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古典音乐有助于提高儿童智商,这一发现被形象地称作“莫扎特效应”。心理学家弗朗西斯·罗彻对36位大学生做了一个实验,他让其中18位学生在做一些空间推理题之前听10分钟莫扎特的D小调奏鸣曲。结果,在将一张纸叠几次剪开后会是什么形状的测试中,这18人有明显进步。
以下各项如果为真,最不能削弱上述观点的是:
听古典音乐的效果有1.5个智商点的提高,但仅限于折纸实验
听了莫扎特音乐的学生学习能力本身就比其他学生更强
听反向莫扎特音乐(把莫扎特音乐的音符以相反序列排列)对人有负效应,即其行为认知能力减退
演奏乐器时的触觉反应刺激了大脑中的皮层,使得人的脑功能达到最优化状态
泡茶时会泛起一层泡沫,产生这层泡沫的物质叫做茶皂素。研究发现,从摄入后第三个小时开始,摄入茶皂素的老鼠和不摄入的相比,前者血浆中的甘油三酯含量不到后者的一半。这是因为茶皂素起到了抑制脂肪酶活性的作用。研究者据此认为人们可以通过喝茶来达到减肥的目的。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削弱上述结论:
摄入过量茶皂素会破坏人体的红细胞膜,使人出现溶血的症状
每天摄入一公斤干茶叶所含的茶皂素,才能满足人们减肥所需
茶皂素不只是在茶叶中有,茶树的根、茎、花和果中也含有该物质
目前唯一被批准生产的某种减肥药,就是通过抑制脂防酶的活性起作用的
以下不可能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是:
针灸
济公的传说
绍兴黄酒的酿制
青岛“啤酒节”
当人类把其自身的存在完全寄生在由社会高速发展所带来的各种“可见的”虚妄之中的时候,很难想象人们还能守住最基本的道德和良心底线,而不是跟着社会发展的“巨龙”一起越界,飞到吞噬一切良知和道德的“黑洞”之中。试图用可见性的物质财富填满“存在”这个黑洞的最大悲剧在于:“没有谁能跑赢欲望,总有一天,你填入了所有的东西,却无力地发现,那个黑洞还在。物质也许能带来短暂的一次次快乐,但绝非幸福。”最终,很多人为了填满自我存在的那个巨大深渊,不自觉地把自己整个地埋葬在物欲的巨大黑洞之中。
这段文字强调的是:
人的存在本质上就是一个巨大的“黑洞”
物质能够解决停留在虚妄之中的存在难题
物欲时代不存在最基本的道德和良心底线
人的存在应当超越“可见的”物欲性追求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科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提出这一物质定义的是:
费尔巴哈
黑格尔
列宁
马克思
“脱贫”不仅是政策语汇,也是文化社会学的范畴。近年来,农村调研、乡村报道不断反映出一个规律——物质的贫困与文化的落后是一体两面,精神的安放与脱贫的实现需要同步达成。因此在评价扶贫工作成绩时,除了要用人均纯收入、可支配收入等数字标准,要看住房安全、基本医疗这些生存保障,还应该多拿“人文的尺子”量一量,其结果才更为精准。很多经验表明,某一地区的发展机会未必取决于该地方的自然禀赋,但一定与其人群的价值取向和生存理念息息相关。唯有开启民智,培养起“精气神”,才能让脱贫成果更持久稳固。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当下贫困地区的地方文化建设任务艰巨
乡村文化建设应该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
扶贫的最终目标是实现生活方式的变革
精神脱贫应该成为评价脱贫工作的指标
近年来,公众对于糖有害健康的讨论越来越多。数据表明白糖的销售量明显下降。这说明公众对糖的危害性的警觉导致了白糖销售量的下降。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削弱上述结论?( )
盐和醋的销售量近年来不断攀升
现在人均白糖消费量是10年前的80%
减少白糖摄入后,一些嗜甜者出现了睡眠障碍
近年来,白糖价格因为甘蔗种植面积大幅缩减而飙升
某单位发当月的工资,已知甲的工资为4500元,若甲取出工资的75%,乙取出工资的,则甲的工资余额是乙的工资余额一半,那么乙当月的工资是多少元:
1125
3375
4500
6000
来自公安机关的资料显示,娱乐圈中有人吸毒,高级知识分子中也有人吸毒,吸毒者中有些人是女性,而抢劫犯中有相当比例是吸毒者。由此可见:
高级知识分子中也有抢劫犯
抢劫犯中吸毒者占了大多数
有些抢劫犯可能是女性
有些抢劫犯不是女性
南沙群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中国人早在()时期首次发现该群岛,1621年刊印的《郑和航海图》将其列入中国版图。
西汉
东汉
南北朝
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