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全国共建立社会捐助工作站、点和慈善超市3.0万个,比上一年减少0.2万个,其中:慈善超市9654个,同比下降5.1%。全年共接收社会捐赠款654.5亿元,其中:民政部门接收社会各界捐款44.2亿元,各类社会组织接收捐款610.3亿元。全年民政部门接收捐赠衣被4537.0万件,捐赠物资价值折合人民币5.2亿元。全年有1838.4万人次困难群众受益,同比增长8.5%,增长率较上一年下降27.5个百分点。全年有934.6万人次在社会服务领域提供了2700.7万小时的志愿服务,同比减少10.4万小时。
2015年受益的困难群众较2013年增长约:
27.6%
34.5%
40.4%
47.6%
2007年粮食产量比2003年增长了约:
9.7%
16.4%
15.7%
9.9%
2007—2010年年均增长速度最快的是:
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江苏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江苏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河北省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0年农业生产形势稳定。全年粮食播种面积628.2万公顷,比上年增加6.6万公顷,增长1.1%;总产量2975.9万吨,增长2.3%。其中,夏粮产量1243.7万吨,增长0.04%;秋粮产量1732.2万吨,增长3.9%。全年棉花播种面积58.2万公顷,减少6.2%;总产量57.0万吨,减少5.8%;全年油料播种面积46.4万公顷,减少6.5%,总产量140.3万吨,减少2.1%;全年蔬菜播种面积113.9万公顷,增长3.4%,总产量7073.6万吨,增长4.9%,其中设施蔬菜播种面积28.7万公顷,增长31.9%,产量1765.7万吨。全年肉类总产量416.8万吨,下降2.3%;生猪年末存栏1846万头,减少6.2%;生猪出栏3222.9万头,减少3.3%;牛奶产量439.8万吨,减少2.6%;禽蛋产量339.1万吨,减少4%。全年水产品产量106.3万吨,增长5.9%。其中,养殖水产品产量71.8万吨,增长8.3%;捕捞水产品产量34.5万吨,增长1.3%。
农业基础设施得到加强。全年新增有效灌溉面积5.4万公顷,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4.7万公顷。机耕面积531.7万公顷,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比重达61.0%;当年机械播种面积627.5万公顷,占72.0%,提高0.8个百分点;机械收获面积342.9万公顷,占39.3%,提高3.1个百分点。
与2009年相比,2010年机耕面积增加了:
2.65万公顷
2.66万公顷
2.67万公顷
2.68万公顷
清明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期间有很多民俗活动。下列不是清明节民俗活动的是:
祭祖
植树
登高
踏青
中国在“十一五”期间,经济发展迅速,中国经济年均增长11.2%,远高于同期3.5%的世界平均水平。我国经济总量的国际地位实现“三连跳”。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GDP)22569亿美元,居世界第五位,2010年增加到58791亿美元,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GDP占世界的比重也逐年上升,从2005年的5%提高到2010年的9.5%。同时,中国与美国的差距逐步缩小,相当于美国GDP的比例从2005年的17.9%上升至2010年的40.2%。人均国民总收入(GNI)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2009年我国人均国民总收入比2005年增长了:
2.1倍
19.1倍
1.1倍
2.9倍
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2005年具有大学教育程度的人口增加2193万人;具有高中教育程度的人口增加974万人;具有初中教育程度的人口增加3746万人,具有小学教育程度的人口减少4485万人。
201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同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2015年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教育程度的人口由8930人上升为12445人;具有高中教育程度人口由14032人上升为15350人;具有初中教育水平人口由38788人下降到35633人;具有小学教育程度人口由26779人下降为24356人。
假设保持2005年至2015年的年平均增速水平,2025年大学教育程度人口预计将达到:
22650万人
35415万人
43195万人
58716万人
“一个流动的中国,充满了繁荣发展的活力。”1979年春节期间,只有1亿人次乘火车出行;2006年达到20亿人次,被称为“人类史上最大规模的周期性迁徙”。与以往相比,如今探亲流、学生流保持稳定,旅游流强劲提升。大众旅游已成为中国人的新年味。从三四线城市到北上广深“反春运”、从国内游到出境游,过年的流动色彩越来越浓,人的流动必然伴随着经济活动。
这段文字的主旨是:
中国人春节出游越来越多
大众旅游成为中国人的新年味
春节成为人类史上最大规模的周期性迁徙
人的流动带来繁荣发展和经济活力
夏商及周早期,中国并无商税。这一时期,由于生产力低下,手工业和商业较为落后,且必须在官府作坊内从事生产和贸易,史称“工商食官”。这种体制决定自己对自己征税并无必要。目前也尚无史料记载这一时期曾开征商税。
夏商及周早期中国没有商税的主要原因在于:
当时整个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太低
这个时期手工业和商业比较落后
当时的统治者还没有征收商税的意识
从事生产和贸易的作坊全都属于官府
某公司要从赵、钱、孙、李、周、吴6位职员中挑选两人出国洽谈项目,在挑选时注意到了以下情况:
(1)吴与钱不能同去;
(2)只有孙去时,钱才能去;
(3)若李去,则周也去;
(4)要么赵去,要么李去;
(5)如果钱不去,则赵也不能去;
(6)由于某种原因,孙不能去。
据此,可以推出:
赵、周两人去
李、吴两人去
李、周两人去
钱、吴两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