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研究在20世纪90年代之所以能够形成热潮,原因还在于历史对于80年代“文化批判”之矫枉过正倾向的一种修正和制衡。许多中国知识分子清醒地看到,将中国现实中一切丑恶现象都与传统文化挂起钩来,是对传统文化的莫大误解;传统文化中许多有价值的东西不但不可以否定,而且是应当大力弘扬的。
下列关于这段话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80年代的“文化批判”存在矫枉过正的倾向
人们对于文化的认识存在着误解
“国学”研究热潮始于80年代的“文化批判”
传统文化中有许多有价值的东西应当大力弘扬
某高校学生宿舍实行用电定额制,每个月定额内每度电0.5元,超过定额后每度电涨价60%.某寝室上月用电35度,交费22元。问每个宿舍的用电定额是每个月多少度?
16
20
26
30
所谓“白色污染”,是人们对塑料垃圾污染环境的一种形象称谓。它是指用聚苯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等高分子化合物制成的各类生活塑料制品使用后被弃置成为固体废物,由于随意乱丢乱扔,又难以自然降解,于是形成环境污染的现象。
由此可以推出:
白色环境污染难以消除
高分子化合物难以自然降解
制止乱丢乱扔就能消除环境污染
容易自然降解的固体不会造成环境污染
研究发现,蓝毗尼地区的有机碳、元素碳、左旋葡聚糖、半乳聚糖、甘露聚糖、对羟基苯甲酸、香草酸、丁香酸和脱氢松香酸均在秋季呈现出高值而夏季最低。该地区的左旋葡聚糖含量与南亚受生物质燃烧影响严重地区的浓度水平相当,说明生物质燃烧对蓝毗尼地区的大气环境产生了重要影响。蓝毗尼大气气溶胶中的有机碳、元素碳和左旋葡聚糖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说明生物质燃烧是该地区高浓度碳质组分的主要来源。左旋葡聚糖/甘露聚糖和香草酸/丁香酸的比值结果表明该地区生物质燃烧的种类主要是农作物残余和硬木的燃烧。
根据上述文字,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蓝毗尼地区农作物残余和硬木较多
生物质燃烧增加蓝毗尼地区碳质浓度
生物质燃烧不断恶化蓝毗尼地区的大气环境
蓝毗尼地区的大气环境质量在秋季好,在夏季差
2012年1~4月,该市平均每天观看电影的观众超过10万人次的月份有几个:
1
2
3
4
在一次国际会议上,甲、乙、丙、丁4人相遇,他们分别掌握英语、俄语、德语、汉语四种语言中的两种,其中有3人会说英语,但没有一种语言是4人都会的,并且知道:
(1)没有人既会汉语又会俄语;
(2)甲会汉语,而乙不会,但他们可以用另一种语言交谈;
(3)丙不会德语,甲和丁交谈时,需要丙为他们做翻译;
(4)乙、丙、丁不会同一种语言。
4人分别会的两种语言是:
甲会英语和汉语,乙会英语和俄语,丙会英语和德语,丁会俄语和德语
甲会英语和德语,乙会英语和汉语,丙会英语和俄语,丁会俄语和德语
甲会英语和汉语,乙会英语和德语,丙会英语和俄语,丁会俄语和德语
甲会英语和德语,乙会英语和俄语,丙会俄语和德语,丁会英语和汉语
下列哪一首诗描写的景色在今天四川省境内: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有苹果、草莓、香蕉、桔子四种水果,甲、乙、丙、丁四个人每人领一种,
甲:“我领到了苹果”,
乙:“我领到了桔子”,
丙说:“甲说谎,他领到了香蕉”,
丁:“我领到了草莓”。
如果只有两个人说的是真话,则一定可以推出的是:
乙领到的是桔子
丁领到的是草莓
丙领到的不是香蕉
甲领到的不是苹果
微量鉴定是指运用物理学、化学和仪器分析等方法,通过对案件现场有关物质材料(材料特点多为体小量微、不易注意)的成分及其结构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对检材的种类、检材和嫌疑样本的同类性和同一性进行鉴定。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涉及交通事故的鉴定属于微量鉴定的是:
对车辆驾驶人采血,分析血液中的酒精含量,判断驾驶人是否存在酒后驾车嫌疑
现场提取、检验受害人毛发、衣物纤维,认定受害人是否与嫌疑人车辆存在接触
拆解车辆特定部位,查明车辆故障原因,用以鉴定其属于人为责任还是机械故障
通过人体损伤程度检验,确定伤害损伤部位与交通事故伤害后果的关联程度
考古学家对安第斯地区出土的900年到2800年前的人类骨骼进行了研究。从中提取出的某些化学同位素成分,反映出那里的人当时多以玉米为食。“玉米文化”带动了安第斯地区的人口增长,当时爆发的几次大规模战争也与争夺稀缺的适种玉米的土壤有关,战争导致了社会体系不断变革和发展。因此他们得出结论“农业推动了古代安第斯社会的发展”。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质疑上述结论:
安第斯地区的印加文明早在2800年前就经历了几次较大的社会变革
安第斯地区3600年前的人类以沿海打渔为主,直到2800年前左右才逐渐向内陆迁徙
从人类骨骼中提取的另一些化学同位素反映了人们当时也食用马铃薯和豆类
安第斯地区的社会体系拥有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后又衍生出多种社会形态