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俗称“渐冻症”。某科研团队研究发现,ALS的疾病发展与肠道微生物AM菌的数量密切相关。研究人员观察和比较了37名ALS患者及29名健康亲属的肠道菌群和血液、脑脊液样本。他们发现肠道细菌菌株有差异,其中有一种菌株与烟酰胺的产生有关。此外,在这些ALS患者的血液和脑脊液中,烟酰胺水平有所下降。
若要上述研究发现成立,需要补充的前提是:
人类肠道中的微生物非常复杂
烟酰胺是肠道微生物AM菌的代谢物
小鼠补充烟酰胺后,ALS症状得到了减轻
人体肠道细菌的变化与ALS的疾病发展速度有关
一旅行团共有50位游客到某地旅游,去A景点的游客有35位,去B景点的游客有32位,去C景点的游客有27位,去A、B景点的游客有20位,去B、C景点的游客有15位,三个景点都去的游客有8位,有2位游客去完一个景点后先行离团,还有1位游客三个景点都没去。那么,50位游客中有多少位恰好去了两个景点:
29
31
35
37
其实,我们每个人的生命最初都是一片光秃秃的土地。只是后来,在我们经历了许多物事之后,我们的种种体验就像一片柔韧而尖锐的犁铧一样,将我们的生命一点一点地开垦出来。被开垦的土地从此便不再是一片不毛之地,我们所有的体验都会在不同的时间里,将根须扎进我们生命的深处疯狂地生长,这些生长的植物中有清丽高贵也有瑕疵世俗。
根据这段文字,理解不正确的是:
体验依附并丰富着生命
人生应该努力获取多种体验
人生经历种种滋味是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
生命底色纯洁无瑕
对下面文段中有关修辞方法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人为什么要读书呢?书,可以唤醒沉睡的心灵,可以引领迷惘的灵魂。一本好书,就是一面引领方向的旗帜,一盏指路的明灯。读历史,我坚定了不断前行的信念;读哲学,我鼓起了直面人生的勇气;读文学,我充满了对精神家园的憧憬……读书,就像用麦管吮吸甘露,让人欣喜,让人着迷。还有什么比读书更能产生令人陶醉的内心体验呢?
文段开头运用反问,强调了书对人的思想的启迪和引领作用,有助于读者的思考。
文段中运用“读……,我……”的排比句式,语势强烈,意在突出读书带给“我”力量,让“我”有更高的要求。
文段中“读书,就像用麦管吮吸甘露”运用比喻,生动地写出了阅读给人带来的惬意感受。
文段中把书比喻成旗帜和明灯,形象地道出了书对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引领人前进的作用。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而又最广泛利用鱼类的国家之一。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就有“鱼”形文字,在青铜铭文中有更多的“鱼”形文字。先秦时期的《诗经》是我国人民识别、记载物种最早的一部古籍,书中记载了鲂等20多种鱼类。从南朝梁代陶弘景的《神农本草经》到清末吴仪洛的《本草从新》,众多的“本草”更为详尽地记载了鱼类的形态、生态、分布、食用和药用等方面的知识。
这段文字主要介绍:
记载鱼的古代文献
我国鱼文化的历史
古人利用鱼的方式
“鱼”字的演变过程
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可侵及许多脏器,以肺部结核最为常见。世界上约有1/3的人口感染了结核杆菌,其中有大约5%~10%会发展成结核病。对于艾滋病病毒携带者、营养不良或糖尿病等免疫系统受损的人,或者烟草使用者,结核杆菌容易在体内大量复制,患病风险就会高很多。
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是:
绝大多数人感染结核菌后并不发病
身体虚弱者患结核病的可能性较高
结核病可能发生在肺部或其他脏器
身体健康的人一般不会携带结核菌
对个人数据信息的抓取和使用,的确有助于金融机构更准确地把握消费者需求,全面识别风险,设计出更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和服务。因而有观点认为,大数据时代,消费者只要享受了信息互联互通的便利,就必须付出信息让渡的代价,这是一种公平交易。这一观点实际上忽视了信息的价值,忽略了信息的所有权。
作者在后文应该不会谈论:
互联网时代个人信息的价值及获取方式
个人信息被泄露或者滥用所带来的危害
通过法律规范个人信息交易的必要性
整顿信息交易对数字经济发展的影响
朱元璋还曾命令手下的天文学家对中国和阿拉伯天文历法系统进行会通,即“欲合而为一,以成一代之历志”,通过将两者结合,制定出一部更为_________的历法。因为两种天文系统存在一些显著的差异,最终未能如愿,但这两种历法在明代_________都被相互参用,成为官方正式采用的两部历法。
依次填入划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精细 的的确确
明确 或多或少
优秀 毫无疑问
杰出 自始至终
本来,小吃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它的新鲜、特异,以及不同的口味。这种“不同”,不仅体现在与其他吃食不同,也同样体现在同一类小吃的口味差异上。好的小吃,绝非满大街的小吃摊都是一个味儿。这是中式小吃的特色所在,也是其难以“标准化”的根源所在。如果硬性规范、约束小吃,或许会克隆出一批小吃店,但很可能会以牺牲人的味蕾为代价。
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作者的主要态度是:
反对小吃标准化
小吃标准化不能一刀切
鼓吹小吃标准化
对小吃标准化表示担忧
在20世纪,失望于西方文明的一代求索者,面对着东西日趋频繁的交流和接触,不满足前辈间接认知中国精神的方式,便纷纷踏上了东来“朝圣”的征途,开辟出直面对话的新途径。他们都梦想用中国哲学精神来根治西方社会弊病,期盼着从那里寻回疗救自身的灵药和补正自家文化的方略。这就决定了他们在接受中国文化价值、分享中国思想精髓时,也难以回避前辈惯常的实用取向。
下列说法与原文相符的是:
部分西方学者在理解中国文化时存在实用主义倾向
中国学者认为中国哲学思想可以剜除西方社会弊病
20世纪是东西方文明相互碰撞融合的重要历史时期
东西交流的日趋频繁使西方学者接受中国思想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