳定才能长久
深化改革,发展才能更全面
有关人士认为,“人类基因组草图”的测绘成功仅仅预示着一个新的开端,真正的研究工作还只刚刚起步。例如,“草图”中留下了许多空白需要填补,不少可能包含着重要的医学信息的空白又顽固地拒绝“泄露自己的秘密”。除了最先完成的22号染色体长臂中有3%被证明无法解读外,从那时以来完成的4号染色体也留有很多空白。此外,大约有10%的基因组由于其重复性而根本不可能测序。
据国外某些杂志报道,即使到2003年“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了终图,漏洞依然会存在——某些基因将被忽略不计。而蛋白质作为生命三联体的最后一位“成员”,又是迄今为止最难攻克的堡垒。
全人类只有一个共同的基因组,但是由于各种内外因素的作用,世界上每个人都有差别,这种差别被称为单核苷酸多态性。目前,生物学家已利用单个DNA中的变化来跟踪人体基因的变异,并借此评估人类各种生物学现象的奥秘,如健康状况、对疾病的易感性、寿命长短、人类的起源等等。
人类大部分的DNA都是“垃圾”,几乎不起什么作用或至少是没有明显的用途。剩下的则是渊源于植物、动物甚至细菌这一最原始生命形式的基因的“大杂烩”。事实上,大量在维系细胞的基本功能,如修补和解读DNA方面所需的基因,与促使细菌保持原样的基因没什么两样。
我们在回溯生物进化史的过程中又会发现,人们曾与植物、动物以及软体虫和有翅昆虫共同分享无数的基因。例如一种古怪的被称为“声波刺猬”的基因,它对昆虫在成熟中翅膀生长和发育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一相同的基因,在人的胚胎中则起着协调手臂生长和发育的作用。所以,人类基因与某些哺乳动物更为接近也就[ ]了。例如鼠的基因与人极为相似,它的基因组一致被描述为探明人类基因组的“罗塞塔石碑”(即为解读古埃及象形文字提供线索的石碑)。此外,猩猩的DNA与人只相差1.5%,因而分析这一看似微不足道的差异,自然有助于揭示人之所以为人的奥秘。
看来,不同物种似乎是通过长期复制、改良和组合现存基因而获得进化的。正是这种逐渐从多细胞有机物中汲取新鲜养分的“复制”过程,才使人类不断进化以至于成为超越低级生命形式的高级动物。所以,有专家将基因比作砖块,“用它既能修车库,也可以盖摩天大楼,关键是看你如何运用”。
下列对人类基因组研究描述,最准确的一项是:
据国外有关杂志报道,即使到了2003年“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了终图,漏洞依然会存在——很多基因无法解读
“人类基因组草图”的测绘成功仅仅预示着一个新的开端,真正的研究工作还只刚刚起步
人类基因组草图只能描绘90%的基因组,因为大约有10%的基因组由于其重复性而根本不可能测序
迄今为止的研究中,只有作为生命分子三联体的最后一位“成员”——蛋白质尚未攻克
科技发展蕴藏着进步力量。近年来,人工智能、大数据、5G等技术与医疗行业深度融合,为健康事业插上了智能翅膀。从可穿戴设备掀起健康管理热潮,到影像辅助技术用于病灶精准识别,再到远程医疗让大山里的病人也能享受到先进的医疗服务,技术红利大大提高了医疗服务质量,也深刻改变着医疗服务模式和理念,为构建新型医疗体系提供了重要支撑。
人工智能赋能医疗,为我们呈现了一个美好前景。同时,________________。比如,数据是智能医疗的基础,但目前医疗健康数据的标准化、统一化和智能化尚有待提升。我国拥有上万家医院,每年产生的医疗健康数据规模巨大,但绝大部分是非结构化的数据,成为行业创新发展的瓶颈。又如,当前人工智能产品数量可观,但质量参差不齐,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亟待攻克一些核心技术短板、培养大量复合型人才。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政府立足长远科学谋划、破除政策壁垒,优化产学研成果转化机制、激发创新的动力,也需要相关企业加大研发力度、埋头攻关。各方形成合力,才能推动智能医疗行稳致远。
也要看到,技术进步回避不了伦理道德问题。医疗人工智能技术只有与情感、伦理等人类最基本的需求相结合,才能真正实现造福人民的初衷。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把群众在医疗服务中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作为科技创新攻关的方向。与此同时,也要处理好医疗人工智能在主体资格、侵权责任、数据和隐私保护等方面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安全、可靠、可控的技术产品,更好服务医生、患者和医疗事业。
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重要目标。健康中国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也是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的重要来源。作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重要驱动力,人工智能为实现“健康中国”拓展了新的空间。从这个意义上说,筑牢技术创新的基石,擦亮造福人民的底色,智能医疗时代大有可为。
以下哪项最符合作者的观点?
