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灾难
干旱∶绝收
飓风∶重建
团圆∶幸福
洪水∶溃堤
恐慌∶地震
税收∶差距
落后∶封闭
天灾∶人祸
自卑∶歧视
在一项关于公民阅读习惯的问卷调查中,参与调查的受访者,90后占9.0%,80后占36.7%,70后占34.2%,60后占13.3%。学历为初中及以下的受访者占0.8%,高中学历的占6.9%,大学专科学历的占20.7%,大学本科学历的占65.7%,硕土研究生占5.2%,0.9%的受访者为博士研究生。
由此可以推出受访者中必然有:
学历为博士的60后
学历为硕士的70后
学历为本科的80后
学历为专科的90后
一个国际科学家小组携带数吨硫酸铁粉末起航前往南极,以研究能否以硫酸铁为“肥料”促进南极海域海藻等微生物的生长来减缓全球变暖的速度。
该小组的9名研究人员来自东吉利大学和普利茅斯海洋实验室。预计科学家们将于2月开始进行实验,届时他们将把数吨硫酸铁倾倒入南极海域,同时还将向海中释放硫化六氟化合物示踪剂。该示踪剂可检测硫酸铁的变化和去向。
铁元素可提高海洋生态系统生产力的理论在20世纪20年代就被提出,此后科学家们一直在对这一理论进行检验完善。科学家们近年来在位于赤道的太平洋海域进行实验时曾发现,硫酸铁确实能起到让蓝色海洋变绿的作用。硫酸铁不仅可大幅度提高该海域硅藻等藻类的生长,而且一些微生物体内的叶绿素还因此增加了20多倍。
科学家认为,在南极海域研究铁元素与海洋生产力的关系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因为南极海域被认为在地球海洋中是最“缺铁”的,而这种营养缺乏很可能对该海域生产力造成了某种程度的限制。另外,与作为二氧化碳源的太平洋等海域不同,南极海域可吸收温室气体,其海洋生产力提高后可起到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目的。
不过,科学家们同时也指出,投放硫酸铁后海中浮游生物会增加,这是否会成为一个新的温室气体来源尚需研究。
国际科学家小组进行向海洋投放硫酸铁研究的可行性的依据是:
20世纪20年代提出的铁元素可提高海洋生态系统生产力的理论
硫酸铁可以让蓝色变绿
硫酸铁可大幅度提高海域硅藻等藻类的生长,促进叶绿素增长
实验证明铁元素可以提高海洋生态系统生产力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我国四川汶川县发生了震级为8.0级的特大地震,涉及10个省区市,灾区总面积约50万平方公里,使受灾地区人民生命财产和经济社会发展蒙受了巨大损失。四川汶川特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涉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
下列关于地震的说法,正确的是:
破坏性地震一般是浅源地震
震级是衡量地震时地面遭受地震影响和破坏的程度
地壳内发生地震的地方被称为震中
地震发生时离震中越近,震级越高,破坏力也越大
2013年上半年,全国入出境2.19亿人次,同比增长5.07%。其中,内地居民9091.83万人次,港澳台居民1.03亿人次,外国人2538.42万人次。
内地居民出境4564.43万人次,同比增长18.36%。内地居民出境前往国家或地区居前五位的分别是中国香港、中国澳门、泰国、韩国、中国台湾。
港澳台居民入出境1.03亿人次,同比下降2.15%。其中,香港居民7697.27万人次,同比下降1.25%;澳门居民2069.99万人次,同比下降4.38%;台湾居民486.82万人次,同比下降6.36%。
外国人入出境2538.42万人次,同比下降5.22%。其中,入境1277.07万人次,同比下降5.15%。外国人来华居前五位的国家分别是韩国、日本、美国、俄罗斯、越南。
来华外国人中,观光休闲494.01万人次,访问248.35万人次,交通运输服务员工153.92万人次,会议商务63.89万人次,其他入境目的为316.90万人次。外国人入境居前三位的口岸为上海浦东机场口岸(230.28万人次,占总数的18.03%)、北京首都机场口岸(202.80万人次,占总数的15.88%)和广州白云机场口岸(117.33万人次,占总数的9.19%)。
2013年上半年,内地居民出、入境人次相差:
32.59万人次
48.51万人次
37.03万人次
35.82万人次
某市地震监控部门购买了甲、乙、丙三种型号的地震监测仪各一台。关于他们的性能,该部门负责人老李在不同场合有三种不同的说法:
(1)甲型检测仪能预测到350公里以内将可能发生的地震。
(2)有的型号的检测仪不能预测到350公里以内将可能发生的地震。
(3)有的型号的检测仪能预测到350公里以内将可能发生的地震。
事后证实,这三种说法中只有一种是真的。
根据上述信息,对于三种检测仪能否预测到350公里以内将可能发生的地震,可以得出以下哪项:
乙能预测,而丙不能
甲能预测,而乙不能
乙和丙都不能预测
丙能预测,而甲不能
所有的地震都是以P波开始的,这些P波移动快速,使地面发生上下震动,造成的破坏较小。下一个是S波,它的移动很慢,使地面前后、左右晃动,破坏性极大。早期预警系统通过测量P波沿地面移动的情况,来预测S波所造成的影响,然后发出警报。然而,从事此类系统工作的科学家们发现,事实上人们并没有多少时间为大地震做好准备。
要得到上述结论,需要补充的最重要前提是:
地球上每年大约发生500多万次地震,绝大多数的地震人们根本感觉不到
根据历年大地震的记载,强震大多在夜里瞬间发生,无法在短时间内组织有效的防御行动
地震越大,P波与S波之间的间隔越短,留给人们预警的时间不多
发生较大地震时,人们先感到上下颠簸,而后才有很强的水平晃动,这种晃动是由S波造成的
( ) 对于 一氧化碳 相当于 ( ) 对于 海啸
中毒 灾难
二氧化碳 季风
口罩 潜艇
尾气 地震
①引发剧烈的山崩地裂,引发大面积地震和惊天海啸,从而带来遍地浩劫
②引起像温泉及间歇泉那样的地热现象
③火山区的地下活动至今仍未停止
④当达到超级火山爆发的限度时,其喷发力可将岩浆喷到25公里的高空
⑤平时看起来水火不容的力量似乎在和谐地同时工作
⑥表面休眠中的火山将地下的水体加热煮沸,形成奇异的化学反应,不停息地溶解着岩石层
将以上6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
⑥⑤④②③①
⑤③①④⑥②
④⑤②⑥①③
③⑤⑥②④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