有感情、有意识地提供医疗服务的机器人同样应享有人权
群众在医疗服务中反映最强烈的问题正是科技创新的突破口
每年规模巨大的医疗健康数据促进了医疗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
医疗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有助于医疗伦理道德问题的解决
①每个人对于自己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都应该有一个自我设计。但这种应该是相对模糊的,是不完美的和有待修正的。可生活中偏偏就有人跟自己较劲,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好,觉得现实中的自己距离设计中的自己相差太多,并因此而痛苦不堪。其实这些人往往忽视了一个最基本的现实,就是人人都有缺陷。“玉,有点瑕疵才是真的。”
②有一位腿有残疾的私营企业主,经过自己十几年的奋斗拼搏,终于成了闻名遐迩的雕刻家和经营雕刻精品的大老板。有人对他说:“你如果不是残疾,恐怕会更有成就。”他却淡然一笑说:“你说得也许有道理,但我并不感到遗憾。因为如果没得小儿麻痹症,我肯定早下地当了农民,哪有时间坚持学习,掌握一技之长?我应该感谢上帝给了我一个残疾的身体。”还有罗斯福和丘吉尔,罗斯福曾连任四届美国总统,但很少有人知道他曾经是一个信奉巫神、酗酒成癖的人;丘吉尔是英国历史上最著名的首相,1953年获诺贝尔奖,但他也曾经是一个贪睡、贪酒的人,还曾因吸食鸦片两次被赶出办公室。但他们都痛苦地改掉了自己年轻时不良嗜好,经过不懈的努力,成就了伟大的事业。_______________。
③完美欲是人类的天性之一,有了它,人类才会永不满足地向前发展。我们要努力追求完美,但同时我们必须学会接纳我们的不完美。
④不能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源自我们常常拿理想的自我与现实的自我进行比较而产生的焦虑感。必须明白,理想的自我是要经过若干年或一生的不懈努力才能接近而始终不能百分之百达到的一个终极目标,只要每天进步一点,快乐一点,我们离目标也就近了一点。【 】因为不能接纳自己的缺陷而生出健忘失眠等痛苦,只能使我们离目标越来越远。不能接纳自己的不完美,还源自和别人不正确的比较而产生的自卑感。拿自己与高过自己一大截的人比,拿自己的缺点与别人的优点比,拿自己的各个方面分别与不同人的优点比,比较的结果是事事不如人,谁都比自己好。
⑤其实,每个人都有足以让自己确立自信的优于别人的长处。一棵树,如果花不鲜艳,也许叶子会绿得青翠欲滴;如果花和叶子都不漂亮,也许枝干会长得错落有致;如果花、叶子和枝干都不漂亮,也许它处的位置很好,在蓝天的映衬下绰约多姿。
⑥席勒曾经给成年人写过一篇童话:一个圆的一部分切去了,它希望自己是一个完美的圆,因此它就四处寻找它遗失的那一部分。但因为它不是一个完整的圆,所以只能慢慢滚动,由此得以沿途欣赏花草的芬芳,阳光的灿烂,并与蚯蚓娓娓而谈。有一天,它终于找到了自己遗失的部分,它高兴极了,因为它又是一个完美的圆。它又开始飞快地滚动,它在快速滚动中发现世界整个变了样,许多美好的东西都失去了,于是它又停下来,毫不犹豫地将千辛万苦找回的部分丢在路边,然后慢慢滚动着向前走去……
⑦人生就是如此,不完美才是真的,只要我们真诚地面对,有点缺憾,人生照样精彩。
下列选项中,符合作者观点的是:
人生是不完美和有待修正的,要勇于正视自己的缺陷,学会接纳自己的不完美
人生不必追求完美,正视现实最重要
追求完美的人往往是最不幸福的人
人要学会拿自己的优点和别人的缺点进行比较
在过去50年间,不合规范的语言使用现象激起了一场严肃的争论,一方是规范主义者,认为需要指导人们如何说话、写字;另一方是描述主义者,认为我们只能讨论语言当前的用法。规范主义者认为,有的用法是正确的,有的是错误的,推广正确的用法是坚持真理、尊敬文明的精华,纵容错误就是鼓励相对主义、粗俗的平民主义和文学的简单化。描述主义者认为,正确的规范是一种强制性的规则,语言是人类创造性的有机活动,人们应该有高兴怎么写就怎么写的自由。
下面说法中符合描述主义者观点的是:
语言的平民化应成为媒体的主流
网络热词可以在更大范围内使用
规范的语言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语言应该与时俱进
物质∶匮乏∶补给
知识∶渊博∶传授
政府∶廉洁∶监督
本金∶利率∶利息
走私∶猖獗∶打击
个案研究的经验告诉我们,法学理论其实只是从特定维度对纷繁的生活实践的一种抽象描述,它不可能追随、更没法规训真实生活的复杂和生动。因此,看起来再好的理论,也不应试图以其抽象的命题来规训真实生活的生动、饱满和复杂。理论法学学者必须始终意识到自己习惯的那种话语在真实生活世界中的局限,并能不断以对经验的考察来理解生动的法律世界。
作者通过这段文字重在强调:
法学理论在应对真实世界时存在局限性
个案研究能有效促进理论的发展和完善
从事法律工作必须通晓个案研究的经验
理论法学应重视理论与真实世界的对接
太空是一个充满未知和挑战的领域,面对人类的雄心,当前的化学火箭早已________。因为化学火箭所携带的燃料要占总重的90%以上,能量密度较低,工作时间也不长。若要飞向更远的深空和开展星际旅行,必须________,寻找新的“登天之梯”。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鞭长莫及 未雨绸缪
力不从心 另辟蹊径
无能为力 改弦更张
黔驴技穷 全力以赴
撒切尔夫人生前说过,中国不会成为世界的超级大国,今天中国出口的是电视机,而不是思想观念。她从西方中心主义的立场看中国,认为中国的知识体系不能参与世界知识体系的建构。中国不能成为知识生产的大国,即使中国的经济正在迅速崛起,其充其量也只能是一个物质生产大国,在精神文化生产和创新乃至输出上,仍是个无法重视的小国。此话虽然尖锐但却提醒我们,西方并不看重物质财富的一味提升,更看重一个大国参与国际事务的能力和文化输出的力度。
作者通过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西方对中国能成为超级大国持怀疑态度
中国精神文化生产输出仍处于落后地位
中国亟需提高自身的文化创新能力
精神文化的崛起比物质财富的提高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